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本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济学的无穷魅力

经济学是一门理性而中性的学问。它既有模型、又有理论,但不像文学,争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总让人觉得一头雾水。

经济学的魅力在于可以解释大多数的社会现象。如:

(1)房价为什么这么贵?

(2)房价到底会不会降?

(3)为什么大米又贵了,鸡蛋又涨价了,为什么通货膨胀又来了?

(4)大学为什么要扩招,“毕业生为什么一毕业就失业”?

(5)汽车为什么一直在降价?

(6)人民币为什么一直在升值?

(7)股市会出现长期的牛市和春天吗?

(8)春运的车票为什么那么紧张?

(9)收入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10)老百姓看病会越来越容易吗?会越来越便宜吗?

这些问题都能从经济学那里得到解答。经济学有一些最基本的术语,如成本、收益、利益、资源,等等。我们可以用机会成本来解释人生的选择,用沉没成本来形容不能挽回的过去;用投入和产出来衡量我们的收益,用资源禀赋来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

利益的基础在于资源,“洛阳纸贵”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资源这种东西,我们一定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它。如果你放着资源不用,那必然是一种浪费;如果你滥用资源,也许有一天会耗竭;如果你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资源,那么就会沦为“公共资源”,无人珍惜。

我们时刻要记住: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我们都是社会人,在这个社会中与身边的人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或契约关系,包括同事、上下级、朋友、夫妻,我们在这个社会求生存、求发展,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代价既包括自己的艰辛努力,也包括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那么父母对子女的爱呢?从心理层次上(撇除感情因素)探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出于自己发自内心的需求,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当子女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又会有自己的子女。同样,慈善家对穷人的捐赠,表面上是无偿的捐献,但实际上他们通过捐赠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所以这个“免费”不仅仅包括物质,还应该包括精神。

另外,卡尼尔的“幸福经济学”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试图破译财富与幸福的密码。人们对于“幸福”和“不幸”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如果把幸福量化,幸福为正值,不幸作为负值,在绝对值相等的情况下,所带给人的感受却不是相反的等值关系。

记得《红楼梦》里扮演惜春的演员说过一个故事:她的女儿曾经对《红楼梦》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近来却开始频频和妈妈探讨《红楼梦》里的情节和人物个性了,那是为什么呢?孩子眼中艰深晦涩的“古董”《红楼梦》怎么会突然引发她的兴趣了呢?那是电视红楼选秀的功效,那是古典名著通俗化、大众化的功效。恰如美丽高贵的公主下嫁到民间,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再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图书行业的例子,易中天《品三国》为什么那么红?《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长期走俏?完全草根的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为什么受到大众喜爱?因为他们不仅够档次、够文雅,更是够通俗、够风趣、够平民化。

通俗和平民化不是浅薄的表现,恰恰相反,高深到极致的东西反而更加朴实,印度最具成就的灵性大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真理往往是最朴实无华的。表面的艰深晦涩也许是扮演学问高人的人为自己套上的一件虚假外衣。

因此,学习经济学便于提高自己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幸福是这一端,不幸是那一端,经济学知识可以帮你用自己的感受刷亮灰色的区域。

经济学的出世,是以世俗的科研精神——尽管有些不彻底不充分——反对神学,是以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反对所谓的“信仰”和“文化”。经济学的魅力正在于它首先是一门科学,而且应该越来越科学。

不可否认,经济学要展现这一魅力异常艰难曲折,因为它要触到人们最直接的利益。这就使一些人想把它弄成“文化”以远离实际,也使一些人在经济学中玩弄非科学、非理性以期搅乱人们的思维。但也必然会有人在科学的艰难道路上奋斗前进,以科学真理造福人类。

现实中,人们终究感受到了这一魅力,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还有待继续努力来建立,但其真正价值,不仅已被有科学精神的学者所认识,更已被广大人民深切体验。这里面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追求共同富裕的精神才真正贯通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也融合了西学中的优秀文化,包括吸纳了经济自由主义中的合理成分。这种精神才是经济学的魅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