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自我治病奇效方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面诊法

学会面诊,自己当医生

1.中医中的“望诊”究竟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望诊是诊断学名词,系四诊之一。是指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等,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望神色为重点。

望其神色,可知五脏荣枯。《内经》将面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以内应五脏,青色属肝,黄色属脾,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黑色属肾,若由正常颜色变成异常颜色,就是病态。《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这一论述是对面部五种正常颜色和异常病色的高度概括。正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色泽明润,异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晦暗不鲜。临床辨证不必拘泥五色对应五脏之说,应以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为其依据,才能揭示病变本质。

2.望面诊病的重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望面诊病的说法,主要是观察面部的气色,中医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患病时色泽异常,即是疾病变化的表现,称为病色。在临床上,望诊的重点就是观察五色,观察色相,即浮沉、泽夭、散抟及颜色的变化。

望面诊病不单是中医的重要诊病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现代医学临床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测知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的性质、测知病变的部位、测知病因等,望面诊病皆是最简洁、迅速、有效的诊断手法。

通过观察面部色相诊病,则以色相浮为病浅,色相沉为病重;面色润泽则预示良好,面色夭枯则预示不良。

通过观察面部五色诊病,则黄赤色为风,黑青色为痛,白色为寒,黄而膏润为脓。

根据色域分布,还可判断出病患处所。脏腑在头面上的大体分布是:五脏一般分布在鼻,六腑分布于鼻子的两侧。

透过眼睛这扇窗看身体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欢喜与悲伤。其实,不仅仅如此,眼睛还是健康的窗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如果有问题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很神奇吧?赶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看一个人的眼睛就首先要看这个人的眼睛有没有神,这是望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个名词叫“炯炯有神”,这样的眼睛视物清楚,精采内含,神光充沛,这就是有神;如果白睛混浊,黑睛晦滞,没有精采,浮光暴露,是眼无神的表现。

如果眼睑微微有些肿,看上去好像有个蚕蛹卧在上面,这是水肿初起的表现。要是老年人出现下眼睑水肿,多为肾气虚衰的表现。如果眼眶凹陷,说明体内阴液被耗损,发热、久吐久泻导致脱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过也有可能是精气衰竭所导致的。如果眼球突起,同时伴有喘息,多是患有多年肺病,病情已经逐渐深入,发展成了肺心病,中医则认为这和肺胀有关;如果眼突,同时脖子有肿块,这要考虑甲状腺是不是有问题。

看完眼睛的形状,还要看眼睛的动态。目睛上视,不能转动,称戴眼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眼睑下垂,称“睑废”。双睑下垂,多为先天性睑废,属先天不足,脾肾双亏。单睑下垂或双睑下垂不一,多为后天性睑废,因脾气虚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下面要隆重推出关于眼睛的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它将眼睛的解剖位置和体内的脏腑结合了起来,可以帮助诊断、定位究竟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可以说也具备了“全息理论”的一个雏形。这就是“五轮学说”。

中医的“五轮学说”起源于《内经》。在《灵枢·大惑论》中说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后代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发展出将眼局部划分为五轮,分属于五脏,借以说明眼的解剖与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这就是五轮学说。之所以称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可见,古代人是非常看重眼睛的。

风轮,指黑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眼珠,和人体的肝相对应。这是由于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肝与胆相表里,风轮病变多与肝或胆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一般来说角膜病变均属风轮范畴。比如说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见的病因为肝胆湿热,治疗就应该从肝胆论治。如果角膜出现溃疡,其中表面白色者为肝热,带黄色者为肝脾湿热,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水轮,就是指瞳子,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所以水轮和肾相对应。肾与膀胱相表里,故水轮病变多与肾或膀胱有关。正常人的瞳孔应该色黑有神,目光炯炯有神,这说明体内肾阴肾阳肾精都很充足。在中医学中,瞳神疾病范围比较广,病种多,疾病的变化也很复杂。所以,有的时候应该把病史、症状、体征都搞清楚,将全身与眼局部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四诊合参,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气轮,指白睛,就是指白眼珠,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和人体的肺相对应。肺与大肠相表里,气轮病变多与肺或大肠有关。身体健康的时候,肺气充沛调顺,外邪不易侵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白睛疾病以急性发病多见,中医认为这是由于风热外袭所致,临证时常见结膜红、分泌物多,治疗以祛风清热为原则。如果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说明肺有实热;如果眼部分泌物淡黄而稀薄,则说明为肺有虚热。要是白睛出现充血肿胀,多属于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血轮,就是指眼睛的内外眼角的血络,对应人体的心。这是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心与小肠相表里,血轮的病变一般与心或小肠有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采。如果眼睛内眦部充血、刺痛,多为心火上炎所致。要是眼睛的内眦部红肿流脓,多为心火炽盛,兼有瘀滞引起的。

