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中国历史上那些征服英雄的女人

李夫人

——绝世独立倾倒汉武帝

姓名:李氏

生卒年:不详

籍贯:中山(今河北定州)

婚配:汉武帝刘彻

封号:夫人

李夫人,汉武帝之妃,她容颜绝色,体态婀娜,又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入宫之后,李夫人深受宠爱,一年以后生下一子,后被封为昌邑王。无奈红颜薄命,李夫人未与汉武帝相守多少年便因为疾病去世。聪明的她临终欲擒故纵,让武帝在其去世之后对其思念不已。

在汉武帝刘彻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李夫人是最令汉武帝生死难忘的一位。可惜的是,李夫人的名字没能流传后世,不过,她成为了拥有最多汉语美称的美女,“倾国倾城”、“绝世佳人”、“姗姗来迟”等诗词典故都是从她这里产生的。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李夫人是最令汉武帝刘彻一生难忘的宠妃,她是“倾城倾国”这词语的最先受用者。李夫人的受宠与早逝,还要从她的哥哥李延年说起。

当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正致力于富国强兵,开辟大汉国土,同时也醉心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武帝后宫有大批美人,但自从王夫人死后,武帝始终没找到一个十分喜爱的。宫廷乐师李延年在音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武帝对他十分喜爱。李延年深知皇上宠爱男色只是一时的喜好,真正能够虏获皇上的心,让皇上为之着迷的,还得是美女,而且不仅要姿容绝顶,还要聪慧机敏,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获得皇上的心,能够长期获得皇上的宠爱,永保富贵。李延年认为自己的妹妹李氏正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有一天,李延年侍驾,此时的汉武帝心情极好,李延年意识到机会来临了,于是便跳起曼妙的舞蹈,放开圆润活泼的歌喉,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刘彻听后大为感慨,于是下旨立即召见李延年的妹妹李氏。之后,仪仗堂皇,李夫人坐着缀金饰玉的凤辇来到了汉宫内苑。李夫人生得十分美艳,婀娜多姿,更在歌舞上有很高的造诣,汉武帝一下就涌起强烈的爱恋之心。汉武帝十分宠爱李夫人,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武帝迷恋她的故事。比如,一次武帝在她的宫中,或许是突然觉得头皮发痒,顺手就从李夫人的头上取下玉簪搔了搔头。武帝这一随意的动作之后竟在后宫中掀起风波,其他嫔妃得知,马上仿效,人人头上都戴起了玉簪。而玉簪也因此也得了“玉搔头”这个别名,一时长安玉价更是不知飙升多少。

以被覆面,武帝思念

被武帝纳为妃子之后,李夫人成为后宫专宠。不久之后她就怀孕,为汉武帝生下一个男孩,这也就是未来的昌邑王。

“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夫人入宫仅仅几年之后,不幸染病在身,不久便病入膏肓,难以起身,武帝难过不已,亲自去看她。李夫人得知武帝到来,急忙用被子将自己的脸遮住,口中说:“妾长久卧病,容貌已毁,不能再见陛下,希望将昌邑王及兄弟托付给您。”武帝说:“夫人病势已危,不是药物可以医治的,为什么不让我再见一面?”李夫人赶忙推辞:“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实不敢与陛下相见。”武帝执意一睹李夫人容颜,于是说:“夫人不妨见我,我将加赐千金,并封拜你兄弟为官。”李夫人则回答说:“封不封在帝,不在一见。”武帝执意要看她,并用手揭被子,李夫人随即转面向内,掩面而泣,无论武帝怎样呼唤,李夫人只是独自啜泣。武帝见此景十分不快,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适逢李夫人的姊妹入宫问病,见此情形,大为惊诧。等武帝走后,她们责备李夫人:“你想托付兄弟,面见陛下岂不是很容易,何苦违忤至于如此?”李夫人叹息道:“你们不知,我之所以不见皇帝,就是为了将兄弟托付给他。我本出身微贱,能够得此宠爱,不过是因为平时容貌而已。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天我命不久矣,他若见我颜色与以前相差甚远,必然心生厌恶,惟恐弃置不及,更不必说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兄弟了。”

拒见刘彻后不久,李夫人就香消玉殒了。李夫人果真是十分聪明,由于没见过她病中的样子,刘彻的心中仍是她健康时美艳无比的印象,于是经常深陷思念之情中难以自拔。

迟来的恩惠令族人享用一生

武帝思念李夫人之情日渐浓烈,对她生的儿子十分喜爱,而李夫人的兄弟也受到汉武帝的照顾,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而李广利即使打败仗也被封为将军。

