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健要崇尚自然
1 理解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宇宙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必然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作息安排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时,才能有益于健康。中医学认为,人类依天地而生,一年之中,四季的阴阳消长(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明显,人们应该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习惯,使机体的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1)天气影响人体健康
不同的天气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当阴雨天气来临,气压和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和有创伤的部位会发生与天气相应的变化;久晴之后遇上暴风雨,空气中的负离子大量增加,可使人头脑清晰、情绪安定。
①气压与健康。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容易沮丧、抑郁,婴幼儿还可能躁动、哭闹。当气压下降、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时,患偏头痛的人会增多。
②气温与健康。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有利的理想的环境温度应该是18℃左右。虽然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时,人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人体的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等。
③日照与健康。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垂体,调节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愁,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
④风与健康。风通过作用于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⑤湿度与健康。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夏天湿度大,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易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此时,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2)气候变化与疾病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发病者特别多。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气候突变时,旧病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影响免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就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有科学家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频繁。
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温偏高,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容易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2 养生要顺应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四时节令变化的运行,阴阳活动的规律,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顺应整个自然界的变化。
所以中医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谨慎饮食起居,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应当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养护精气。
春天天地间生气发动,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宜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在户外散步,或打太极拳、跑步,这样就可以放松形体,阳气外达体表,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春季也是外出旅行的好时光,踏青可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情绪愉快。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繁荣,绿树鲜花,一派秀美景象。人们宜晚睡早起,应当使身体的气机充分向外宣泄,以适应夏季万物郁郁葱葱的生长趋势。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干燥渐凉,风声劲急,万物开始变黄,出现萧条现象。秋风萧瑟,落叶残花给人一种肃杀的景象,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在这个季节,人们可到郊外风景区活动,进行自我调剂,做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安稳自己的情绪,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重阳”登高就是最负盛名的活动之一。
四时阴阳之气的运行
气到来得早、晚、高、低等与季节的变化、地势的高低有关。下图所示为四时之气的运行规律。
疾病的隐和显
人体感受了外邪,有时候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潜伏期之后才显现出来。人体在四季感受外邪和发病的规律如右图所示。
冬季气候寒冷,朔风吹,水结冰,万物潜伏闭藏,人宜提早睡觉,晚些起床(以日出为标准),使气机潜藏于体内而不受损伤。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户外活动宜进行长跑等运动量大一些的运动。外出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足等部位要防止冻伤。冬天也要常食羊肉、鸡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并适当进食补品。
另外,冬季进补仅适用于阳虚或有寒、湿邪等人群,不适宜阴虚火旺及实热证人群。若出现大热、大渴、便秘、心烦等实热症状,或患有急性疾病,应暂停进补,待病情稳定后考虑饮食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