肉轮,是指上下眼睑,对应人体的脾。这是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脾与胃相表里,故肉轮病变多与脾胃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那么眼睑也就色黄丰润而有光泽。如果眼睑下垂,或者是发红、肿胀等,就说明脾胃的功能出问题了。比如说老年人很多有眼睑下垂的现象,这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阴精不足,脾气虚,中阳不足,脾阳不升,睑肌失养,所以才会有眼睑松弛下垂的现象。如果眼睑有红肿热的现象,说明脾胃有积热。要是眼睑湿烂、痒痛,多为脾有风湿热。睑结膜颜色变淡,多为脾虚血少,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患者。

中医认为“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失调所致”,五轮分属五脏,如果五脏有病必然会表现于五轮。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五轮部位发现病变,那说明相应的五脏也必然有病。在五轮学说里,我们不难找到生物全息理论的影子,这可是两千多年前就发现的。所以说,五轮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我们应该让它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眉毛可以反映五脏盛衰

很多人只知道眉毛对外貌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眉形会让一个人的气质发生很大的变化,却很少有人知道眉毛对于健康的意义。中医认为,眉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这就是说,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其盛衰依靠足太阳经的血气。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眉毛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年人的眉毛非常稀疏甚至几乎没有,这就是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的表现,也有的老人眉毛比较浓密,这样的老人一般身体也比较硬朗。如果年轻人眉毛过早脱落,就说明气血早衰,是很多病证的反应,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麻风病了。瘤型麻风病的先兆就是眉毛脱落,开始是双眉呈对称型稀疏,最后全部脱落。

另外,两眉之间的部位叫印堂,又称“阙中”,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特别有价值。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有算命先生说“你印堂发黑,近日必有大祸”,就是指的这个地方。民间也认为印堂发黑是不好的征兆。《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中说“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可见,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气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现白色;而气血郁滞的人,则会变为青紫色。

耳朵颜色与疾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心气也通于耳。耳部为宗脉之所聚,胃、膀胱、三焦、胆等经气皆上通于耳,其病候也皆反映于耳,所以,耳诊已成为中医诊断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医学专家把耳朵喻为微型人体,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均可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穴位,当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这些穴位也必然产生相应的改变。就是说,望耳可以断病,耳朵能告诉人们很多疾病的信号。耳朵的正常颜色微黄而红润,与面部肤色大体一致。若其颜色发生异常,则可能是由某种疾病所致。

(1)色白,耳郭淡白无血色,为寒证、虚证。可见于感受风寒,或寒邪内伤脏腑,或气血亏虚,或肾气虚衰等证。多见于贫血、失血症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耳朵局部见到点状或片状白色隆起,光泽发亮,或边缘红,多为慢性疾病在耳穴上的反应。如胃区呈不规则的白色隆起,可能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耳郭肺区色白疑为肺气肿;支气管区色白,可能为慢性支气管炎;心区水肿色白,伴有心区生理凹陷度消失,多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胆区片状色白,可能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区呈色白片状隆起,可能为慢性肝炎、肝大;肾区色白肿胀,多为肾积水;肾区位置下移,肾与输尿管区见白色隆起,多为肾下垂;阑尾穴呈片状色白隆起,多为慢性阑尾炎;附件区见白色条片状隆起,可能为附件炎;三角窝色白水肿,可能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内鼻区呈白色片状隆起,疑为过敏性鼻炎。

(2)色红,耳郭颜色加深,呈鲜红或暗红色,为热证,如各种急性热病。如果伴有红肿疼痛,则为肝胆热盛,或火毒上攻,可见于耳郭炎症、疖肿、湿疹或中耳炎等。

耳朵局部区域呈点状、片状或不规则红润,如果颜色鲜红多见于急性病症、痛证疾病;如果颜色暗红或淡红,则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或病史较长的疾病。例如,胃区呈现点状或片状红润,界限不清,多为急性胃炎,如果界限清楚则多见于胃溃疡活动期;胃区片状白色隆起中有点、片状红润,多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十二指肠穴上如果见点状红润,边缘整齐,或侵及耳轮脚中缘,可能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若见片状红润,边缘不清,不侵及耳轮脚上缘,则多为十二指肠球炎;大肠区呈片状充血,可能为肺结核活动期;心区大片不规则凹凸不平,颜色暗红,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腰肌部位片状红润,可能为腰肌劳损;腰椎区片状红润或暗红色,多为腰棘间韧带、椎旁韧带劳损;扁桃体穴片状隆起,红润或暗紫,可能有慢性扁桃体炎;三角窝处红润,可能为白带过多。

