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投资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赚钱,最传统的赚钱方法

还记得你毕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的薪资吗?根据一份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签约的薪资调查报告,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持续下降。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使得大学生的签约薪资处于绝对弱势,同时也限制了一般在职人员的薪水上升空间。在消费成本逐年上涨的前提下,上班族如果要靠一份薪水来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赚钱”相当辛苦,靠劳动赚取薪资者,不劳动就没有收入,这样的生活很累,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积累第一桶金,利用传统的赚钱方法,也是很必要的。

我们来看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男孩的故事。

我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在一家贸易公司上班,当时生活过得真是惬意,薪水还算不错,最重要的是全部花自己的钱——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没事就和朋友唱唱KTV、到咖啡店品品咖啡、放长假的时候到喜欢的景点旅旅游。每个月薪水都用到刚刚好,心想自己还有大把青春可以把钱给赚回来。

25岁的时候,有一天我碰到自己的高中同学——他看起来还是像高中时代一样朴实,而且在一个很普通的软件公司上班,他很开心地找我聊天。我心想,他的日子一定过得很苦闷,于是请他去喝咖啡。

刚开始,我很快乐地与他分享我的“生活质量”,没想到,几句话之后才发现,这位貌不惊人的男同学,居然在薪水并不高的情况下,用3年的时间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万。毕业后他每个月所赚的钱,除了部分给家人之外,他都存下来买保单。他告诉我,再过半年,他就要拿这10万去学习MBA。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这些场景:

哪天他在自己买的房子里舒适地听着音乐的时候,我或许还在为租到好一点儿的房子而奔波。

哪天他开着自己的车子在街上轻松地溜达时,我或许还在公交车上被挤得东倒西歪。

哪天我去一家大的公司面试时,却发现面试考官居然就是这个昔日并不如我的同学。

他现在就存了10万,再过10年,会不会就有几百万、几千万?而我连1万都没有!先乐后苦→醉生梦死→然后再苦中作乐→苦不堪言,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高储蓄源于对饥荒的记忆”。问题是,这种对于饥荒的集体“记忆”是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储蓄的本能呢?如果不是本能,那么扩大内需就有希望,一旦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就敢于花钱。如果是本能,那么即便是有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障,中国人也照样会维持高储蓄率。

实际上,中国人的储蓄与国际上的标准模式“两头低,中间高”正好相反,即年轻家庭和即将退休的人存款率很高,而40岁上下的人存款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中国,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失业保险、社会保障、消费者金融品种等都还很欠缺,许多人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敢不多存钱。

或许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像中国人那样储存那么多钱。从整体经济来看,中国人的储蓄额比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即达到年经济总量的50%以上。

截至目前,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全球平均储蓄率为25%,而中国的储蓄率为56%。储蓄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下降。

许多人或许明白,把钱放到银行里,对于自己来说并不划算。因为过去这些年,通货膨胀高于利息收入,存折上的存款月复一月地丢失了购买力,而参与其他投资又深感危机。如买房可以保值,但目前大城市的购房门槛已经很高。转到小城市置业,可能会遭遇“限购令”。投资股市,散户可能会是受伤害最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80后、90后向美国人学习,与其把钱存起来,不断贬值,还不如将钱花掉,及时享受。

其实,存钱纯粹是习惯问题。任何行为在重复做过几次以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人的意志也只不过是从我们的日常习惯中成长出来的一种推动力量。一种习惯一旦在脑中形成之后,这个习惯就会自动驱使一个人采取行动。

养成储蓄的习惯,并不表示你将会限制你的赚钱能力。正好相反——你在应用这项法则后,不仅将偶然性所赚的钱有系统地保存下来,也使你拥有更多的机会,并将使你获得观察力、自信心、想象力、热忱、进取心,领导才能真正增加了你的赚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