而这位李广利加封过程中还有一段故事。李广利并未立下什么战功,武帝不能无故加封,不过机会最后还是来了,武帝听说大宛国有汗血马,便派使者携带千金及金马前往大宛换取良马,不料被大宛国王拒绝,使者简直是费力不讨好。武帝为了夺取宝马,借机派李广利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卒向大宛进击。然而李广利作战不利,四年后军队回玉门关时所剩无几。武帝竟然不加苛责,反而赐予李广利海西侯的封号,食邑八千户。汉武帝只为李夫人的一句遗言就将葬身沙漠的士兵们不管不顾,给予无能的李广利封号,虽然事情有些荒唐,也未尝不是对李夫人一往情深的表现。

武帝一生拥有无数美女,但偏偏对李夫人情深义重。不知情者,会以为李夫人幸得专宠,而对她的经历深入了解的人就会明白,李夫人之所以得到汉武帝的如此深情完全是靠她的智慧赢来的。

李夫人最后被封为孝武皇后,与汉武帝一块在太庙里受飨。这是因为当时汉武帝的太子被奸人所迫只好谋反,太子的生母也就是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因此被废自戕,丧失皇后之位。即位的汉昭帝生母是钩弋夫人,武帝因为“主少而母壮”,怕大权旁落于她的手中,便将她赐死,因此她也无法以皇后的身份在死后进入太庙。后来汉宣帝即位,当时的大将军霍光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将没有犯过错误的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得以进入太庙。

李夫人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固然是不幸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她又是幸运的。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后宫上位之争令人唏嘘不已,尤其是皇后卫子夫(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做了三十八年的皇后之后却落得被废自杀的下场,可谓悲惨,而李夫人,在死后却以孝武皇后的身份,和武帝一起在太庙中接受子孙的祭奠。

相思成疾,招魂作赋

李夫人死后,武帝一直对她追思不已。据说,有一天武帝去了昆明池,正值深秋之际,武帝坐在舟中,见夕阳夕照,凉风下的凄凉之景,不禁心中一酸,回忆起与李夫人曾经度过的时光,于是便有了这首《落叶哀蝉曲》: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武帝来到昆明池本为消减愁绪,怎料凄楚的景色反而添了许多新愁,于是回到延凉室中休息。他神思倦怠,正要合眼,忽见一人袅袅走进。原来竟是朝思暮想的李夫人,她手携一物,送给武帝,并说:“这是蘅芜香。”武帝霎时惊醒,回忆刚才的梦境,简直如亲身经历。一阵香气扑鼻而来,芬芳久久不消。他记起李夫人梦中所赠的香,到处寻找却找不到,但是枕席衣襟,竟然有着丝丝的香气,于是他改延凉室名为“遗芳梦室”。

后来,武帝将一个方士召来,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希望与李夫人能够再团聚一次。于是术士在晚上点灯烛,请武帝在帐帷里观望,只见摇晃烛影中,隐约有一个婀娜的身影翩然而至,却又慢慢远去。武帝久久注视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悲伤之余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白居易诗《李夫人》中有这样的字句:“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但那种“遗世而独立”的凄清,千古之下只属于李夫人,杨贵妃的艳俗是无法相比的。

王昭君

——征服匈奴的柔情女子

姓名: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生卒年:公元前52—不详

籍贯: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

婚配:呼韩邪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

封号:阏氏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在南郡秭归,即现今的湖北宜昌兴山。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求和亲,王昭君自愿请求去匈奴和亲,嫁给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1年,呼韩邪死,成帝命她遵从匈奴传统,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这位美人做出了异于寻常女子所能做出的事情,一改女性对命运听之从之的态度,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堂皇的理由和亲匈奴,以最勇敢、直接的方式献身大漠,成为民族交流史上广为称颂的女性形象。

来自匈奴的女婿

大约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宝坪村,即当今的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昭君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因此十分疼爱这个女儿,兄嫂也对昭君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容姿秀丽,美貌可谓是“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她还聪慧异常,琴棋书画皆是精通,尤其琵琶弹得极好。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美名自然是传遍南郡,到了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被送入皇宫。

当时的汉元帝已经年过四十,由于常年纵情声色而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在宫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不过是被囚禁在笼中的金丝鸟。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王昭君的出头之日遥不可及。何况就算是成为皇帝的宠妃,也逃脱不了陷入后宫斗争的旋涡中无法自拔的命运,但是此时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成为了王昭君改变变命运的契机。

汉宣帝时,北方匈奴的对外整体力量被内部之间的斗争削弱了不少,匈奴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一直和汉朝维持良好关系,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作为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呼韩邪单于受到汉宣帝在长安郊外的亲自迎接,宣帝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以表示友好之意。呼韩邪单于在长安停留了一个多月之久,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还特意指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将他一路护送到漠南。时逢匈奴粮食短缺,汉宣帝又赠与了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对此非常感激。

汉宣帝死后,太子即位,即汉元帝,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汉朝的京师长安城,对汉元帝表示尊敬以及表达了归附中央王朝的意愿,同时,请求“婿汉氏以自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呼韩邪单于。