(3)耳背上见到红色脉络,并伴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4)耳轮焦黑、干枯为肾精亏极的征象。

(5)耳垂经常潮红为多血质体质者。由于受寒,耳垂变为紫红色,就会肿胀发展为溃疡,还容易生痂皮,这是体内糖过剩的表现,易患糖尿病。

(6)耳垂青色为房事过多的表现。

鼻子告诉我们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鼻子是人的嗅觉器官,同时也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但是鼻子还有些小秘密,这可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我们先来看看鼻子的组成吧。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其中外鼻就是突出于面部的那部分,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构成,因为突起于面部,所以很容易受到外伤。在鼻尖与鼻翼的软组织部分,是痤疮、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如果发炎的话是会很疼的。有些人在脸上长痘痘的时候,很喜欢去挤,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感染,面部的血管很丰富,尤其是在“危险三角区”,更不能随便乱挤,弄不好的话,这些细菌会进入颅内,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所以千万不要再随便挤痘痘了。所以把它叫作“危险三角区”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完外鼻,再来说说鼻腔。鼻腔的前部称鼻前庭,有鼻毛,并富有汗腺和皮脂腺,如果毛孔堵塞,就很容易生疖子。鼻腔的顶部是颅前窝底部一部分,较薄,与硬脑膜相连甚紧,有嗅神经通过。鼻的内侧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丰富的血管网,鼻腔外侧壁表面不规则,有3个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内侧与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总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在中鼻道有额窦、前筛窦及上颌窦开口,在上鼻道有后筛窦和蝶窦的开口。在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平时不要总挖鼻孔,这不是说由于不雅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会影响身体健康。鼻子作为呼吸器官,一刻不停地在工作,在吸进氧气的同时,存在于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微生物也统统混了进来。鼻毛就是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会自动清理异物,然后排出。虽然这种功能是有限的,但毕竟也是一个屏障。如果总挖鼻孔,很容易损伤毛囊,造成鼻毛脱落。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碰到了毛细血管,或者是小血管,还会引起鼻子出血。所以大家一定要改掉总挖鼻孔这个坏习惯。

开口闭口都能知健康

首先,来一起看看嘴唇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健康秘密。嘴唇的黏膜薄而透明,因此,这里更容易观察色泽的变化。虽然说当体内有什么改变的时候,这里的色泽变化应该与面部的变化是一致的,但是这里的变化会比面色更为明显。

正常情况下的嘴唇应该是红而鲜润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说明什么问题呢?

如果唇色变得深红,说明体内可能有实证、热证,比如说胃火太旺的时候,就会出现嘴唇变成深红色,而且会伴有口渴、欲饮冷饮、大便干燥等症状。如果嘴唇的颜色是淡红的,那说明身体比较虚,或者是比较寒,这样的人一般还会比较怕冷,经常是手脚冰凉的,女性相对来说多见一些。如果唇色深红而且看上去似乎又干又焦的,说明体内的邪热太盛了,已经损伤了身体的津液。如果唇色嫩红,代表身体内部阴虚火旺。如果口唇颜色变成淡白色了,说明身体气血两虚,部分贫血的患者可以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口唇变成青紫色,说明阳气虚衰,血行郁滞。

假如嘴唇干枯皴裂,这是由于津液已伤,唇失滋润造成的,可以见于发热的患者,急性肠炎的患者由于腹泻脱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者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也会出现嘴唇干枯皴裂的现象。

对于口唇糜烂者,多是由脾胃积热,热邪灼伤口唇造成的。唇内溃烂,颜色淡红,疼痛不是很明显,多为虚火上炎。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引起的。舌头上长溃疡的话,一般情况和嘴上的一样。

看完了嘴唇的颜色,接下来还要看看口唇的形态。正常人的是什么样子自然不必说了,下面介绍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口噤是指口闭而难张。如口闭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如果伴有半身不遂者,为中风入脏,属于重证。

