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精神助产士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

苏格拉底,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苏格拉底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是位石匠,母亲是位接生婆。苏格拉底小的时候,长得很不起眼,凸眼球、狮子鼻、身材笨拙。小市民夫妇根本没有指望家里能出个哲学家。对于小苏格拉底,他们唯一的希望是他长大了能做个好手艺的石匠,凭着雅典人对雕塑的偏爱,今后不愁没有饭吃。苏格拉底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他的确成了个好石匠,据说在希腊阿克洛城的入口,有一群象征三美神的雕像便是他的杰作。可是,同雕塑的技艺相比,他更醉心于哲学。

figure_0042_0016
▲苏格拉底像
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性格倔强,尤其喜好运用“辩证法”,将那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人驳得哑口无言。

苏格拉底使用的辩证法与咱们现在知道的不同,它是一种很伤人的辩论技术,分为“讥讽”和“助产术”两部分。具体来说,辩论者首先向对方请教学问,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懂似的,然后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逐渐使对方出现前后矛盾的回答,以达到“讥讽”的目的。最后,提问者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其实你并不懂,还是让我来解释所请教的学问是什么。当然,学问在你心里,只是你无法想起来,现在我帮助你回忆,就像帮你生小孩一样。”这样,便开始“助产”。

哲学家小传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那人回答说。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不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一天,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他:“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1/3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1/3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1/3时,他选择了属于三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不过,“苏格拉底的妻子”可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苏格拉底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这样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因为经常运用“精神助产术”这种方式向他人“请教”,苏格拉底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又称“诡辩学者”)。于是,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传授对诸神不敬的学问,腐化及误导青年,并且还把他送进了监狱。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面对不公正的指控作出了强有力的申辩,以他的口才,区区几个造谣者根本不在话下。但苏格拉底的口出狂言激怒了陪审法庭,最终导致他被判处了极刑。苏格拉底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他甚至说对判处他死刑的人毫不怀恨。

苏格拉底在等待执行死刑的这一段时间里,他还是有机会逃生的。他的好朋友克力同有一天到监狱里去看望他,劝告他看在朋友和家庭的份儿上给自己留一条活路——逃监。克力同已经和其他的朋友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甚至贿赂看守的钱财也有了着落,就等着苏格拉底一句话,如果他同意就随时可以逃生。

figure_0044_0017
▲苏格拉底之死 1787年 雅克-路易·达维特 法国
苏格拉底因坚持自己的信念将被判处鸩刑,但他神色安然,面无惧色。他手指更高的天国,表明那是他的最终归宿。

但是苏格拉底并不为之所动,他反过来教导克力同说未经雅典人释放,企图逃离此地是不正当的行为。他借雅典的国家和法律之口说道: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可以被私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国家生我、养我、教我,凡是能赋予其他公民的权利都有我的一份儿,甚至在公民成年以后允许公民带上财产自由地离开雅典。我在70年之间都没有离开雅典,就等于说我以自身的行为和国家签订了契约,表示服从国家的法律,做一个守法公民。难道就因为祖国和法律判处我死刑,我就可以竭力毁坏和颠覆国家和法律吗?逃监是蔑视法律的行为,是践踏自己曾经立下的契约,是最下贱的奴才干的勾当。如果我含冤而死,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恶人的蓄意。如果我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毁伤的不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国家。这样,我甚至到了地狱也不受欢迎。

最终,苏格拉底饮鸩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