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舍身佛祖

元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对朱家的后人来说是个值得顶礼膜拜、焚香祈福的日子,未来的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了。如同历史上许多伟人出生时的“异象”被其后人或者“有心人”精心包装过一样,朱元璋的出生也被戴上了神秘奇异的光环。这些奇异之事都是朱元璋出生40年后才被世人广为流传的,虽然有些荒诞,不过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描述都是做皇帝的人必须具备的“标配”。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有余香。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大概意思是说:朱元璋出生前,其母梦见神仙授药,然后便产子;孩子诞生时屋内红光满地,邻居们误以为着火,纷纷来救,却看到朱家并无失火。这段描述会让老百姓认为朱元璋是神仙下凡,增添朱家的神秘感和高贵感。此外,朱元璋出生地还有个传说:朱元璋出生后,被抱到河里洗浴,从远处漂来一块红罗幛为他裹身。

类似这样离奇的事情很多,当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的时候,他的同乡们方才觉得当年朱元璋出生的这个九月十八日竟然那样地不平凡,他生年那年恰好是龙年,故乡中老人纷纷跳出来大说“真龙天子”降生时的种种神奇与灵异,添油加醋一番,后世文人也不惜笔墨,将种种所谓的“祥兆”记录下来。传来传去,朱元璋就被神化了。

当时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已有四个儿子,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他自己也有三个儿子,分别叫重四、重六和重七。朱元璋排行第八,又在“重”字辈上,故取名“重八”。发达以后,朱元璋多次更换雅名,最后才选定了“元璋”这个名字。

这些传闻都是后人的追述,当时的事实远没有如此美好。也许是先天营养不良的缘故,朱元璋刚出生就体弱多病,三四天了仍不会吸乳,肚子发胀,日夜不停地哭,眼看着就要饿死了。朱五四急得团团转,虽四处求医也不见好。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孩子快不行了,于是抱着孩子去庙里求佛祖搭救。不知为何,庙里的和尚都找不到,只好又把孩子抱了回来。这时忽然发现自家房檐下就坐着一位老和尚,朱五四忙上前求助,那和尚给朱元璋摸了摸脉,思索了一会说:“不要急,回去后给孩子揉揉肚子,到半夜子时,孩子会吃奶能屙屎就好了。”正当他连声道谢时,和尚却起身离去。朱五四按照老和尚说的去做,半夜时分,朱元璋果然屙屎放屁,肚子瘪了下去,不一会儿躺在母亲怀里开始吃奶,几天后肚胀基本痊愈。朱五四感念佛祖慈悲,就到附近的皇觉寺里许了愿,给朱元璋舍了身,也就是长大后去做和尚以报答佛祖的恩情。

活下来的朱元璋并未给朱五四一家带来什么好运,因为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反倒是忧愁多于欢乐。朱五四除了耕种地主家的田地换取粮食之外,还会做豆腐的小手艺,凭借辛苦,总算把几个孩子都拉扯大。此时,朱元璋已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先后出嫁,大哥也已娶妻成家,二哥和三哥因家贫无力娶妻,只好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朱五四一直想着朱元璋要舍到附近的寺里当和尚这事,但因妻子疼爱小儿子而极力反对,最终未能实行。后来朱元璋的大哥又生下两个侄儿,俨然是七口之家。全家也依旧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勉强度日,一个个都营养不良。

朱元璋的幼年是在一间由草、木头和黄泥搭建的屋子里度过的,也许是身子骨强健,他无病无灾地活着。穷人的孩子好养活,虽然吃的是世界上最粗劣的饭食,也没有耽误他日后长成一副魁梧的身材,只不过他的容貌丑了点:脑袋很长,下巴宽大,脸型还呈现出月牙形。

《明史》是这样含蓄地记录朱元璋的长相的: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所谓“姿貌雄杰”是指躯干魁伟;所谓“奇骨贯顶”是指头盖上高高隆起一块怪骨,宛如一座小山丘,加上粗黑的眉毛,大而发亮的眼睛,倒着实透着几分威严与沉着。从他传世画像中,可见其方面黑黑,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多,高颧骨,大鼻子,大耳朵,很另类,换句时髦的话说——正宗的猪腰子脸,不知是其真实写照还是有人刻意抹黑。幼年的朱元璋因为长相奇异经常受到嘲笑,在常人看来也许并不敢恭维,这反倒让他显得与众不同。在众多小孩子队里,朱元璋总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一两岁起,朱元璋就开始跟着务农的父母、兄嫂在田地里酣睡、玩耍,年岁稍稍大了一点还要为田主家放羊换取点微薄的粮食收入。小时候的朱元璋就是一个让大人不省心的孩子,他桀骜不驯,鬼主意很多,是公认的“捣蛋王”和孩子王,身边有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孩童听命于他,这些孩童经常四处作恶,引起大人们的责骂和痛打。每当这个时候,指使其他孩童搞恶作剧的朱元璋就会得到父亲更多的打骂。

好在朱元璋的母亲陈二娘是一个有学识、有头脑的人,她对朱元璋的童年教育是很成功的。从朱元璋后来的行事可以看出,他和他的父亲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朱元璋非常有主意,行动力很强。据说这个未来的皇帝最爱玩的游戏是“做皇帝”。虽然大家都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全是窟窿补丁,破烂不堪,朱元璋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作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让孩子一行行、一排排,毕恭毕敬,整整齐齐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时光飞逝,朱元璋在乡野里胡闹玩耍着就长大了。

朱元璋童年教育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听四邻八乡游串的说书先生讲书和听戏子唱戏了。在这些朴素的历史文化中,他知道了“皇帝是天下最大的官”,知道了朝廷之上有“忠臣”“奸臣”之分,知道了“宋太祖一条哨棒打下四百八十座军州”的壮举。这些来自艺人的评书演义和民间戏曲,是传统文化中粗糙的底层文化产品,却是开启朱元璋人生智慧的精神基石,初步奠定了他稚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最底层的乡土社会里,不仅仅有淳朴的人情和田园风光,也有愚昧、野蛮和对权力的盲目顺从。就在能吃饱肚子、活的像田主那样潇洒的人生目标中,底层文化的侠义精神全方位地渗透进朱元璋的身心。而随着命运神奇的改变,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不可避免地把他性格中同情贫民的文化因子更为广泛深刻地传播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里面。终其一生,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带着穷苦孩子翻身做主人的生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