口撮是指上下口唇紧聚之形。常见于孩子脐风或成人破伤风。

口僻是指口角或左或右歪斜之状,为中风,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口张是指口开而不闭。如口张而气但出不返者,是肺气将绝的表现,有些患者在临终之前会有这样的表现。

张开嘴以后,牙齿和牙龈的变化也能告诉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首先来说说牙齿。如果牙齿润泽,说明体内的津液没有受到损伤。如果牙齿干燥,说明胃津受伤,不能滋润牙齿;假如牙齿很干燥,看上去就像是石头,没有润泽的感觉,那就说明胃肠热太盛,对津液的损伤很严重;要是牙齿看上去极为干燥,就好像是干枯的骨头一样,一点润泽的感觉也没有,这说明人体的肾精已经枯竭,根本不能上荣于牙齿了。如果牙齿松动或者稀疏,牙根都露出来了,多是属于肾虚或虚火上炎造成的。如果患者出现咬牙磨牙,是肝风内动之征。如果孩子在梦中磨牙,多为胃热或虫积引起的。

再来看看牙龈,正常的牙龈应该是颜色鲜红而有润泽感。如果牙龈变成淡白,是血虚不荣的表现,可见于贫血的患者;如果红肿、疼痛,或者伴有出血多,属于胃火太旺,胃火上炎所致。如果牙龈只是稍微有点红,微微有点肿,可能有一点牙缝出血,但是不痛,这多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引起的;如果牙龈颜色淡白而不肿痛,牙缝出血者,为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而造成出血。要是牙龈腐烂,流腐臭血水者,是牙疳病,需到医院就诊。

有的人深受口臭的困扰,因为一张口说话,嘴里的臭味就会散发出来,不仅让对方觉得很难闻,而且让自己也觉得很尴尬。口臭多见于口腔本身的病变或胃肠有热之人。口腔疾病能引起口臭的,有牙疳、龋齿或口腔不洁等。胃肠有热引起口臭的,多见胃火上炎、宿食内停或脾胃湿热之证。胃火比较旺的人一般食欲比较好,吃得比较多,但是还总会觉得饿,胃中有烧灼感,有的还有牙龈肿痛、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赤等现象。这样的朋友,平时可以适当吃些黄瓜、苦瓜这些能清胃火的食物,不要吃那些辛辣油炸的食物,才有助于改善症状。

有的时候嘴里明明没吃什么东西,但是会觉得有味,这就属于口中的异常味觉。如果觉得嘴里甜甜的,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这时可能还会伴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等症状。如果嘴里觉得黏腻,多属湿困脾胃,同时可能伴有脘腹痞闷胀痛、食欲差、便溏、不想喝水、头身困重等症状。如果口中泛酸,可见于肝胆蕴热证,多伴有胁肋胀痛,或有痞块,腹胀,食欲差,大便不调,小便短赤等。假如口中觉得有酸腐味道,多见于伤食证,也就是食积。如果嘴里觉得苦,这是热证的表现,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如果嘴里觉得有咸味,多属肾病及寒证。要是吃什么都觉得没味,这叫作“口淡乏味”,多是由于脾胃气虚导致的。

咽喉疾患的症状比较多,这里仅介绍一些常见表现。比如咽喉红肿,同时伴有疼痛,多属肺胃积热,熏蒸咽喉所致,急性咽炎的时候可以出现这种情况;假如咽喉不但红肿,而且出现溃烂,有黄白脓点,是热毒极深的表现,常见于化脓性扁桃体炎;若嗓子鲜红娇嫩,但是肿痛不明显,说明阴虚火旺,由于虚火上灼咽喉引起。

如果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形似乳头,状如蚕蛾,中医称为“乳蛾”,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滞咽喉而成,治疗的时候要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假如嘴里靠近嗓子的部位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因其有传染性,故又称“疫喉”。

如果你去看中医大夫,大夫经常会问你渴不渴啊?想不想喝水啊?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通过口渴与饮水的情况,可以反映身体内部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以及病症的寒热虚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口不渴,这说明体内的津液未伤,一般见于寒证或无明显热邪之证。

如果总是口渴,这说明体内的津液不足或输布障碍所致。临床可见以下几种情况。

(1)口渴多饮:就是说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多见于实热证,消渴病,以及发汗、呕吐、腹泻后。由于这些疾病使得津液大伤,因此出现口渴多饮的表现。

