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本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另一只手

同样是西红柿的价格,当市场价格高出人们的可接受范围之外时,政府就会出面干预:西红柿价格不得高于某个价格。2004年中国“非典”时期政府对粮油价格的限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起政府干预,不得不说起凯恩斯编造的一个寓言。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具体来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是:

一个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无家可归,饿殍遍野。这个时候,政府采用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建议,雇用200个人挖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鱼塘。

这200人开始购买200把铁锹,于是,生产钢铁的企业、生产铁锹的企业、生产锹把的企业相继开工了,接下来工人开始上班、吃饭、穿衣……于是,交通部门、食品企业、服装企业也相继开工了,大坑终于挖好了;然后,政府又雇用200个人把这个大坑再填埋上,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萧条的市场就这样一点点复苏了,启动起来了。经济恢复之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人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凯恩斯编造的一个经济学寓言,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的时候,国家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应该采用宏观调控的办法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走上正常的轨道。

那么国家是通过什么办法调控整个社会的经济呢?

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它不是现代社会中才有的,只要有国家、有政府,就有许多必需的支出,就有财政政策。传统财政政策的任务就是为政府的各种支出筹资,实现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的最高目标。但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政府支出筹资仍然是财政政策的任务之一,但调节经济实现稳定成为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

综观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历史,尽管有许多失误,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仍然是利大于弊。与战前相比,战后的经济更为繁荣和稳定,这部分要归功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来影响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大类。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等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以克服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具体采取哪种财政政策需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定: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水平,如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甚至直接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紧缩手段来遏制过热的经济发展势头。

同政府的另一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是更为直接有力的经济干预手段,历来备受人们的重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特别强调赤字财政政策在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主要有鼓励消费、扩大投资、增加出口三架马车;货币政策就多了,比如汇率的变动、利息率的变动、货币发行量的变动、发行国债,等等,都会对一国的经济走势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也就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代,各国分析和预测经济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过去人们重视微观经济问题,也就是个人、家庭、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现在人们更看重宏观经济的问题了。比如在股市上,人们虽然注重各种股票的业绩分析、学会了看企业发布的公告和各种消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们学会了观察国民经济的大势,学会了观察利息率、汇率和货币发行量等对股市的影响。人们知道,当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下行的时候,股票的业绩再好也不可能有大的利好消息,因为股市是脱离不了宏观形势的大势的,孙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经济学家这样比喻:比如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当一两个人站起来的时候,这相当于微观经济,在座的观众自己说了算;当全场的人都站起来的时候,就是宏观经济了,这个时候任何人都无法左右全场的局面,他只能想办法去适应这个局面。这个时候只有国家伸出它的那只大手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