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心性“大本营”:内心的样貌会反映在现实上

如果你有善心,地狱也会变成天堂

人生悟语

心存“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精神,怀着一颗善心对待人和事,心态不同,同样的事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积善之家有余庆”,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会有好报。不仅当事人,就连家人、亲戚也有好报。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亲朋好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依据自己的得失、胜负而采取行动,就是说被利己心所左右,只为自己个人考虑。在稻盛先生看来,以亲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至关重要,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使自己的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做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他人的利益,即使有时作出自我牺牲也要为他人尽力。因为这种行为,一定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幸运。

四十多年前稻盛先生创立的京瓷公司还是一个中小企业,在欢迎新员工的典礼上,他引用圆福寺的长老们曾经给他讲述的一个故事,阐述了这种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在某个寺院,一位在寺院修行的行脚僧向寺院的长老请教:“听说在那个世界有地狱和天堂,地狱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老师回答说:“在那个世界确实既有地狱也有天堂。但是,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儿的人们的心。”

长老看了看这个年轻的修行僧,语重心长地继续讲道:“地狱和天堂里各有一个相同的锅,锅里煮着鲜美的面条。但是,吃面条很辛苦,因为只能使用长度为一米的长筷子。住在地狱的人,大家争先恐后想先吃,抢着把筷子放到锅里夹面条。但筷子太长,面条不能送到嘴里去,最后抢夺他人夹的面条,一幅你争我夺的惨烈画面就出现了,大家你争我夺,面条四处飞溅,谁也吃不到自己跟前的面条。美味可口的面条就在眼前,然而每个都因饥饿而衰。这就是地狱里的情景。

与此相反,在天堂,同样外部的条件下情况却大相径庭:任何人一旦用自己的长筷夹住面条,就往锅对面人的嘴里送,‘你先请’,让对方先吃。这样,吃过的人说‘谢谢,下面轮到你吃了’作为感谢和回赠,帮对方取面条。所以,天堂里的所有人都能从容吃到面条,同时心里也感觉到一股暖意,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出现的是一片和谐、融洽的光景。”

即使居住在相同的世界里,对他人是否热情、关心就决定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于“善心”。这就是这个小故事想要告诉世人的道理。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稻盛先生努力实践着“利他”这个基本原则,心存“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精神,怀着一颗善心对待人和事,心态不同,同样的事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稻盛先生缔造了巨大成就,成为一大传奇人物。

“为了让人生更幸福,为了让经营更出色,希望大家多行善事,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这是稻盛和夫对我们的期许,就像这个故事中的天堂一样,依善而行,我们就可以构筑起一个极其美好的世界。

人生就是每一个“今天”的累积

人生悟语

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认真地过日子。假如每天都努力工作,并设法改善一些事情,或许就能预见明日的光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就已非常可观,五年、十年后的成就必然会辉煌。

人们常说:“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会经常忽略这样的积累过程:当下这一秒累积起来成为一天,而一天一天下来会累积成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蓦然回首时,不知不觉已站在高不可攀、伸手也无法企及的山顶上。

在激烈的竞争中,就算你想在短时间内克敌制胜,也别忘了明天不可能跨越今天而直接到来,别妄想一步登天,行走千里也得从跨出第一步开始,无论多么远大的梦想,也要靠一步接着一步、一天一天的累积,才可能成就。

稻盛先生指出: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认真地过日子。假如每天都努力工作,并设法改善一些事情,或许就能预见明日的光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就已非常可观,五年、十年后的成就必然会辉煌。

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下面这件稻盛先生亲历的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多年以前,在京瓷滋贺县的工厂里,有一个工人,他初中学历,但做事认真,踏实。只要是上司布置的工作,他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认真完成。在工厂里他毫不显眼,一直默默无闻,但从无牢骚,也从无怨言,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努力地做好每天的工作,持续从事着单纯而枯燥的工作。

20年后,当稻盛和夫与这个工人再次见面时,稻盛大吃一惊,那么默默无闻、只是踏踏实实从事单纯枯燥工作的人,居然当上了事业部长。令稻盛惊奇的不仅是他的职位,而且言谈中可以体会到,他已经是一个颇有人格魅力、且很有见识的优秀的领导。

