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生活中的博弈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信任是社会的进化:带剑的契约才有效

谁违约就处罚,带剑的契约才有效

李老师是某班辅导员,他经常组织本班同学参加集体活动,比如郊游。但在组织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李老师通知全班同学早上8:00到校门口集合。结果有几个同学拖拖拉拉,导致大家8:15才出发,使大家浪费了一刻钟时间。

于是在此后的集体活动中,李老师改变了策略,虽然真实的集合时间仍是8:00,但是他通知大家7:45集合,结果最晚的几个同学也在8:00赶到了,从而使大家得以准时出发。李老师对自己的策略很满意。

但是时间久了,同学们都发现了李老师通知的集合时间故意提前,甚至可以根据李老师的通知猜测出真实的集合时间。因此,每当李老师通知7:45集合时,大家仍然按照真实的集合时间,也就是8:00来做安排,结果有几个同学在8:00后才赶来。而那些准时即7:45到达集合地点的同学都开始抱怨,进而也变得不那么守时了。

李老师再一次陷入了如何定时的烦恼。

在上面的故事中,存在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老师要想破解学生迟到的困局,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只要过了集合的时间,就不再等下去,让迟到的同学独自承担责任。这种相应的惩罚会给迟到的同学造成很大的损失,他们就不会再迟到了。二是如果迟到的学生比较多,那么等某个数量的学生到齐以后马上出发,而让迟到时间过长的那些同学承担责任。

只有对不合作的人进行惩罚,违约的问题才能解决。一句话,也就是制定一份带“剑”的契约,用惩罚来保证合作。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惩罚机制的建立只是保证合作的第一步,合作能否达成的关键还在于惩罚机制所设置的威胁是否具有可信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古尔教授曾经用下面这则例子说明了威胁的可信度问题。

两兄弟总是为玩具吵架,哥哥总是抢弟弟的玩具。不耐烦的父亲宣布:“好好去玩,不要吵我。不然的话,不管你们谁向我告状,我把你们两个都关起来。”

被关起来与没有玩具相比,情况更加糟糕,后来,哥哥又把弟弟的玩具抢去了,弟弟没有办法,只好说:“快把玩具还给我,不然我要告诉爸爸。”

哥哥想:你真的告诉爸爸,我是要倒霉的,可是你不告状只不过没玩具玩,告了状却要被关起来,告状会使你的境况变得更坏,所以你不会告状。因此,哥哥对弟弟的警告置之不理。

如果弟弟是会计算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他还是会选择忍气吞声的。可见,合约能否被双方执行,关键还在于威胁要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