深宫怨女的五更曲

昭君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汉元帝的后宫,她也与其他进了宫的少女一样,极其希望自己能够在宫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宠爱。按理说,有如此美貌和才华,又正值妙龄的昭君得到皇帝的宠幸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昭君从公元前38年到公元前33年的五年时间里,竟然没有得到一次过皇帝的宠幸,她未来的出头之日更不知是何时了。

相传,汉元帝的时候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皇帝一时看不过来,便命令画工为他绘制这些美人的画像,再由他根据画像来慢慢挑选。为了求得见到皇帝的机会,诸多宫女都贿赂画工,让他们把自己画得漂亮些。而皇帝也的确是按照画像来挑选宫女,那些贿赂画工的宫女自然被看中的机会就大了。

当时的画工毛延寿,据说最擅长画人形,《西京杂记》中称他的画工堪称是“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暗地里的规矩,再加上自恃貌美,不怕没有皇上召见的那一天。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长得好不如画得好”,皇上看见的是画出来长相,给画师些好处就相当于给自己增加被皇帝宠幸的机会。可王昭君就是不信这一套,不但没搭理毛延寿,反而还讽刺了他。见王昭君如此态度,毛延寿便予以回击,自然是丑画了这位美人,把一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故意点到脸上。结果就造成了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的状况,一人在后宫白白浪费了不少年华。

多少年就在寂寞中度过,又到了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家中亲人欢乐团聚的时光,哀愁再一次浮上心头。昭君拿过琵琶,边弹边哼,诉说自己的愁绪: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在无数个孤独寂寞的黑夜和百无聊赖的白昼中,陪伴昭君的只有手边的琵琶。

“绝处求生”的主动

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向皇帝提出想要与汉朝和亲。当时,“和亲”的女子就好比是踏上了死路,她们花一样娇嫩的身体如何忍受塞外无边大漠的苦寒、食物的浓重腥膻?这种艰苦的生活对于汉家女子如同折磨,一般宫女们都不愿意去,她们都害怕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整日忧心忡忡,以泪洗面。而昭君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目前在汉宫中过得这种杳无出头之日的凄惨生活,还不及去塞外“和亲”,做单于的阏氏。虽然对于那里的生活不适应,但咬紧牙关也并非不能克服。

于是,她主动提出去匈奴“和亲”,元帝大喜过望,很快便同意了。王昭君的这一做法对于元帝则是一场“报复”,在为呼韩邪单于饯别的盛大宴会上,貌若天仙,气质非凡的王昭君出来跟单于见面。汉宫女子在她面前一下黯然失色,在场的人都被她的美艳震惊住了。而这其中最为震惊的自然是第一次见到王昭君的汉元帝,可谓是“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汉元帝此时无比后悔,后悔把如此貌美的昭君嫁给单于,很想把她留住,但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失信于人。元帝心中大为不快,于是就在昭君出塞之后,对画工大开杀戒。

相传,王昭君走之前还为元帝写了封信,也就是《王嫱报汉元帝书》:“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少怜之。”据说元帝得书后,深受触动,难以从愁绪中摆脱出来,不久便离开人世。考诸正史,汉元帝确实是在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不久后殡天的,享年四十四岁。

事实上,昭君虽是“主动”请求去“和亲”的,但也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举动,颇有些绝处求生的意味。等待,就是后宫宫女的处世之道,她们在帘幕低垂的宫室里恭候皇帝的临幸,而成功的概率只有千分甚至万分之一。这场赌博的代价是无边的寂寞和孤独,她们百无聊赖,无奈地目击着年华在孤灯下老去,岁月的白发爬上了两鬓,凋零的是美丽的容颜,还有她们的生命本身。

马后桃花马前雪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离开了汉土,由汉朝和匈奴官员护送着,骑着马向北而去。她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嫁给呼韩邪单于。

然而,正如昭君所作的《怨旷思惟歌》中所写的“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鸣呼唤哉。忧心恻伤。”那样,一路上悲凉如影随形,耳畔是胡笳悲鸣,身下是骏马奔驰,饮食山腥膻困扰,更有未知的胡邦异俗,回首时已经千里黄尘之外,万重关山之间。

之后,雁门关之外,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昭君。匈奴王庭又是另一番奇景,牛羊遍地,青草漫漫。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迎接他们的宁胡阏氏昭君,也就是安宁胡地的皇后。

相传,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已经暮年的呼韩邪单于,置身于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哀愁难解之时她望着天边飞翔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的《出塞曲》响起,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似乎有感于这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造就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在匈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人称伊屠智牙师,后来被封为右日逐王。然而这样的婚姻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呼韩邪单于死了,此时的王昭君不过二十四岁。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之位,按照匈奴的风俗传统,王昭君又要嫁给继位的雕陶莫皋,之后她与这位复株累单于生有两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二人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王昭君出塞前曾希望汉元帝善待她的亲人,汉元帝也将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予住宅和天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也因为得到了汉家美人,心中大为欢喜,为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还上书表示愿意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