“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你很棒!”稻盛和夫由衷地赞赏他。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稻盛和夫任用过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不乏“聪明伶俐”的人。这种人头脑敏捷,对工作要点领会很快,是所谓“才华横溢”的人物,同时,他的公司也招聘了一些“笨人”,他们反应迟钝,理解事情缓慢,可取之处只是忠厚老实,起初稻盛认为经营者看重、赏识的人才当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如果企业不得已要辞退职工,首先遭殃的肯定是后者而不会是前者。他曾认为,前者当中特别能干的人,“将来在公司里可以委以重任”。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在多年的商路历程中,他体会到,那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才,正因为他们聪明,成长很快,或许就会认为眼前的工作太平凡,待在公司里大材小用了,于是不久就会辞职离去。所以,最终留在公司里的、有用的,恰是那些最初不被看好,这些“头脑迟钝”的人,他们做起事来不知疲倦,孜孜以求,10年、20年、30年,像尺蠖虫一样一寸一寸地前进,刻苦勤奋,一心一意,愚直地、诚实地、认真地、专业地努力工作。稻盛和夫为自己曾经的“短见”感到羞愧。

这位工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懂得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在每一天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了成功之路。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细数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他们的“伟大的事业”也是“朴实、枯燥工作”的积累,他们创造出的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因此,与其为明天而烦躁,汲汲营营计划未来,不如把力量放在充实每一个今天上,把握每一天,过好每一天,这才是让梦想成真的最佳方法。

始终以“受教者”的姿态对待自己

人生悟语

一个人不管有多忙,不管在何处,还是应该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一点来读一本好书,并因此有所领悟。当然,生命里最宝贵的一课,还是从经验中学习得来的。

稻盛先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认为阅读不只是为了得到乐趣,而是应该凭借阅读来提升、完善自己,该养成找好书、认真地从中汲取精华的习惯。稻盛先生总是在下班后腾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或是为客户朗读一段精彩的文字,即使是在夜半时分也沿袭着这一习惯。稻盛在卧室里摆放着许多自己收藏的古典文学和哲学书籍,他甚至在洗澡时也读书。每逢周末,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一个人不管有多忙,不管在何处,还是应该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一点来读一本好书,并因此有所领悟。当然,生命里最宝贵的一课,还是从经验中学习得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通过阅读,可使这些经验更有意义。此外,书本可以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激发”,告诉我们那些没有机会亲身经历的体验。

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以“受教者”的姿态对自己,每个人学到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学习得来的他人的经验,可使我们建立起引领人生走向成功的精神架构。这是稻盛和夫先生用行动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个博士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并且成为同事中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对他们点了点头,觉得和这两个本科毕业生没什么可聊的,而且还有失自己博士的身份。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快掉下来,水上漂?不会吧,怎么可能?这可是一个池塘啊,但是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心里十分纳闷,但又怕丢面子,没有开口。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心想: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也想上厕所了,但是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毕业能过的水面,我博士就不能过吗?

只听到咚的一声,博士栽到水里去了,两位所长把他拉了出来,博士不甘心地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生活中应该学会不耻下问,尊重别人的经验,善于向他人学习,才能少走弯路,自满自大的人总有一天会吃亏的。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作为一个为学者首要具备的,我们要勤学好问,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时,我们应该以“受教者”的心态虚心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不懂的问题,他人总有能够解决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30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5~7年。人才学上的“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可持续地释放能量。那种一次性“充电”即可受用终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高峰,在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攀登的过程中,在我们披荆斩棘,于困难中疲乏无力的时候,学习,就像一股清泉注入我们体内,在之后的路上我们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定。请牢记稻盛先生的话:始终以“受教者”的姿态对待自己。你的人生将是另外一片天地!

真诚带来爱与和谐

人生悟语

你的存在,就是我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这么想才能得到和谐与平和。

稻盛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你的存在,就是我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这么想才能得到和谐与平和。”这是他对真诚的理解。

稻盛先生强调,真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只有拥有真诚的心才能得到幸福和成功。

什么是真诚?真诚的关怀,温暖芳香;真诚的赞扬,催人向上;真诚的交流,获取信任;真诚的合作,赢得成功……真诚是春风,它拂去了心灵的微尘;真诚是雨露,滋润着友谊的花朵。真诚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力量,真诚不是智慧却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芒。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位年轻人找到林肯,要求他开一张去南方的通行证。林肯说:“战争正在进行,你去南方干什么呢?”

年轻人说:“去探亲。”

“那你一定是个北方派,你去劝说一下你的亲友们,让他们放下武器。”林肯高兴地说。

那年轻人说:“不!我是个南方派,我要去鼓励他们,要他们坚持到底。”

林肯很不高兴:“那你来找我干什么?你以为我能给你通行证吗?”

