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分别指什么
中国古代的儒生起码要掌握六项基本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礼”乃六艺之首,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礼”在中国古人立身的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礼”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绵远而深刻的,以致形成一种具有广泛约束力的制度,礼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礼”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意识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仪”,即“礼”的具体表现形式,“礼”与“仪”相互关联,“礼”是标准,“仪”是具象,共同组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五礼”就是“礼”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五礼”出自《周礼》记载,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传统礼仪的主要构成。探究“五礼”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祭祀活动,即最初的礼仪。夏朝建立后,礼仪被赋予政治化的意味,用于强化政权统治,因而礼仪的范围和影响力便日益扩大了。到西周时,礼仪已经发展得相当健全完善了。礼仪的滥觞之作《周礼》相传是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所著。《周礼》所记述的虽然是周的礼仪制度,但却为后代树立了一个竞相模仿和憧憬的榜样。孔子慨叹礼崩乐坏,就是指《周礼》被废弃,社会陷入混乱之中。不过,“五礼”作为礼仪的框架性结构,并没有被抛弃,而是作为约定俗成的礼仪系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传承了下来。即使在当代,我们的一些礼仪方式也依然保留着“五礼”的内容。
一、吉礼。指祭祀相关的典礼,主要是祭天地、宗庙、社稷等。吉礼乃是五礼之冠,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参加和举行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此极为重视。祭天地最为隆重,即为封禅,秦始皇、汉武帝等君主都曾封禅泰山。祭宗庙,即祭祀祖先,明清两代的宗庙就是如今天安门东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当时叫作太庙。祭社稷,即祭祀土神和谷神,明、清均在当时的社稷坛祭祀,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
二、凶礼。指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中国传统理念中死者为大,因此生者要通过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悲伤留恋之情。凶礼基本上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所谓“复”,就是为死者招魂;“殓”分为小殓和大殓,给死者沐浴后,穿着寿衣为小殓,将死者放入棺材为大殓;继而为“殡”,即停棺待葬;接着是“葬”,将棺材埋入地下;送葬之后,生者为死者服丧戴孝,是最后一步的“服丧”。
三、军礼。指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检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周礼》谓之: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军事活动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部分,有战事之时,君主或将领会对军队进行检阅或整顿。在此过程中,军礼通过军旗、鼓、金等器物来表现,军旗用来发号施令,是军队战术的核心,鼓和金则是进攻和撤退的信号,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没有战争时,君主会召集军队进行“四时畋猎”,以猎练兵。平时的训练典礼称为“行军田役”,通过鼓、金的信号,兵士在校场上进行基本功训练。
四、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大致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聘礼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提出某种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锡命,又作赐命,是上对下的给予,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会、同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比较简单。
五、嘉礼。是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礼仪制度,也是最为庞杂的一种。嘉礼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结婚到请客,从成人礼到养老礼等不一而足。《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古代男子年满二十为弱冠,即进行加冠礼,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以示成年。射礼也是嘉礼的一部分,古代贵族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以射箭为戏,展现尚武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