(2)渴不多饮:意思是说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的感觉,但又不想喝水,就算喝水也喝不了多少。这是津液轻度损伤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可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等证。一般体内有痰饮的患者口渴喜欢喝热水,但是也喝不了多少,或者一喝水就会吐。有瘀血存在体内的患者喝水的时候就像是漱口,只想湿润一下口腔,根本不想咽下去。

中医还很看重患者的食欲与食量,因为这和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中医把脾看作是后天之本,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通过问饮食,可以判断患者脾胃功能的强弱、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食欲减退,中医称为“纳呆”“纳少”,意思是说患者不思进食。厌食又称恶食,即厌恶食物。不思饮食与厌恶食物,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觉得饥饿,所以不想吃;二是虽然觉得饿,但是不想吃或厌恶食物。不管是食欲减退还是厌食,都是由于脾胃不和,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引起的。具体来说,如果食欲减退,患者不想吃东西,食量减少,多见于脾胃气虚、湿邪困脾等证。如果是厌食,多是由于伤食导致的。如果女性在怀孕初期出现厌食呕吐,中医称其为“妊娠恶阻”。再有就是饥不欲食,是患者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或进食很少,亦属食欲减退范畴。一般胃阴不足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

多食易饥,是指患者食欲亢进,食量较大,刚吃完不长时间又觉得饥饿,中医称其为“消谷善饥”,临床多伴有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这是由于胃的腐熟功能太过导致的。可见于胃火亢盛、胃强脾弱等证。亦可见于消渴病。甲亢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

饮食偏嗜,是指嗜食某种食物或某种异物。其中偏嗜异物者,又称异嗜,若孩子喜吃泥土、生米等异物,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了。若已婚女性出现停经而且嗜食酸味,要考虑可能怀孕了。

此外,还应注意进食情况如何。如病人喜进热食,多属寒证;喜进冷食,多属热证。进食后症状有所缓解,多是虚证的表现;如果进食后症状反而加重,多属实证或虚中夹实证。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复,表示胃气渐复,预后良好;反之,食欲渐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渐衰,预后多不良。如果病人病情危重,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怎么吃东西了,突然有一天能吃东西了,而且还比较能吃,其实这并不是好现象,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中医称“除中”。实际上是中气衰败,死亡前兆,属“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舌头——最灵敏的探测仪

舌头不仅仅能起到搅拌食物,品尝美味的作用,舌头的形态色泽还能提示人体的身体状况,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通过表里经相配,这些脏腑的经气也可以间接通于舌。所以说,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的作用。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必须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古人通过实践总结,认为舌体和内脏之间是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的。具体划分法有下列三种。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心肺位于躯干上部,所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于中部,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在下部,因此舌根部主肾;肝胆位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也就是除了感冒、中暑等感受外邪引起的外感病之外,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定位。这也是中医大夫看舌头最常用的定位方法。

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常用于外感病变。

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这种分法,一般用于胃肠病变。

观察舌头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为舌质,二为舌苔。

正常情况下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来讲,就是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黏不腻等。这便是正常的舌象。

1.望舌质

(1)舌神

舌神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如果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有光泽、富有生气,是谓有神,即使有病也说明身体基本状况还好。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枯,晦暗无光,就属于无神,说明病情凶险。

(2)舌色

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淡红适中,不深不浅,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气血上荣于舌,为正常舌色。

淡白舌:如果舌色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由于阳虚生化阴血的功能减退,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也会随之减弱,以致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故而舌色浅淡而白。

红舌:舌色鲜红,较淡红舌为深,称为红舌。这是由于体内热盛,导致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则舌色鲜红,可见于实热证或虚热证。

绛舌: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称为绛舌。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均可引起绛舌,热度较红舌者更为严重。

紫舌:紫舌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体内形成瘀血所造成的。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青舌: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称为青舌,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这是由于阴寒邪盛,阳气不宣,血液瘀滞,所以才出现舌色发青。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者,都可以出现青舌。

(3)舌形

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胀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苍老舌,属实证。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胀大舌:分胖大和肿胀两种。舌体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满口,或有齿痕,称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舌体肿大,胀塞满口,不能缩回闭口,称肿胀舌,多因热毒、酒毒致气血上壅,致舌体肿胀,多为热证或中毒病证。