年轻人沉着地说:“总统先生,我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诚实的林肯的故事,从此,我便下定决心要学习林肯,一辈子不说谎。我不能为了一张通行证而改变自己说话做事都要诚实的习惯。”

林肯被年轻人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好吧,我给你开一张。”说着,在一张卡片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请让这位年轻人通行,因为他是一位信得过的人。”

这位年轻人用他的真诚打动了林肯。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波折,然而真诚最终总能穿过重重障碍,直到理想的彼岸,因为它首先穿过的,就是人们的心灵。

为人处世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更要付出真诚,因为真诚是一把金钥匙,能为你打开一扇扇成功之门。

李嘉诚曾经说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个人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所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对我自己来说,股东相信我,我能为股东赚钱则是应该的。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在工作中,如果管理者能够真心诚意对待员工,一定会激发下属的无限潜能;反之,员工可能会给你制造一些麻烦。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对待员工最重要的是真诚地关心下属,要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这是一个发生在英国的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没有子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豪华的别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别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

老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孤苦伶仃,疾病缠身,他是不会将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卖掉的。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人来到老人跟前,低声说:“先生,我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啊,”老人淡淡地说,“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英镑了。”青年并不沮丧,诚恳地说:“先生,如果你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你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我的整颗心来时时关爱你。”老人面带微笑聆听着。突然,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老人拍着身旁这位青年人的肩膀说道,“就是这个小伙子!”

青年令人不可思议地买下了别墅,成了别墅的主人。

与人交往若是离开了真诚,就没有友谊可言,一个真诚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人的共鸣。我们待人接物时应秉持真诚的品性。只有这样,心灵才会美好,才会愉快地生活每一天。

一个人如果有了真诚,就会变得心灵善良,变得心胸宽阔,变得心底坦荡;用真诚来对待一切,同时也会获得真诚的收获。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哎,真对不起!踩着您了!”“没关系,没关系!”被踩着了是常有的事,有时还挺疼,但这不要紧,因为有那句悦耳的“对不起”。也许这是一句很轻很轻的话语,可分量却是沉甸甸的,你会感到对方发自内心的真正歉意和诚挚的问候,心里仅存的怨气便宛如云烟散去。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好说难觅,其实只要你用心,真诚也不难寻找:忙碌中送上一杯清水,遇见时主动一个微笑便可换来另一杯清水和另一个真诚的笑容;真诚也在和朋友们相处的日子里。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甚至是一张小小的字条,都可以让人无比欣喜,因为那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坦诚与希望。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如果你心灵不美,你就看不见美好的事物。”如果你不主动付出真诚又如何能期待着他人真诚地向你付出呢?

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克己

人生悟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奉行的人生之道,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境界。当我们迈出脚步的时候,需要征服一座山,那就是我们自己。

古人有云:“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性中有很多弱点,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贪婪无度、骄傲自满……在漫长的一生中,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最大成就就是使自己的心性较出生之时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是生命的任务。

稻盛先生曾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奉行的人生之道,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境界。当我们迈出脚步的时候,需要征服一座山,那就是我们自己。

征服自己是最重要的。第一位成功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对此体会深刻。“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你将没有机会把所有潜能发挥出来,你也就很难改变你的人生。”在他之前,那么多勇敢的登山者都失败了,但是,希拉里成功了。在被问起是如何征服这世界最高峰时,希拉里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这种优秀的品质就叫作意志力、自制力或克己自律。

雪崩、脱水、体温降低,以及29000英尺高的缺氧,加上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在希拉里通往这座世界最高峰的路上障碍重重,但是,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他克服了外部的艰苦环境,同时也克服了自己心里的恐慌,怯懦,想要退缩的心理,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他选择了坚持。实际上,他在完成这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时,在“磨炼法则”的作用下,也开发出自己更强的意志力、自制力等。

克己,是自制力的一种表现,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要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重要的。

如果你今天计划做某件事,但早上起床后,因昨晚休息得太晚而困倦,你是否义无反顾地披衣下床?如果你要远行,但身体乏力,你是否要停止旅行的计划?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件事遇到了极大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你是继续做呢,还是停下来等等看?

