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的来历
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在国际社会,这个刚刚出现不久的标准叫GNH,即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指数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二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物质生活很丰富,但同时人们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幸福,于是人们把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精神追求和心理感受上,体现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就此登上舞台。但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幸福指数报告大都是由一些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研究团体或个人发布的。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在不同的时期,不丹政府推出了不同的国民幸福目标,例如他们的2002~2007年第九个五年计划将国民幸福目标具体表述为经济增长与发展、保护与改善文化遗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政府善治。他们提出了不同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新的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指标,即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也是满意感等主观指标。
20世纪70年代不丹提出GNH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不丹20多年的经济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英国则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MDP),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GNC),更强调了文化方面的因素。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正联手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
世界银行主管南亚地区的副总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对不丹的这一创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世界上存在着唯一以物质和精神的富有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之源,并取得成功的国家,这就是不丹王国,该国所讴歌的‘国民幸福总值’远远比国民生产总值重要得多。”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向会议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程院士认为,只要人们理解幸福与消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观点,就能改变人们对真正是什么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认识,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6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
程国栋院士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国民幸福指数’(GNH)与GDP一样重要,监控国家经济社会运行态势,了解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同时成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