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虚名不中用
“世之人从其名之好也而竞以相高,从其利之好也而贪以相取,从其心意耳目之好也而诈以相欺,亦皆自以为‘从吾所好’矣,而岂知吾之所谓真吾者乎!夫吾之所谓真吾者,良知之谓也。”
——王阳明
王阳明从少年时代起,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便要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而通过读书摆脱平民的命运,走上仕途是当时很多人唯一的道路。为此,很多人为了这一功名苦读数年,甚至付出了一生。王阳明虽然也受到科举的束缚,但是他并不为它所摇摆,功名仅仅是一个虚名,考不上不算什么,一旦考取,便要让其有实际的用处,为百姓,为社会谋福谋利,这也是他用一生来践行的事情。
然而,世界上有一些人,为了达到一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超过了道德的范围,破坏了人生行为的标准。他们为什么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呢?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名心”的驱使。所以,人最高的道德,就是把这个“名心”抹平,不去刻意追求“名”,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也就是真正留取清白在人间。既无声名,亦无功利,然而这也是莫大声名、莫大功利了。所以,我们的先哲曾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王阳明追求的人生应该是“致良知”的一生,他对人生有着自己的终极关怀和哲学导向,他不仅希望能实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还希望实现报国行道的理想。他融合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一体,却不希望为名所累。
事实上,人生的规则也正是如此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之徒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教。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
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的书生真的好学到这种地步吗?在大好的日光下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难免会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那时,这位“名人”便也不再风光了。
追求名誉难免被虚名所累,误了一生。其实看开了,虚名不过是噱头,可惜的是太多人被它牵制、累坏。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但它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王阳明和学生讨论有关名这个问题时,他说如果一味地力追声名,就不会懂得真实、纯朴的道理,人生中就会徒增烦扰。
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我们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那么,请抛却背后的虚名,着眼未来,脚踏实地,我们终将到达人生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