像这样的问题,若在纸面上回答,答案一目了然,但若放在现实中,你身在其中,自己问自己,恐怕也就不会觉得很容易了。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离不开克己。克己并不是叫人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要知道一切进德修业的积极行为都免不了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

生活在社会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们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理智地、客观地处理问题。感情是可贵的,但不能感情用事。如果说感情能骤然爆发出事业成功的力量,那么理智则是通向事业成功的桥梁。感情一旦失去了理智的约束,就难免会把人带入失败的深渊。

克己,是制怒的前提。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激愤情绪。

在影片《林则徐》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林则徐为了禁烟来到广州,获悉:广东海关督监豫坤和洋人内外勾结、狼狈为奸,破坏禁烟。林则徐怒不可遏,把茶碗用力一掷,当茶碗在地上碎裂时,他一抬头,看到自己挂在正堂中的一幅字——“制怒”。

林则徐由此而警觉,恰当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第二天,他若无其事,依然热情接待豫坤,经过巧妙周旋,终于让豫坤交出了修建虎门炮台的银两。

从林则徐制怒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怒是可以克制的。这里主要讲的是克制自己的情绪。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就可以逐步达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我们要学会克制在人与人正常交往中所不应发之怒,以及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作出理智判断的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为成功提供保障。

克己,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它也可助我们一臂之力。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因此说,一个人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

稻盛先生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的确,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不好之外,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克己的人:大家都做但情理上不能做的事,他自制而不去做;大家都不做但情理上应做的事,他强制自己去做。做与不做,能否克己而为,就是取得成功的因素。

地狱天堂之别在于人心

人生悟语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懂得关心别人、与别人合作的人,终会有人来报答他的。

人生好比一个实验厂,它既有实验地狱的可能,也有实验天堂的可能,至于你想要活在天堂或地狱,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地狱与天堂的区别是什么呢?对此,稻盛和夫先生为我们作出了解答:人生是由人的心态所决定的,可为地狱,也可为天堂。

稻盛先生认为,一个人无论物质多么富裕,如果获取利益的欲望无止境地膨胀,贪念无法满足,那么他也就永远不会幸福。而如果生活不甚富裕,但心存善念,充满希望,这样的人们却能感受到幸福。

英国哲学家詹姆斯·艾伦将人的心灵比作庭院,作了如下阐述:

“如果自己的庭院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院。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院,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然后栽上清纯的、正确的思想,并将它培育下去。”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懂得关心别人、与别人合作的人,终会有人来报答他的。

那么,什么是生活里的天堂呢?那就是人要有一颗开悟的、善良的、智慧的心,懂得给别人带来欢乐,带来美好。其实,天堂与地狱,它们之间的距离是那么近,近到我们都分不清楚的地步。它近到一念之间,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在几秒钟之内作出的决定。

在得克萨斯州的一所小学里,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经常向玛琳娜老师询问天堂在哪里。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和求知欲望,玛琳娜老师请来了莫迪神父。

莫迪神父首先在黑板中间画了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左边写着“天堂”,右边写着“地狱”,然后对孩子们说:“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分别在‘天堂’和‘地狱’下面写下与你们的想象或期望相符的内容。”

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了:花朵、欢笑、树木、天空、爱情、阳光、诗歌、春天、音乐……

在“地狱”这一边,孩子们写下了这样一些字眼:黑暗、肮脏、恶魔、哭泣、残杀、恐怖、仇恨、流血、丑陋……

等孩子们写完之后,神父对他们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天堂是具备了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心灵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人叫作天堂,有人叫作天国,或者净土、极乐世界。地狱呢?正好相反,是充斥了一切丑恶事物与丑恶心灵的地方。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人间在哪里呢?”

孩子们说:“人间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地方。”

神父说:“错了。”

孩子们露出不解的神色。

神父告诉孩子们:“人间不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

所谓人性的“地狱”即是人性中最为阴暗的部分,这部分是隐秘的,但又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肮脏、残杀、恐怖、仇恨,等等。身处人性的“地狱”,人总是不能理智行事,总是在不觉中让自己的行为滑向人性的深渊。当然,凡事都有对立的一面,“天堂”也是存在于人性当中的,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是我们要提倡和追求的部分。

究竟你生存的世界是地狱还是天堂,完全取决于自己。你凸显人性中黑暗的一面,那么它就是地狱;当你与人性中光明的事物为伍,那么幸福也就降临了。

一念善天堂、一念恶地狱,心善为天堂,心恶为地狱。痛苦就是地狱,开心快乐就是天堂。佛不是在天上成佛的,而是在人间修成正果的。所以天堂与地狱都是在你的心念中的。

生命的可贵也许就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它太容易逝去,太容易错过美好吧!所以我们很渴望能生活在天堂里,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活,可以不遭受冷遇,遭受黑暗,遭受折磨,可以尽情地和相爱的人厮守,没有遗憾,没有痛苦。

天堂与地狱也就是人心里的阳光与黑暗,心里的阳光多了,就可以把一切都照亮了,就可以做出很多有意义的事,就可以把生命的精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如稻盛先生告诉我们的,身处同一个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就看你是否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