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王阳明
王阳明作为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正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的。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当心存念想时,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陷入胡思乱想之中。“心之所想”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心之所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明朝后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段时间。那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立志成人之后遍游国家的大好山川。
但是父亲去世后,老母无人照顾,徐霞客的游览计划被打断,终日闷闷不乐。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便辞别母亲游历他乡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
几年后,徐母去世,徐霞客把他的全部精力扑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在湖南茶陵,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去探访。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得跑了出去。徐霞客毫不动摇,独自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三十多年里,他走遍祖国南北,对曾走过的地方之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体裁进行详细、科学的记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总是会有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需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想着朝目标前进。虽然当我们想着“下次考试提高二十分”“一个月减肥十公斤”“毕业后就要买房”的时候,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身边已经有无数多的人这么想,却同样有无数多的人无法实现。但倘若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我们距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相反,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只有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才能彻底抛开所有阻挠它实现的因素。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我想”,都变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大胆地坚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正如放风筝。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手中的线有多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牵着风筝的线,不要让线在风筝飞上云端之前断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