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算法框架与现代哲学
算法框架理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我们无意唐突地进入哲学境地。可是,算法理论与哲学,尤其是现代哲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地直接、明显、全面和不容回避,如果我们不对之稍加论述,则会构成论点上的一个重大遗漏。因此,本节拟就此议题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般认为,自黑格尔以后的现代哲学具有散乱的主题。一方面,现代哲学不像近代哲学那样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现代哲学家们各说各话,甚至所用的术语和语言也各不相同。他们之间很少进行相互对话,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是绝少的。另一方面,现代哲学对于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基本上不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如哈耶克等人所指出的,主流经济学是近代哲学思想在经济学领域内的表现。经济学在哲学上尚未进入现代阶段。然而,通过运用算法理论,运用诸算法式的原理,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哲学的各个流派之间具有一种连贯的、紧密的内在联系;现代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也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简单地说,就是现代哲学从各个方面在为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进行着准备。统一的社会科学之所以至今尚未形成,可以认为原因在于其哲学准备尚未完成。现在,如果算法理论对于现代哲学所做的概括是正确的,那么,借助这座桥梁,不仅现代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各自能够走向统一,而且它们二者也将大致能够实现相互一致。
也许这是一个令人生疑、甚至会让某些人感到不悦的观点;可是,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如此地连贯和统一,假如我们假装对此未曾察觉,甚或忸怩作态,不予明言,则纯属虚伪和怯懦。为此,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现代哲学的大致状况。
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科学、确定和同一。在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鼓舞下,近代哲学逐渐滑到了科学主义和物理主义的方面。现代哲学是在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和反叛中产生的。如果说“自然”是近代哲学的主题,那么“人”便是现代哲学的焦点。自笛卡儿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后,各个现代哲学家大都把关心人和人的生存状况作为哲学的主题——这显然与社会科学的方向相一致。因此,现代哲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集中关注人。现代哲学家们普遍强调人不同于物,人有人的特点;不能以看待物的眼光来看待人,人的行为不是像物那样被决定的;人不是机械的和固定不变的,人有自由意志,进而需要在时间维度上来看待人。例如,祁克果、尼采都认为,人是“持续的流变”和“永恒的生成”;柏格森强调人的不可预测性和每时每刻的创造性;海德格尔和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可能性”,“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狄尔泰强调精神与生命的独特性,“对于狄尔泰来说,生命是一个不断对象化自己的历史过程”注37。继阿多诺批评了同一性哲学之后,德里达更是强调指出,自我的同一性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一来,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人与物的种种不同特点就被揭示出来了。
现代哲学的第二个特征可以归纳为对主观性、非理性、人的认识限度和不确定性的强调,对于个性、差异、具体与特殊性的尊重。这种强调和尊重与近代哲学的理性风格和普遍性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例如,叔本华强调人的意志的重要地位;柏格森强调直觉;而弗洛伊德则强调性冲动。实用主义哲学家普遍相信“信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哈贝马斯则强调认知兴趣的重要引导意义。释义学可以作为主观性哲学的典型代表。狄尔泰的名言是:“自然需要我们说明,精神生活则需要我们理解。”对于主观性和特殊性的强调极端地体现在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中:“我们不会提出任何一种理论……我们必须抛弃一切解释而必须用描述取而代之。”注38这类哲学思潮的基础是对于通常所谓的科学方法的怀疑。叔本华说:“抽象之所以抽象,就在于抽掉了细致的规定,而在实际上,要紧的正是这些东西。”注39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家们眼前老是看见科学的方法,并且不可抗拒地受引诱去以科学那样的方法来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结果造成对个别情况的轻视和渴望普遍性。注40尼采强调人类理性的限度,他被认为是指出“不确定性”问题的第一人。尼采尤其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诸如“逻辑规律”之类的东西,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超验的、绝对的真理性,而是不信它们不行;真理与谬误都只是我们的虚构,在这一点上它们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将自己的认知格式加于流动的生成,使它变成固定的存在,便于我们掌控,这就是认知或知识的实质;科学上的明确性并不是真正的可靠性;等等。注41
