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信息谁收集
人类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五感,分别通过眼睛、皮肤、耳朵、舌头、鼻子将获取的外部信息传达到大脑中。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在收集到的信息中,大约有87%的信息是由视觉获得的,其次是听觉、触觉和嗅觉,味觉获得的信息最少。
色彩是一种视觉过程,因此眼睛是色彩的信息收集器。它将可见光的信息收集之后,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大脑可识别的电信号,最后大脑做出最终裁定,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颜色。
人类的肉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信息收集器官,它能够识别的颜色据说可以达到750万~1000万之间。那么,这个功能如此出众的信息收集器是如何工作的呢?
要点归纳
眼睛的工作原理
视网膜是处理颜色信息时最重要的处理器,贴在眼球后壁,呈凹形。视网膜的中心部位被称为“黄斑区”,黄斑区分布着能够识别颜色和形状的“视锥细胞”。这些视锥细胞各司其职,分别接受不同的可见光信号。在黄斑区之外还分布着“视杆细胞”,这类细胞只能感受明暗。不过,视锥细胞发挥正常功能需要充足的光线,而视杆细胞在黑暗环境中也可以“坚守岗位”。
在处理颜色信息的时候,视网膜是最重要的处理器。视网膜是一层很薄但是又非常复杂的结构,贴在眼球的后壁,呈凹形。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也就是向内最凹陷的区域是“中心凹”,或者叫作“黄斑区”。黄斑区分布着可以在明亮环境中识别颜色和形状的“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可以把可见光光波转化为电信号,随后视神经纤维会将这些电信号传递到大脑,实现人们对颜色的识别。这些视锥细胞各司其职,分别接收不同的可见光信号。有些人的视锥细胞不完整,比如缺少接收绿色光、红色光或者其他颜色光谱的视锥细胞,这样的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色盲症状。
在黄斑区之外的视网膜上分布着另外一种细胞,这种细胞叫作“视杆细胞”。这类细胞虽然无法分辨颜色,但是能够感知明暗,所以这种细胞主要感知由光线明暗变化引起的“黑、白、灰”等无彩色。视锥细胞起作用的时候需要充足的光线,但是视杆细胞可没有这么挑剔,即使处于黑暗环境中,视杆细胞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当进入电影院等光线昏暗的地方时,我们会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但是过一两分钟之后,大家会逐渐习惯这种环境,看到眼前的物体。这就是视杆细胞的功劳。如果眼睛中缺少视杆细胞,当黑暗降临的时候眼睛就会失去功能,看不到任何东西,“夜盲症”就是由此而来的。
但是处理色彩信息仅仅有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眼睛的其他部位配合才能完成一次色彩信息的处理。虽然眼睛接收可见光到大脑反应出来这是什么颜色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无数细胞为了这一瞬间的结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