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随问随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98 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季羡林(1911—2009年),山东临清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1935年9月,季羡林留学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1945年10月,二战结束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1978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