昭君之死的设想

王昭君在匈奴期间,促进汉朝与匈奴的和睦发展,吸收汉室的优点,弥补匈奴的短处。等到时节到来,昭君则致力于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女红技巧,向她们介绍纺纱织布的工艺。王昭君毫无保留,耐心教导,她的忙碌与诚恳都被匈奴人民看在眼里,匈奴人民对她也心怀爱戴。

王昭君的亲人也在汉朝和匈奴的往来中扮演了亲善大使的角色。她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兄妹二人得以相见,她的两个女儿曾到长安皇宫侍候在太皇太后身边,而这位太皇太后即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昭君去世之后,葬在大黑河南岸,墓称“青冢”,历史上不少著作对此都有描述,如《塞北纪游》写道:“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筠廓偶笔》写道:“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另外有人谈到入秋之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故呼为青冢。此外,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对此描写为“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则描写为“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不过,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的说法现在还无定论,而专家考证说,青冢不过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在何处长眠,至今也不得而知。

而在后世一些骚人墨客眼中,王昭君在塞外过的是受苦受难的生活,所以对她总是表示伤心同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就在王昭君辞行后,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就死了。如果把昭君留在汉宫,也无非是一个小宫女而已。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才算是她幸福生活的真正开始,她在匈奴汗国宫廷中享有极为尊贵的地位。如果她留在长安,只能与墓园的枯骨做伴。塞外给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她得到无法从汉朝皇帝那里得到的爱情以及参与政治的机会。

“二乔”

——美女配英雄

大乔

姓名:不详

生卒年:不详

籍贯:吴郡乌伤(今浙江义乌)

婚配:孙策

小乔

姓名:不详

生卒年:不详

籍贯:吴郡乌伤(今浙江义乌)

婚配:周瑜

大乔和小乔是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据《巴陵县志》记载:“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这对姐妹不仅貌美,更贤德有才。唐代的大诗人杜牧曾写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朝苏东坡亦留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名句,这对姐妹花的芳名可谓是流传千古。不过,历史中虽然留有二人的芳名,但今天人们看到的她们二人的精彩传奇,多是出于传说。

江东二乔,美名在外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兵马三千,在周瑜协助下,他一举拿下皖城。而乔公当时住在皖城东郊,他的两位女儿远近闻名,不仅貌美无比更是聪慧过人。乔公看到这两位将军少年意气风发,战功赫赫,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二人。于是,便有了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的韵事。

这两对夫妻的结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美人配英雄:一对姐妹花,同时嫁与两位天下豪杰,一个是雄略过人、称霸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能文能武的周郎。孙策曾经还得意非凡对周瑜打趣道:“乔公二女虽然流离失散了,不过,得到我们两个人做婿,也算得以安慰了。”

当时,这两对伉俪风华正茂,孙策年方二十,周瑜不过长他四岁,君臣姐妹四人常常共游,一起共读诗书。周瑜十分风流倜傥又富有情趣、精于音律,吴宫中的乐姬们常常故意弹错,想让周郎注意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曲有误,周郎顾”。

这两位虏获天下英雄的女子到底有多美呢?人们可以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中略知一二。相传曹操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却也十分好色,于是修筑铜雀台,将天下美女尽收于此,更是觊觎二乔已久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故事:三国时曹操想要控制东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周瑜是东吴的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诸葛亮为让周瑜同意,故意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铜雀台,搜罗天下美女置于其中。他曾经发誓:‘我第一个愿望是扫清四海,成就帝业;第二个愿望是得到二乔姐妹,如此便死无遗憾。’不如将军用以重金买下这两个女子送给曹操,这样一来就天下太平了。”周瑜听罢大怒道:“老贼欺人太甚!大乔是孙策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我与此人誓不两立!”于是和诸葛亮达成了联合抗击曹军的计划。从曹操对大乔小乔的垂涎中可以看出,江东二乔的美貌一定是非比寻常。

大乔嫁孙策,成就凄美爱情

然而,历史上的美人们似乎都是命运多舛,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为阴袭许昌做准备,以迎汉献帝,他致力于开基创业,忙于战事,与大乔相聚的时间很少。

后来,孙策被刺伤,行刺的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身负重伤的孙策生命垂危,回到吴地,使人寻请神医华佗医治。但适逢华佗前往中原,只有他的徒弟在吴地。徒弟看过孙策之后,无可奈何地说:“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其疮难治。”孙策很快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在一起不过才三年,孙策临终嘱咐她要侍奉好自己的婆婆,不料几年后婆婆也去世了,女儿们又相继嫁人,而她自己孤独终老。红颜绝代也只能作为已故吴侯孙策夫人、今吴侯孙权大嫂在东吴度过余生。

孙策死时,周瑜守御巴丘,得到消息,日夜兼程赶回来奔丧。吴太夫人领着二乔和孙权出来,当面将孙权托付给周瑜。周瑜望着大乔,回想当年自己与孙策的种种经历,对她的丧夫之痛感到十分同情。

