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珠转动
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曾留下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的确,想要看穿他人心中的秘密,观察眼睛是第一步。人人都会尝试伪装自己,但是眼睛很难伪装,而眼睛又属瞳孔最难伪装。因为人的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瞳孔的大小变化。
虽然瞳孔的变化能够暴露一个人内心的想法,但是毕竟我们不能一直盯着人的眼睛。一个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很难做到在不被对方发现的情况下迅速读取对方的瞳孔信息。因为这种观察方式过于直白和明显,可能让人唯恐避之不及,于是连看穿对方的机会都丧失了。那么如何做到在他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看穿他的内心秘密呢?答案就是观察对方眼珠转到的方向。
视线转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和学习,可能养成不同的视线转移习惯。因此,确立被测试人的视线转移基线,才是正确分析的第一步。
哪些是可以利用的信号呢?神经语言程序学认为,眼球向不同的方向转动,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与心理特征。在具体讨论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测试:
首先要保持目光直视的状态。接下来开始回忆印象里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包括人物的表情、服饰、背景及整体的色调。20秒后定格,眼睛的方向不要变化,看看自己的眼睛正向哪个方向看。一定是左上角!你也许会不相信,那接下来继续回忆《蒙娜丽莎》,这次要保持目光转到右下角。怎么样,回忆起来是不是比刚才困难很多?因为这个方向并没有开启大脑的视觉区域,因此无法在脑中形成画面。
当一个人的眼睛转向左上方时,表明他正在回想陈年往事。与眼睛常向左上方转的人打交道,你首先要有耐心。他们是属于喜欢怀旧的类型,虽然不乏朋友,但可以交心的却寥寥无几,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如果你打算赢得他们的信赖,就一定要表现出诚意。
当他的眼睛转向左中方时,表明他正在回想一些听到过的事情。
当他的眼睛转向左下方时,表明他正在进行某些理性思考。这类人无论想象力还是思考力都极为出众,很多作家和编剧的眼珠都喜欢向左下方转动。他们酷爱高雅艺术,包括音乐(多数是古典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服装等等,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们的这种无拘无束的习惯,会给身边的人留下我行我素的印象。其实他们自有打算,只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安排行动。因为他们的这种性格,与他们交往时,切忌给他们施加压力。如果你给他们带来压迫感,很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弄不好他们会被你的压迫感吓得落荒而逃。
当他的眼睛转向右上方时,表明他正在思考未来。这类人往往喜欢白日做梦,想象力丰富,以理想主义者居多。
当他的眼睛转向右中方时,表明他正在想象某种声音。
当他的眼睛转向右下方时,表明他正在想象某种身体上的感觉。此类人心思缜密,思考力较强。与他们打交道时,你要多加小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扮演侦探的角色。如果你不小心留下一些细微的线索,他们就会顺着蛛丝马迹发现你的秘密。最要牢记的是不要和他们有金钱上的瓜葛,一旦在金钱上出了问题,你就会永无宁日。
以上理论是经过测试的,具有现实意义。在面试时,面试官可以通过观察应聘者的眼睛来判断他是否说谎。例如询问应聘者:“你上个月实习时发生了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上司怎么评价你?”若对方不假思索就马上回答,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早已准备好的,说谎的可能性大。但若他的眼睛先向上方转动,再向左转动,表示他正在回忆,说真话的可能性大。如果他的眼睛先向右上方转动,表明他有撒谎的企图。
当然,这种理论虽然适用于大部分人,但不能涵盖所有人,凡事都有例外。例如,对方是左撇子,他眼睛转动方向所代表的意义也会相反。
通过这种观察,我们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对方当前的情绪。
除此以外,在人与人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对方的视线方向,还能看出此人的心态。在交往中,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对该异性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在公共场合出现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几乎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压抑作用而产生自制行为。假使兴趣欲望增大时,便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因为他们既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暴露自己想法的缘故。
另外,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再闭上眼睛,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怕你”的体态语。因此,当一个人观看异性时,不是移开视线,而是闭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如果一个女性这样看男性,两者的关系就有了进一步加深的可能。
透过对方眼睛的移动方向还能看出此人的心态。在交往活动中,眼睛位置移动情况不同,其心态也大不相同。例如,当上级与下级面对面接触时,上级的视线肯定会由高处发出,而且会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来。作为下级,即便未做错事,但视线却常常由下而上。这是由于职位高的人,总是希望对下级保持其威严的心理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视线不对等的情况,除了职位高低的因素,还和性格有关。一般来说,在交往时,性格内向的人容易移开视线。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让患有强度自闭症的儿童与陌生的成年男子见面,以观测他面对成年人时间的长度。将成年人的眼睛蒙起与不蒙的两种情况相比较,发现儿童注视前者的时间居然为后者的3倍。这就是说,双方眼光一接触,儿童会立刻移开视线。由此可知,性格内向、弱势群体或地位较低的人,大都无法一直注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