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生活中的博弈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做好事的副作用

《世说新语·贤媛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闺女出嫁前,她神色凝重地叮嘱道:“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闺女不解,思考后小心翼翼问母亲:“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母亲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

这位母亲正是深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母亲担心女儿一直做好事,婆家会认为这个媳妇天生就是这样,对她所做的好事不会记上心,反而会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许她日后出现一点点的细小差错。

余嘉锡在其《世说新语笺疏》中为赵姬的话语心生感慨,他说:“盖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为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为善也。”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习惯了这样做,甚而认为就该这样做。

茨威格写了一部小说《同情的罪》。奥匈帝国年轻的军官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贵族姑娘艾迪特。艾迪特下身瘫痪,不能行走。霍夫米勒对艾迪特的不幸深表同情,经常怀着悲悯的心灵去探望她,抚慰她。时间久了,艾迪特爱上了英俊善良的霍夫米勒,她认为霍夫米勒是出于对她的爱才到自己家里来的。后来,艾迪特向霍夫米勒表达了对她的爱意,霍夫米勒随即陷入苦恼当中,因为他的初衷与艾迪特希望的结果南辕北辙。

古时候,有两户人家是邻居。两家平日里相处得不错,关系很融洽。两家都以种田为生,其中一家的人更勤奋一些,家中条件也更宽裕。

有一年遇上旱灾,两家都颗粒无收。穷家每年都没有多少富余,就指望着田里的收成过活,眼看着一家人就要饿肚子了。而富家因为往年有结余,家里有不少储备的粮食,看到邻居家有困难,富家送去了一升米,解了穷家的燃眉之急。

因为这一升米,穷家才没有在灾年饿死。度过灾年后,穷家家长专门去富家拜谢。交谈之中,又提到穷家现在连吃饭都很困难,下一年的种子更没有着落。于是,富家再一次表现慷慨,又拿出一斗粮食给穷家。

回家后,穷家人商量这一斗粮食应该怎么分配。分来分去,最后发现,除了吃以外,这斗粮食根本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于是,穷家开始抱怨起来,觉得富家太过分了,既然有富余,就该多给他们一些粮食。心里有了怨气,就难免到处说富家坏话。

没过多久,富家知道了穷家的抱怨。富家人非常生气,心想:“我白送你们这么多的粮食,不仅不感谢我,还到处说我坏话,太不像话了。”于是,富家断绝了和穷家的来往。

本来关系挺好的两家人,却因为由一升米提高到一斗米而成为仇人。这就是俗语中常说的“一把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一把米,能解决他的生存问题,他自然会感激不尽。不过,如果继续给他米,那么这个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慢慢会变得心安理得。一把米已经不够了,两把、三把,甚至更多,对他来说,欲望已经被放大。

施恩不图报,这是很多人帮助他人的初衷。然而,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走向了“理所当然,恩而不谢”,人们还能坚持把好事做下去吗?

好事不要做太多

figure_0095_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