而在当时,大乔不过二十来岁,在如此美好的年华就成了寡妇,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在往后的日子里,她终日以泪洗面,一个人度过漫漫长夜,含辛茹苦,抚育遗孤,一代佳人在幽寂的岁月中逐渐凋零。

小乔嫁周瑜,恩爱十余载

命运对于小乔也并不眷顾,虽然她比大乔拥有多几年的幸福时光。周瑜在公元210年病逝,即便是在她和周瑜的共同时光中,也是战事频繁,周瑜不得不镇守在外或是在外操练精兵,夫妻二人真正团聚的时间并无多少。

不过小乔的境遇还是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感情深厚,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段岁月里,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英明为世人传诵。可惜他英年早逝,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小乔甚至没能见到周瑜生前的最后一面。

当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失去恩爱的丈夫,其中的悲苦不言而喻。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为小乔所生,历史上并没有证据,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勋,他的后人受到了孙权特别优厚的待遇:其女嫁给孙权的太子孙登,只可惜孙登三十三岁早逝,没能成为皇后;长子周循,取了当朝公主,拜骑都尉,俨然一副周瑜弘雅潇洒的风范,可惜也是英年早逝;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侯,但因“酗淫自恣”,屡次得罪,废爵迁徙,不过最终孙权还是赦免了他,最后因病而亡。

人们总是对美好的事物给予企盼,因此大乔小乔姐妹和孙策周郎的故事,恐怕也包含了不少后人的美好愿望。根据史书的记载,二乔是以“妾”的身份嫁过去的,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在那个时代,妾即使备受宠爱也只是妾,在家中也没有地位可言。妾的名字不能被写入家谱,也不能和丈夫一起参加宗族祭祀活动,妾的家族也不属于丈夫的姻亲之列。不过在那样的乱世中,二乔能让天下闻名的英雄为之倾倒,也已经是一段佳话了。

二乔风华绝代,征服了时代英雄孙策、周瑜,后人所听到的故事也就到此止步了,不过这样倒是能让人们对这段佳话怀有更多美好的愿望,与丈夫中道分离,红颜渐逝,孤独终老的这些后事,不知道也好。

文成公主

——和蕃功臣

姓名:李氏

生卒年:约公元625—680年

籍贯:任城(今山东济宁)

婚配:松赞干布

封号:王后

文成公主作为唐朝宗室女,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向大唐请求和亲。公元640年,吐蕃遣大相禄东赞到长安献上聘礼,唐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他。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入蕃。受文成公主影响,松赞干布对于唐文化十分向往,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学习诗书,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而文成公主也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吐蕃人民的尊敬。

公主出嫁试婚使

文成公主的出身一直是一个谜,史籍并没有文成公主名字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这可能是因为文成公主的父亲曾经收到过处罚的缘故。

据说,当年禄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的时候,还有另外几个国家的使者前来求亲,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举行比赛,最智慧的人解开难题才能够成为最后的胜者。

第一个难题:用绫缎穿过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一开始,那些吐蕃以外的使臣们相继抢着尝试,然而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穿过去。而禄东赞此时则坐在一棵大树下思考着,偶然一只大蚂蚁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于是灵感来了,他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栓在蚂蚁的腰上,另一头则连接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再将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受到蜂蜜的诱惑,顺着弯曲的小孔,慢慢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绑在身上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被带出来了。

第二个难题:将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辨认清楚。比赛开始,各位婚使轮番上阵,他们辨认的准则各不相同,有的按毛色,有的照老幼搭配,有的按高矮,结果都不正确。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在马夫的指教下,他把所有的母马关在一边,马驹关在另一边,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让它们喝水。次日,他将那些口喝难忍的马驹放回到马群之中,急着寻找水喝的它们很快都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它们的母子关系清楚地显现出来了。

第三个难题:规定百名求婚使者在一天之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一股脑儿地把羊宰了,然后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可是肉还剩下很多,人已酩酊大醉,更别说揉皮子。禄东赞吩咐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按照顺序一边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边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有助于消化,不到一天的时间,酒就被他们喝完了,肉也被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个难题:让使臣们分辨一百段松木的根和梢。吐蕃婚使命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重量较大便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因为较轻浮在水面,木头根梢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了。

第五个难题:让使臣们在夜晚出入地形复杂的皇宫不迷路。一天晚上,宫中突然大鼓作响,皇帝传召各路使者前往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刚刚来到长安,难免分不清方位,为防止迷路,就在关键路段做了“田”字记号。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命令他们立即回去,看谁记不得回去的路了。结果,禄东赞因为事先做好的记号,很快就回到了住所,再次取得了胜利。

文成公主入藏

试婚之后,吐蕃使者取得了胜利,唐太宗应允了松赞干布的请求,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将要远嫁,她虽然对未来的生活尚存在疑虑,但又不乏新奇的向往。在两个多月的准备之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隆冬,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踏上了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的道路。

