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并不表示心脏停止工作;它是指心脏不能够高效地将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导致身体各个部位不能够获取含氧量足够的血液。这种病情在80多岁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在不发达国家,这种病例在逐年增加。心力衰竭会对人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有的人会由于心力衰竭而对行动造成影响,从而形成伤残。
心脏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心力衰竭会使心脏的一部分或者两部分同时受到影响。如果心脏左半部分发生了心力衰竭,那么左心室就失去了将含有氧气的血液泵出到主动脉血管的功能,因此血液会无法运输到身体各部位,堆积在肺部,导致肺水肿。心脏右半部分发生心力衰竭后,血液则堆积在身体的各个组织,腿部、踝以及足部是最为明显的部位。
症状
很多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并没有表露明显的症状,特别是在初期阶段。后期出现的主要症状如下所述。
·肌力变弱,易疲劳。
·食欲不振。
·手脚发冷。
·踝关节肿胀。
·呼吸困难(心脏左半部分衰竭时尤为严重)、气短、平躺和运动时呼吸更为困难。
病因
任何能够影响心脏供血能力的心脏紊乱都会引发心力衰竭,70%~80%的病例都是由心脏病发作造成对心肌的损坏而导致的。高血压是另一个较为常见的病因:心脏长期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运输血液,最终会因为负担过重而伤及心肌组织。其他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贫血症、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有可能引发心力衰竭,但较少见。
诊断
医生诊断病情时会向你询问有关症状,并且进行彻底的检查,他会进行如下几个检查。
·心电图——这个检查用来测试心电反应能力。
·胸透——这个检查用来检测心脏体积大小,并且观察肺部是否出现水肿。
·超声心动图——这个检查能够观察心脏内部的结构以及功能运作。
治疗
应鼓励心脏病患者经常到医院就医。如果条件允许对任何可能形成心力衰竭的诱因,如贫血,都应给予治疗。
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利尿剂——使尿量增多以降低血压、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
·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心跳变得平缓,但必须要在监控下使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助于慢性心衰和心肌梗死患者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首次剂量需在监控下服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受体拮抗剂——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似,但引起的副作用更小。
·地高辛——通常会引起恶心,且给药剂量很难确定。主要用于在心房搏动超过正常范围时以稳定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