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相结合的产物,即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当血糖值升高后,葡萄糖很容易就会跟血红蛋白相结合,这样糖化血红蛋白就会增多,糖尿病也会随之加重。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也没有关系,因为血红蛋白一旦与葡萄糖结合就不会再分开,直到血红蛋白死去(一般血红蛋白的寿命为3~4个月)。
糖化血红蛋白值不同于血糖值,血糖值在进餐前后有很大的变动,而糖化血红蛋白值在进餐前后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佳指标。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的新版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比例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
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临床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其正常值为4%~6%。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危害,它会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还会使眼睛内的晶状体被糖化,可引发白内障;它还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
·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作为长期的血糖控制指标。若糖化血红蛋白值小于6%,表示血糖控制理想,若大于10%,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有研究证明,大多数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的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降低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也增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作为糖尿病筛选时应用,但也有人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对诊断糖尿病不是一个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和血糖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越大。
·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制订降糖治疗策略。有研究表明,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餐后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4%时,则空腹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空腹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时,在控制血糖时应两方面并重。
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上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的高分子酮胺结构。由于人血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1天,因此它可以反映糖尿病治疗近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反映患者过去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它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可用作监测糖尿病病人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对于急性代谢失常的糖尿病患者,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以及糖尿病合并妊娠、胰岛素强化治疗等尤为适用。糖化血清蛋白不能作为筛查糖尿病患者的依据,但它对于追踪病情、观察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糖化血清蛋白的正常值为1.9(±0.25)毫摩尔/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