和亲队伍选择在隆冬季节出发,这样选择看似有悖常理,实际却另有一番缘由。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要花一个多月,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如果不是在隆冬季节,河水情况不稳定,不利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可以说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因为他们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包括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不仅有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更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包含在内。

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有必要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采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帮助。而文成公主的和亲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婚姻,她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这支送亲的队伍的一大目标就是帮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终于,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结束了,寒冬过去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见到水草茂盛,牛羊成群,再没有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和亲队伍也看到了希望。一路上很为吐蕃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少了几分焦虑,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进行了几天的短暂休整。

这时,吐蕃大队迎亲人马在松赞干布的亲自率领下赶到了河源,双方会合了。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立即表示出尊敬,行了子婿大礼,在松赞干布心中,大唐已经是吐蕃的上国。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吐蕃首府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整个逻些城的人民都为这个重要的时刻进行欢呼。松赞干布见此大为高兴,对部属说:“我的父祖没有与上国通婚的先例,今天我能娶到大唐公主,实在是三生有幸。我要为文成公主建造一座城堡,以夸耀后世子孙。”

来到布达拉,来到我的家

这座宫殿就是著名的、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为了与文成公主更近一步地拉近关系,松赞干布脱下传统的的皮裘服装,穿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从文成公主那里学说汉语,这对夫妻虽不同族,但感情融洽,互爱互敬。自此,文成公主开始了她在吐蕃新的生活。

吐蕃人有一项风俗习惯,便是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据说是为了驱邪避魔。虽说有碍观瞻又十分不舒服,但毕竟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进行过质疑,大多数吐蕃人只是按照规矩做而已。文成公主到吐蕃后,深入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应该抛弃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在思考了她的话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立即宣布废除这项习俗。

最开始一些守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这种转变,但之后他们慢慢地发现露出自己的真实相貌,既方便又美观,大家也就都乐意为之了,甚至他们还对帮助他们破除了陋习的文成公主大为感激。

神明般的存在

文成公主来到西藏时,队伍之庞大,陪嫁之丰厚令人惊叹。和亲所带去的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烹饪食物,花纹图案各异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辨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包括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之后,文士们也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开始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将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记录下来,使吐蕃取得了政治上的进步,让政治制度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对此十分欣喜,之后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谦卑地拜文士们为师,汲取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不远千里来到长安学习,研读诗书,体会原汁原味的汉文化,并将它引入吐蕃。

和亲队伍的农技人员也在吐蕃行动起来,他们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之后悉心地灌溉、施肥、除草,收获之时,吐蕃人为累累的硕果大为惊讶。当时吐蕃人虽然也种植作物,但因缺乏管理经验,常常是只知种而不懂得经营田地,所以产量不佳,见识了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之后他们大为折服。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逐步按照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种植方面的技术,使他们掌握了平整土地与防止水土流失的技巧,这让他们在从事游牧之余,还能得到粮食的大丰收。尤其是吐蕃人从他们那里学到种桑养蚕的技术之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这些产品的品质上乘,极大地提高了吐蕃人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十分欢喜,对于赐予他们这一切的文成公主抱有感激之情。

文成公主用款款柔情善待自己的丈夫,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感受到汉女子的温情与贤惠,他对文成公主也是十分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也认真考虑并尽力采纳。文成公主更是尽到了一国最尊贵的女性所肩负的责任,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促进吐蕃各方面发展的建议。而文成公主也并不是那种渴求权利的人,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对赞普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不意图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都抱有好感,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优化他们行政体系,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像对待神明一样崇拜她。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长史王玄策按照唐太宗的懿旨出使吐蕃和印度,在和洽各国关系的同时去看望远嫁番邦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的出使队伍携带大批绢帛文物,前往天竺国时遭遇不测,天竺人抢掠了所有的物品,只有王玄策所带着的少量人马得以逃出,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被抢去。王玄策智勇双全,以松赞干布这个大唐女婿的名义借到兵马,进攻天竺,变他们的都城为废墟,俘虏了天竺王子,并缴获了大批牲畜,也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营救回来。

唐太宗李世民作古后,唐高宗继位。高宗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为他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还特意给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促进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和睦发展的功德。

松赞干布随后上书感谢天子隆恩,并发自内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连同珠宝十五种一同献上,请代置太宗灵前,借以表达哀思。唐高宗看到松赞干布的忠心后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并赐予三千段彩帛。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再一次领略到唐的先进文化,趁唐高宗兴致正高,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也都应允了。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帮助下,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此时达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致力于推行改革,在吐蕃大论(相当于宰相)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花蕊夫人

