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华夏源头

远古文明

远古人类

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这种认识可以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得到证明。

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出的猿人遗骨和遗物的化石中可以看出,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有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另外,还有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

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地带是一片宽广的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三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在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沉积而形成的地层里,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经过考古学家们检测,这两枚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原始人,男性,大约30岁左右。它确证了中国人的历史起源和存在。在发现这两枚牙齿化石的同时,从褐色粘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刮削器与脉石英石核。从这一古迹遗址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萌芽。

又过了几十万年,也就是80万年~75万年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带,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他们低平的前额上,明显地隆起粗壮的眉脊骨。他们打制的石器比较简单,又粗又大,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著名的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1965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蓝田人比后来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要小一些,大约有778毫升。但是有一点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个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直立起来,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背鹿像

后来出现的北京人,他们的体质结构已经构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残存着某些猿类的性质。他们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只1.558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约1.435米。他们和现代人相比较,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别前伸,看不见下颌,前额比现代人低平,有点向后倾斜。他们的脑壳比现代人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头盖下部膨大,上部收缩。平均脑容量是1075毫升,仅仅是现代人平均脑容量的75%,但是,他们比现代类人猿的平均脑容量大一倍以上,类人猿的脑容量只有415毫升。

·金牛山人·

1984年,临近渤海的营口永安乡金牛山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男性头骨和体骨。据考证,其年代距今28万年,这就是“金牛山人”。他们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最古老又较完好的人类化石。同时与金牛山人化石共同发现的遗物有骨器、打制石器、烧骨和灰烬,这一切表明,此为东北旧石器时代较早期的文化遗存。

此外,该遗迹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如剑齿虎、肿骨鹿、梅氏犀、大河狸、三门马等,多达70种,很多是绝灭了的古老种属。其中如犀、鹿、熊等,曾是金牛山人的猎物。当继续往下掘至洞中的第七、第八层堆积,更进一步显示了当年金牛山人群居洞穴、肢解动物、围火烧烤、敲骨吸髓的生活场面。再往下挖掘发现的动物烧骨和敲碎的肢骨、一堆堆燃尽的灰烬,估计年代已超过30万年了。这一片遗址真是一部原始人类遗留于地下的无字史书。

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还是石器。考古学家们以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为依据,证明他们跟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某些特征。

北京猿人还有一个更为进步的举措是已经会人工取火,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数米的灰烬层,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久,也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保存火种,不需要火时用灰土盖上,使火阴燃,到下次要用火时,扒开灰土,添上草木,经风一吹便能引燃。灰烬中被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朴树籽,则证明北京人已经能使用火烧熟食物。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进化了。人类进入到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马坝人和丁村人同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他们在早期智人中很有代表性。马坝人遗址残存于今天广东曲江马坝圩狮子岩洞穴中,所发现的头骨资料表明,“马坝人”的脑容量大约为1225毫升,顶骨前突处厚度薄于“北京人”,比现代人约厚7毫米。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是丁村人遗址,即现在山西汾河流域襄汾丁村等地,“丁村人”的人骨化石已有明显的进步,其中一点是顶骨较薄。他们的门齿舌面成铲状,和后来的黄种人相似,臼齿的咬合面纹理结构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以丁村、马坝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与早期文化进行比较,其差别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技术不断提高,石器的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明确,种类也有所增加,表明当时的技术和生产水平较旧石器早期有所提高。在丁村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鱼类和软体动物的遗存,说明丁村人除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外,捕鱼也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此外,我们从遗迹中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生活的原始人,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区别。我们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同以前使用的工具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打制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

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每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于是产生了原始人群。后来,又逐渐演变为氏族公社。

特别专题

简单明快的原始彩陶

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过程中,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黏土的可塑性能,并在长期用火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方法。陶器可用来饮食、炊煮和储藏,它既是人们定居生活的产物,又帮助人们巩固这种定居的生活,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制造陶器不再满足于实用,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彩陶逐渐成为主流。人们在陶器上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甚至描绘人类自身,寄托愿望,祈求神灵保佑等。这是人类原始艺术的巨大进步。

彩陶图案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均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半坡人已经开始把具体的物象变形成装饰性的图案,并在其中注入某种观念。他们把一条鱼的侧面分割为鱼头、鱼身、鱼鳍几部分,用直线、孤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画面上的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得很生动:自由自在游动着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好像受到惊吓,显示了远古艺术家捕捉动物瞬间特点的才能。

鹳鸟叼鱼缸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

这是盛放尸骨的葬具。图案颇有意味,鱼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图腾或族徽,而鸟是庙底沟类型及其东方变体阎村类型的图腾。把鸟画得雄壮有力,鱼则顺身就擒,暗示着其部族极力张扬,鸟强鱼弱的主题。

1955年出土的人们所熟知的“寓人于鱼”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彩绘图案,对称分布。一组是两个图案化的鱼纹,用三角、圆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交叉斜线为鱼身、鱼鳞,单斜线或平行线代表尾鳍、背鳍和腹鳍;另一组为两个人面鱼纹图案,人面作圆形,顶有三角形高髻或头饰,五官部分都高度图案化,口衔双鱼,在人耳部位各绘一鱼,作鱼衔人耳状。

整件陶盆的构图以人面居主位,人鱼地位层次清晰,表现了人与鱼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

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也有人认为它是渔猎的巫术仪式用物,表现先民捕鱼的愿望;有的认为是祭祀的装饰;有的认为是一个“福”字的图形文字;大多数考古学家则认为人面鱼纹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彩陶图案虽拙朴、简单,但显得奇幻、怪异,都采用非写实的、大胆夸张的构图。

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彩陶被称为马家窑类型,器物身上大都描绘水波纹、旋转纹等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有行云流水之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面对这些5000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等等。

彩陶双耳壶 新石器时期 马家窑文化

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人们根据这些图像,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都可大致推测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