瘦薄:舌体瘦小枯薄者,称为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出现瘦薄舌,为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芒刺:舌面上有软刺(即舌乳头),是正常状态,但是如果舌面软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称为芒刺舌。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热越甚。根据芒刺出现的部位,可分辨热在哪个内脏,比如舌尖有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裂纹:舌面上有裂沟,而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称裂纹舌。多因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故多主精血亏损。但是,大概有5%的健康人在舌面上有纵横向深沟,其裂纹中多有舌苔覆盖,这是先天性舌裂,身体无其他不适,与裂纹舌不同。

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故称齿痕舌,因为看上去像裙子的花边,所以也叫裙边舌。其成因多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4)舌态

指舌体运动时的状态。正常舌态是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不清,称为强硬舌。多是由于热扰心神、舌无所主或高热伤阴、筋脉失养,或痰阻舌络所致。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等证。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因气血极虚,筋脉失养所致。可见于气血俱虚,热灼津伤,极度阴亏等证。

舌纵: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回缩,称为舌纵。是由于舌的肌肉经筋松弛所致。可见于实热内盛、痰火扰心及气虚的患者。

短缩:舌体紧缩而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是病情危重的征候。寒凝筋脉,舌收引挛缩;或内阻痰湿,引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或热盛伤津,筋脉拘挛;或气血俱虚,舌体失于濡养温煦等都可以引起舌体短缩。

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要是没有原因出现舌麻,时作时止,是心血虚的表现;若舌麻而时发颤动,或有中风症状,是肝风内动之候。也有些药物可能引起出现舌麻的现象。

颤动: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多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或热极伤津而生风所致。

歪斜:伸舌偏斜一侧,舌体不正,称为歪斜舌。多见于中风证或中风先兆。这是由于病邪阻滞一侧经络或经筋,使得病侧舌肌弛缓,所以舌向健侧偏斜。

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称为“弄舌”。二者合称为吐弄舌,这是由于心脾有热,灼伤津液,以致筋脉紧缩,频频动摇。弄舌常见于孩子智能发育不全。

2.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而形成的,所以,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胃气的盛衰。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二是由邪气上升形成的。

(1)苔质

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如果能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为薄苔,属正常舌苔。如果患者出现薄苔,说明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舌苔由薄而厚,多为正不胜邪,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势发展的表现;舌苔由厚变薄,多为正气来复,病情由重转轻,病势退却的表现。

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摸上去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称为滑苔。说明体内有湿或有寒,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的患者。若望之干枯,摸上去没有津液,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舌苔由润变燥,多为燥邪伤津,或热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苔由燥变润,多为燥热渐退,津液渐复,说明病情好转。

腐腻: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可以揩去,称为“腐苔”。因体内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而成,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黏液,称为“腻苔”。多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阳气被阴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

剥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可以见到舌体,称剥落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之气所致,是属于胃气将绝的危险证候。若舌苔剥脱不全,剥处光滑,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称花剥苔,也叫地图舌,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舌苔从有到无,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舌苔剥落之后,再生薄白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的好现象。假如舌苔骤长骤退,多为病情突变的征象,需要引起注意。

有根苔与无根苔: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盈亏;舌苔的腐腻,可知湿浊等情况;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等。

(2)苔色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还没有传到身体里面,舌苔还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可以是热证的表现。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但是不干燥,这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如果苔白燥裂如砂石,摸上去有粗糙感,称“糙裂苔”,是由于湿病迅速化热,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还没来得及变黄而里热已经很盛了,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是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如果舌淡胖嫩,而舌苔黄滑润,则多是阳虚水湿不化,而不是热证。

灰苔: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常见于里热证,但也可见于寒湿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于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者。

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至有芒刺,为热极津枯;舌中苔黑而燥,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舌根部出现黑苔,说明下焦热甚;黑苔见于舌尖者,是心火太旺;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如果苔黑而黏腻,为痰湿内阻。

以上这些,是关于舌诊的基本知识,但在观察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伸舌姿势:望舌时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口要尽量张开,伸舌要自然放松,毫不用力,舌面应平展舒张,舌尖自然下垂。望舌顺序:望舌应循一定顺序进行,一般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按舌尖、舌边、舌中、舌根的顺序进行。光线:望舌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要避开有色门窗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以免舌苔颜色产生假象。饮食:饮食对舌象影响也很大,常使舌苔发生变化。比如说刚吃完饭,由于咀嚼食物反复摩擦,可使厚苔转薄;刚刚喝完水,可使舌面湿润;过冷、过热的饮食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变。此外,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出现假象,这在中医学中称为“染苔”。

知道了这些方法,你也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朋友诊断病情了,再也不用求助于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