——征服赵匡胤的享乐者

姓名:费氏

生卒年:?—966年

籍贯:四川青城

婚配:后蜀后主孟昶、宋太祖赵匡胤

封号:贵妃

“花蕊”指花中的精粹,用“花蕊”来形容的女性,自然是美女中的美女,正如“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以状其容”。在历史上,蜀地共有两个花蕊夫人,前一位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虽然貌美但生活荒淫,恃宠而骄,祸乱国家,前蜀被后唐所灭与她脱不了干系,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祸水”,自然不值得称道。而本文要讲的是后一位花蕊夫人——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费氏。

冰肌玉骨的洒脱贵妃

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中国经济十分繁荣的地区,成都平原则是天府之国的精华,历史上号称锦城。由于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每到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里就成为独立政权的诞生地,五代十国时,前蜀、后蜀先后在这里立国。但在历史上写下浓厚一笔的,并不是哪朝哪代的帝王将相,而是一位女子——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一个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聪颖而又博学多才,美丽却并不妖媚。花蕊夫人的宫词,对于生活场景有着极为丰富的描写。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将春日里的欢欣场景描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别有一番情趣。可以说,花蕊夫人是一名难得的才女。

从这首作品中,花蕊夫人的特点也隐隐透露出来:乐享当下,宠辱不惊。她的诗情才艺并不是聊以自娱的奢侈品,而是她的资本,加上本来就有的花容月貌,她能够成功征服男人。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加惬意,花蕊夫人先后侍奉两个国君:沉醉声色的后蜀主孟昶和称霸中原的宋太祖赵匡胤。

孟昶刚刚继位的时候,由于有父亲孟知祥兢兢业业所创下的盛世局面为基础,国家十年间一片祥和,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可谓是太平盛世,宫廷之中自然也是日日笙歌,夜夜美酒。

根据《新五代史》记载,孟昶的生活无比骄奢。当宋军攻下成都后,把他的溺器(夜壶)献给宋太祖。仅仅是个夜壶,就“以七宝装之”,这个君王的骄奢程度更是可想而知。除了骄奢,孟后主更是“荒淫”到了极点。《新五代史》对此记载为“昶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之术,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宫”。蜀地多美女,孟昶当然不会放过她们,宫中妃嫔之外另有十二等级,孟昶一到兴致大发的时候便将后宫佳丽召至御前,亲自点选,挑出身材样貌满意的,赐予封号,让她们轮流侍奉,其品秩比照公卿士大夫,每月香粉之资,都是由内监专司,叫作月头。而每到支给俸金时,因为宫人数多达千人,所以唱名发放,每人都要亲自到御床前亲手领取。

在后宫数不清的美人中,孟后主最宠爱的还是花蕊夫人——费贵妃。相传花蕊夫人十分钟爱牡丹花和红栀子花,孟昶便迎合美人的心意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还派人前往各地寻求优良花种,为她在宫中建造“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在花中徘徊。每当芙蓉盛开,景色华美异常,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好似铺了锦绣一般,等到中秋临近,后主命驾往游浣花溪,水嬉玩乐,尽显风流天子之姿,千古盛事。

孟昶和花蕊夫人在享乐方面十分在行,甚至可以堪称是这方面的发明家。孟昶畏暑,天气炎热就气喘不均,难以入睡,为了避暑纳凉,他在摩诃池建了座豪华的水晶宫殿。宫殿华丽异常,柱为楠木,栋为沉香,窗嵌珊瑚,户为碧玉;四周墙壁皆非砖石打造,尽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白天内外通明,毫无隔阂。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熠熠生辉。孟昶就与花蕊便在这里享受盛夏的夜晚,此时的水晶宫殿里已经备好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等待他们来此逍遥。

一日晚上,孟昶多饮了几杯,酒劲冲头便一下伏在花蕊夫人香肩上,蹒跚着走到水晶宫殿前,坐在紫檀椅上。此时月朗星稀,凉风拂面,水波与天光一色。孟昶看看身边的花蕊夫人,见她穿着一件淡青色蝉翼纱衫,透露出抹胸的盘金绣花图案,玲珑的娇躯在纱衫里若隐若现,愈觉得肌肤胜雪,粉面樱唇,十分摄人魂魄。孟昶难以抗拒,把夫人揽在身旁,花蕊夫人则嫣然巧笑,娇声提议道:“陛下精擅词翰,又遇到如此良夜美景,何不填一首词,记录下这醉人的景色。”孟昶诗兴大起,忙命人取来笔墨纸砚。

苏轼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再现了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形: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屋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而“冰肌玉骨”一词正是出自这里。更令人惊艳的是,花蕊夫人不但样貌非凡、吟得诗词,还非常善于烹饪。由于孟昶经常挑食,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发明了一道“绯羊首”(又叫“酒骨糟”),这道菜以净白羊头为原料,用复杂工艺精制而成,风味无穷。另外,她还以薯药、莲粉为底料创造出“月一盘”,清香扑鼻,味酥而脆。这样的佳人,谁能拒绝呢?

