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本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适度的非理性有时是一种理性

从经济人的行为来说,我们的每个行为都是一种积累。这种积累是多方面的:知识的积累,人际关系的积累,信用资源的积累……为了分析人们过去的积累和非理性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资源,我们来分析一下信用资源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朋友那里借钱(这个时代最难借的就是钱),说好归还日期,我们如期归还,至少在这个朋友那里建立了信守承诺的信用。当你答应某个人帮他一个忙,你如期为他将事情办成了。在他看来,你是守信用的……

信用是一种资源,意指信用可以当作资源来使用。如果我们需要一笔钱来从事某种投资服务,我们会去找银行。银行里有钱,但银行不会随便把钱借给你。银行需要抵押,抵押是银行抵御借贷风险的有效方法。如果我们的投资亏本了,贷款还不上,若没有抵押,银行将受损失;而如果有抵押,银行会将抵押变成它的财产。

如果你没有抵押,银行不会借钱给你。然而,由于你有良好的信用资源即信誉,你的朋友、同事或者亲戚会借钱给你,尽管人们常说,千万别借钱给他人——既损失金钱,又失去了朋友。因为,他们知道你急需钱,你会还钱给他们。他们相信你,因为他们从你过去的行为中归纳出“你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尽管你过去守信用不代表你将来也必定守信用。你平时积累的信誉等同于一笔可以抵押的资产,即信誉是你的资源。

信誉可以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你的非理性行为同样可以成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人们进行博弈思维的基础是人具有的理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甚至阻碍利益的获得,而非理性思维反而能够获得极大的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最后通牒”博弈:两人分一份总量固定的钱,比如10元。规则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两人将一无所得。比如A提方案,B表决。A提的方案是7:3,即A得7元,B得3元。如果B接受这个方案,则A得7元,B得3元,如果B不同意,则两人将什么都得不到。

A提方案时,他要猜测B的反应。A会这样想:根据“理性人”的假定,A无论提出什么方案,B都会接受,除了将所有10元留给自己而一点不留给B这样极端的情况。因为B接受了还有所得,而不接受将一无所获——当然此时A也将一无所获。此时理性的A的方案可以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1分钱,而将9.99元归为己有,即方案是:9.99:0.01。B接受了还会有0.01元,而不接受将什么也没有。

如果你是B,对方考虑到你是理性人,他可能只在桌上留下1分钱,他考虑到你会接受这个分配。此时你只有接受这1分钱的分配。

但如果你是非理性的,分配就有所不同。

当对方给出这个分配时,如果你是“非理性的”,你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而将不接受这个分配方案。对方知道你的这个“非理性”特点,他担心你会拒绝,为了不让你拒绝,他不会提出只给你1分钱的方案。此时,你的所得取决于你的“胃口”,或者取决于你的非理性的程度。

在实际中,人们如何进行人际来往取决于每个人的非理性的程度。在这个博弈中,比的就是“狠”劲。在生活中,流氓之间往往“斗狠”:其实就是看谁更非理性,够狠的人往往做老大。

在实际进行这个游戏时,人们均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并且这也是人们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实际的游戏结果并不会出现9.99:0.01的分配结果。

由此可见,非理性有时会成为人们在博弈中的一个“资源”。这个资源如同人们拥有的其他资源一样,可以利用它来获取好处。俗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个道理。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你的“非理性”资源与否决权一道构成你进行博弈的基础。

无论我们作为什么样的角色,适度地建立自己的“非理性资源”是有利的。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们在积累这样的资源的过程中要付出代价。在你与其他人的博弈中,你的非理性使得你的利益受损,当然别人也受损。这样一来,其他人会“记得”你的秉性,或者他们会“归纳”出你的秉性,其他人与你再次打交道时,便不敢“小视”你,会正视你的非理性特点。

适度的非理性能够带来好处,这一点最能体现在谈判过程之中。谈判是多方之间进行的一场博弈,其中经常发生的是两方之间进行的谈判。谈判是一个合作性的博弈,双方(我们这里分析的只是两方进行的谈判过程)合作比不合作能够获得更大的好处,但如何分配这个合作带来的好处?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如果双方均是不可缺少的,即任何一方均不能够抛弃另外一方而另寻其他合作伙伴时,这个谈判结果取决于双方的“非理性”的程度,当然,这个非理性的程度要成为双方的“公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