在理性与非理性相对立的格局之下,也出现了诸多试图把它们协调和统一起来的努力。例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便可视为一个这样的尝试。在这两位作者看来,启蒙运动弘扬了理性,而神话则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对立的,其实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问题用算法的语言来表述,便是:人类的思想活动是综合运用各种指令与算法的产物。
现代哲学的第三个特征是强调实践、实用、常识、建构等因素。此类“实践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认识到了人类所面临的实际事务的复杂性,认识到任何抽象理论都是局部性的,不足以圆满地指导现实生活,因而,相对于人类的思想活动,现实的、行动的世界是具有独立性的;理论家们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观察实际生活和真实行为;任何抽象知识都必须不断接受实践检验,通过实验和试验来取得不断发展,并以实际的运用效果来作为评判的依据。实用主义哲学、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以及维特根斯坦所发展的常识与“世界图式”理论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马克思主义把理论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因此也可归入这类哲学。有些人不大理解实践哲学的含义,从算法的角度看,其意义是十分清楚的。实践哲学提高了现实生活的地位。在这里,现实生活不再仅仅作为发展理论的材料,也不只是检验理论的手段。实践哲学所强调的是,由于理论所涉范围有限,因而当事人必须在理论之外主观地构思行动方案,而当事人的行动又进一步建构了真实世界,这个被建构的世界有待于知识分子做进一步的研究。严格地说,在实践哲学家眼中,现实生活是高于理论的,理论只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了部分角色;理论是理论家的构造,它的目的与作用只是为了给当事人带来便利。
现代哲学的第四个特征,是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此类哲学的发展间接地导致了计算机的产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哲学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它不仅具有明确的主题,而且各个流派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高度的统一性:由于理性有限,又有时间上的约束,所以当事人只好主观地、非理性地行动,由此造成了流变的、持续生成的社会世界;主观性和非理性的存在又使得人际交流与相互理解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有限的认识能力面前,现实世界总是高度复杂和差异化的,其意义近于无限;等等。以算法的眼光来看,这种统一性是十分清晰的,而那种认为现代哲学缺乏主题和结构散乱的观点,显然是完全不正确的。
我们可以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例,再来讨论这种统一性。胡塞尔的哲学首先强调了意识的重要性(“意识”是一个微妙而重要的议题。笔者认为,只有算法理论才对此给予恰当的、社会科学式的理解和处理。本书将就此展开进一步论述),他说,任何意识活动和“意向对象”都有特定的意义;“意向对象”不同于自然事物,它不必像自然事物那样实际存在;意向活动是意向活动的质料与本质的结合;“意向性”是一切理性与非理性意识的基本结构,而“先验现象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悬置”与“还原”的方法来寻找这种“基本结构”。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先于“科学世界”,同时生活世界的问题最终仍要通过还原到唯一绝对的自我才能得到解释,而生活世界则是“先验自我”的一个成就。注42在这些晦涩的术语下面,从算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理解到胡塞尔哲学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人的意识是独立于物理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是人脑的先天结构与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关注现实性和时间性的哲学家们,却往往像胡塞尔一样来强调常驻性和永恒性。赫拉克利特便是这样。赫拉克利特认为:一方面,世间万物是变动不居的;另一方面,变中亦有不变——这个“不变”便是逻各斯。有学者对于西方科学没有采用类似的“赫拉克利特进路”是颇为遗憾的。注43
当然,对于哲学理论的内在统一性,作为我们的前辈,各个现代哲学家虽然可能各自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显然并未达到算法理论的全面性、明确性和确切性。一些现代哲学著作的散乱、晦涩和含混显然与哲学家们缺乏适当的科学原理与术语支持有关。计算机技术诞生于20世纪中期,并且主要是在20世纪后期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引起了知识界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关于算法理论所提供的原理的一些重要方面,我们已经在《算法》中有所表述,在后文中,我们将继续对之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看到,算法理论不仅能够用于确切地阐明各个重要哲学范畴与哲学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采用明晰的语言和精确的形式。纵观哲学史,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所经历的艰苦而曲折的历程;因此,假如我们能够对此有所贡献的话,那不过是智识活动进行历史性累积的一个结果,是它的一个水到渠成式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