花神征服赵匡胤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政变,建立北宋政权。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派兵到了成都城外,等待孟昶和花蕊夫人的只有出城迎降了。后蜀灭亡后,孟昶被封为秦国公,而此时花蕊夫人也成为了赵匡胤的俘虏。

这位花蕊夫人的美名赵匡胤早就得知,在俘虏了花蕊夫人之后,赵匡胤一直想找个机会见识一下花蕊夫人芳容,无奈有夫之妇不能单独接见圣驾,赵匡胤便想出来一招——给孟昶封官行赏,到时候孟昶则要带全家进宫谢恩,花蕊夫人一定也身在其中。果然孟昶大为感动,带着家人来拜谢了。人还未走近,就有一阵香味扑面而来,赵匡胤闻此香味便心猿意马。待看清花蕊夫人的样貌之后,赵匡胤一下难以自拔,眼前的美人果然堪称是人间尤物。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杨柳生姿;她的娇音柔腔好似莺啼燕语一般。花蕊夫人也察觉到赵匡胤对自己别有一番心意,离开时留下一个勾人的回眸。就是这多看的一眼,刹那芳华,赵匡胤深深沉迷了。此次见面让赵匡胤更加魂不守舍,欲罢不能,他下定决心要让花蕊夫人成为自己的人。

赵匡胤设计了一个计谋让孟昶死去。一天晚上,赵匡胤在大殿设宴款待孟昶,直到半夜才结束。孟昶喝得酩酊大醉,浑身难受,第二天就卧病在床。赵匡胤声称要尽君臣之道,特派御医为孟昶诊治,结果孟昶在七天之后就不治身亡了。赵匡胤厚葬了孟昶,按照礼节,花蕊夫人作为家属又要前来谢恩。这次花蕊夫人一身素白,反而显得清丽脱俗,楚楚可怜的美人哭起来也是梨花带雨。赵匡胤色心大动,当日就把花蕊夫人强留在宫里。

美人枉死

花蕊夫人知道如何将赵匡胤的心留住。她在蜀地清闲惬意的生活更是酝酿了她的一腔才情,花蕊夫人本人也更加娇柔细腻慵懒。有一次,正在兴头上的赵匡胤要花蕊夫人写一首后蜀亡国方面的诗。花蕊夫人也毫不慌乱,一首七绝诗脱口而出:“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赵匡胤闻此大为高兴,这诗初读起来慷慨激昂,豪气干云,真是满足了他的霸王之心。“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话更是让他心中无比痛快,赵匡胤想起后蜀君臣官兵齐齐伏在他脚下向他投降的情景,很有成就感。然而诗句中还有玄机,透露出花蕊夫人聪明绝顶,锦心绣口:“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这是花蕊夫人在诉说自己的无奈,说男人在外打仗,深宫之中的她也不明状况。“十四万人齐解甲”,这里特意提出蜀军的数量,是与当时宋军不过五六万的人数进行对比,暗指宋军以少胜多。“更无一个是男儿”,与之前的“妾在深宫哪得知”相呼应,意思就是:男人无用,不要怪女人。他们十四万铁血男人都贪生怕死,身为一个女子的我也无须再守节了吧。从这首诗的解译上来讲,将花蕊夫人所作的判断为媚诗也是合乎情理的:以讨好赵匡胤为主,顺带为自己开脱。不过,后世众多文人墨客并没能挑出她的错,反倒对于她的豪气表示出赞赏。

花蕊夫人懂得怎么得宠,因此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过她的心中时常出现前夫孟昶。或许孟昶不是个好君王,但对自己来说他是个好丈夫。时间长了,花蕊夫人想起以前孟昶待自己的种种好,不由得伤感起来。花蕊夫人亲手画了幅孟昶肖像,每天拿出来供奉,希望孟昶在九泉之下能够得以安息。

不料有一天被宋太祖入宫发现了画像,在他的追问下,花蕊夫人灵机一动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说这是送子神仙,就此逃过一劫。赵匡胤没有起一丝怀疑,笑道:“爱妃一片热诚,朕赏你还来不及,以后就光明正大的吧,就把东间厢房改为静室,将张生像供在里面,爱妃可以早晚虔诚礼拜,省得画像一收一挂亵渎了神灵。”送子之神就此从宫中传到民间,到了晚清,人们用花蕊女身像替代张仙男身,因此花蕊夫人又被尊为送子娘娘了。

花蕊夫人陪侍赵匡胤,却引来一个人的愤怒,他就是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至于赵光义为何愤怒,史书上对此说法不一。有说赵光义跟哥哥一样,也垂涎于花蕊夫人的美色,但赵匡胤捷足先登,赵光义妒火烧心;也有说赵光义有意争夺皇位,而花蕊夫人也身陷其中,对赵光义产生了威胁。不管哪个是真的,结果都是赵光义非要置花蕊夫人于死地。赵光义借调弓弄矢之机,突然用箭射死了花蕊夫人。虽然太祖英明,但毕竟赵光义是他的亲生弟弟,美人已去不可挽回,也没有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