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亚/Liberia
地理位置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千米,是西非沿海各国最接近赤道的地区,有“非洲大门”之称。
地形特征
地势北高南低,从沿海至内陆逐渐升高。沿海为30~60千米宽的狭窄平原;中部为与海岸平行绵延起伏的低丘陵,平均海拔300~500米,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热带雨林所覆盖;内地高原平均海拔700米。宁巴山位于利比里亚与几内亚两国交界处。利比里亚境内主要河流均向西南流动,最后注入大西洋,该国与科特迪瓦之间的界河卡瓦拉河有部分河段可通航。
气候
利比里亚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内陆最高气温34℃。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内陆1500毫米,沿海高达5100毫米。蒙罗维亚和西南部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5000毫米。
自然资源
铁矿砂储量估计为40亿吨,另有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钶、钽、重晶石、蓝晶石等矿藏。森林覆盖率约59%,是非洲一大林区,盛产红木、非洲紫檀和桃花心木等名贵木材。林姆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动植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野生动物有猴子、黑猩猩、羚羊、鳄鱼等,亦有一些象、野牛和豹,但数量已逐渐减少。
经济
利比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为农业国,全国3/4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3%。主要农产品是稻米和木薯,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咖啡和可可。天然橡胶、木材和钻石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制造业和矿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铁矿砂生产为主,占总出口值的一半。制造业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小型企业为主。7年内战期间,经济陷于瘫痪。1997年政府制订重建计划,但经济复苏缓慢。2000年上半年,利比里亚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计划,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状况、实行贸易自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但由于经济薄弱,经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0.5%。
汇率:1美元=84利元。
交通运输
历史年表
9~10世纪
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谷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亚)
15世纪下半叶
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
1824年
移居至此的美国黑人将其命名为利比里亚
1838年
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
1847年7月26日
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
1860年
美国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独立党,并自1869年起执政百余年
1980年4月12日
土著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
1997年7月19日
举行大选,泰勒当选总统
2005年10月
瑟利亚在总统和议会选举中当选总统
铁路内战前全国只有3条铁路,总长500公里,主要用于运输铁矿砂。内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从宁巴州的铁矿区至布坎南港铁路目前已由阿赛洛—米塔尔钢铁公司修复并使用;从邦矿至蒙罗维亚自由港的铁路正由中利联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修复和延长,已可以初步使用。
公路总长11000千米,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千米,柏油路739千米。
水运水运业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有蒙罗维亚、格林维尔、哈珀、布坎南和罗伯茨港等5个港口,布坎南港是运输铁矿砂的专用港口。
空运 罗伯茨国际机场曾是非洲最大机场之一,1990年毁于内战。目前,国内有47个机场,首都和各州府间均有直达班机。
教育
2003年利比里亚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59.1%,实行小学、中学12年免费教育制度。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学生享受50%补助金。
主要城市
蒙罗维亚
蒙罗维亚是利比里亚的首都,人口115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大西洋海岸梅苏拉多角半岛上。市区北部的布什罗得岛,是新兴的工业区,工业企业占全国的70%。这里炼油厂、木材家具厂、纺织厂、啤酒厂、鱼类加工厂、碾米厂、汽车修配厂等鳞次栉比,一片生机。市区东部的首都山,也称国会山,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山上宏伟的行政大厦与铜质穹顶的国会大厦遥遥相对。市内有上百年历史的利比里亚大学、医疗机构、国立博物馆、图书馆。这里也是国内外旅游的中心,有美国式的公共设施、学校,具有同非洲其他国家不同的独特风格。沿曼丁哥贸易大道驾车行驶,可到洛法州首府、繁华的古镇——沃恩贾马一游。这里是咖啡、柯拉果等商品的采购中心和转运站,尤其是手工皮革制品更是远近闻名。
旅游
除蒙罗维亚外,东南海角重镇哈珀、内地最繁荣的城市沃恩贾马、重要的传教点佐尔佐尔、腹地交通枢纽城市邦加、运输港布坎南、海角上的美丽城市罗伯茨波特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