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回应与自评
潘绵臻 毛基业
一、对肖瑞麟教授深度点评的回应
感谢肖瑞麟教授对本文的细致再审,以及中肯而又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从中我们获益良多。我们现对肖教授提出来的问题进行逐一回应。
第一,关于研究问题。文章在引言部分给出了研究问题:(1)在ERP实施过程中,高层领导者如何通过头脑风暴会议来促进用户有效参与?(2)头脑风暴会议对用户参与有哪些影响?肖教授关于这一部分的评审意见应是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而言,认为文章的重心是“为何”(why)的问题,而不是“如何”(how)的问题,理由是文章“分析的重点是不愿参与的原因”。文章研究发现部分确实首先描述了K工厂SAP项目遭遇困境,用户开始抵触系统,描述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说明K工厂为什么要召开头脑风暴会议。从所占篇幅方面来说,这部分的总字数约780字,研究发现部分的总字数约7 600字,似乎不能算作重点分析。我们在研究发现部分重点讨论了不同行为主体(领导、用户及顾问)在头脑风暴会议中的表现,并试图说明用户的行为受领导行为的影响,因此将研究问题定位为“如何”的问题似乎更恰当。但现在看来第二个研究问题表述为“(2)头脑风暴会议为何能够促进有效用户参与”更恰当些。
第二,关于文献及理论基础。肖教授指出,文章未能由用户参与的大文献聚焦至头脑风暴会议的小文献。我们在文章中确实没有对头脑风暴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这是一项不足。但正如肖教授所注意到的,现有文献确实缺乏关于头脑风暴会议作为一项用户参与方法的学术文献。如果本文能结合一个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说明头脑风暴会议为何能够促进有效用户参与,文章的理论基础和贡献都会更显著。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力图实现这一点。
在这一部分,肖教授还指出本研究关于用户参与方法的文献未能及时更新。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有两点需要说明:(1)我们当时已尽可能地搜索了有关用户参与的最新文献,我们通过EBSCO和ProQuest等数据库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搜索(在文章中已有说明),同时也参照了当时两篇较新的关于用户参与问题的综述性文章(He & King,2008;Markus & Mao,2004);(2)在用户参与领域内关于参与方法的学术性文献确实相对较少,即使我们参照近期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如Bachore & Zhou,2009;Spears & Barki,2010),也很难发现。肖教授给出了一些参考文献,尽管这些文献都不是直接以用户参与方法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但有助于我们了解用户参与或关于用户问题研究的一些相关研究,我们表示感谢。
肖教授提出:“头脑风暴会议到底能带来哪些用户参与方式?”我们引用了Hartwick & Barki(1994)关于用户参与的经典定义,用户参与包括心理投入(involvement)和参与行为(participation)两个维度。本研究重点分析头脑风暴会议对用户参与的两个维度的积极影响,这些在文章的“头脑风暴的成效”及图3中都有所体现。
肖教授指出的“头脑风暴会议是创意产生的方法,用来分析使用者时会有何效益”这一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没能很清楚地说明。肖教授引用了Sutton & Hargadon(1996),这确实是头脑风暴会议领域内的一篇重要文献,该研究以著名的产品设计公司IDEO为例,探讨了头脑风暴会议在真实组织情境中多方面的应用效果,回答了“头脑风暴会议不会产生生产率损失”的问题(因为以往关于头脑风暴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以创意数量作为效果指标,发现了头脑风暴会议存在生产率损失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探讨K工厂的群体会议(头脑风暴会议)除了对用户参与有影响,还能带来哪些其他的积极影响,但本研究的主题是其对用户参与的影响。
第三,关于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问题。肖教授提出了关于图1、图2中的分析架构与现有文献的关系。我们在文献综述中指出了传统用户参与文献缺乏关于有效用户参与方法的研究,以及ERP实施领域缺乏关于用户参与的深入研究,因此缺乏一个用于分析头脑风暴会议对用户参与影响的理论框架。而Markus & Mao(2004)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可用于指导在新IT应用领域内分析用户参与问题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的三个核心部分是行为人、活动及结果。我们觉得该框架对分析K工厂的头脑风暴会议有一定的帮助。这在图2中也有所体现,我们分析了两类行为人——用户及变革推动者(高层领导及顾问)在头脑风暴会议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有效用户参与,这与图1中的分析框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关于图1、图2与头脑风暴会议的关系,我们是借助图1的分析框架分析头脑风暴会议中的主要行为人、活动及结果。因为图1是一个用于分析用户参与的理论框架,而本研究关注的核心是头脑风暴会议对用户参与的影响,头脑风暴会议可表现为一系列行为人及各项具体活动,故可采用该框架对头脑风暴会议进行分析。而图2是我们比较案例数据及图1中的理论框架而归纳出的一些核心概念。
肖教授指出,本研究没有针对头脑风暴会议进行数据收集。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在文中缺乏说明。本研究是一个关于ERP实施的研究项目的一小部分,第一阶段的数据收集按ERP实施项目进程来进行,头脑风暴会议是ERP实施中众多事件中的一部分。当时我们确实没有聚焦头脑风暴会议,但在访谈过程中问了一些相关问题,也许我们应该在研究方法部分说明关于头脑风暴会议的具体访谈问题。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头脑风暴会议成为该案例中涌现出来的最有趣的现象,随后我们将其作为研究的焦点。这点我们应在文中加以清楚说明。后来,为了进一步收集有关头脑风暴会议的数据,我们分别于2008年12月及2011年12月对K工厂进行了回访。
第四,关于研究发现与结论。肖教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比如,“如何以头脑风暴方法强化用户的‘深度’参与?”高层领导通过发起头脑风暴会议,亲身参与每一天的头脑风暴会议(持续两个月),并奖励表现好的用户,表现出对ERP实施工作的重视,从而影响用户的参与行为;同时顾问在头脑风暴会议中解答用户的疑问,使其更有能力参与ERP实施。
“采用头脑风暴法与没有采用头脑风暴法,用户的参与力度与效果会有差别吗?用了头脑风暴法后,用户真的能深度地参与‘科技导入’吗?”本研究比较了用户在头脑风暴会议前后的心理与行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花一定的篇幅描述用户对ERP实施工作的抱怨及对系统的抵制),发现用户参与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试图解释头脑风暴会议如何导致这些变化的产生。我们认为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案例中总结的那些群体会议的特征,而头脑风暴会议只是这些发挥实质作用的特征的载体。
“经过头脑风暴后,用户与主管的行为,于科技导入时,有何差异?”本研究主要比较了用户的行为在头脑风暴会议前后的变化。
“该案例公司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有何特别之处?”这一问题我们在案例中确实没有很好地回答,如果在讨论部分与头脑风暴文献做比较,明确指出其特别的地方,则效果会更好。
二、研究自评
尽管本研究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方面,但存在以下长处:
首先,本研究是构建关于用户参与方法理论模型的初步尝试。因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实施对参与用户来说是一个面临巨大挑战的过程,要求用户承担大量具体而繁杂的工作,并要学习有关系统的新知识与技能。因此,如何促进用户有效参与是一个关系系统实施成败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的核心贡献在于对在K工厂中起关键作用的群体会议(该厂内部人员称其为“头脑风暴会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归纳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于说明该群体会议如何促进用户参与,从而提出一种可促进ERP实施中用户参与的具体方法。本研究有助于丰富用户参与及ERP实施领域中关于用户参与方法的研究文献。
其次,本研究是一个较为规范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长期以来被认为很难开展或者很难被实证主义研究者接受,主要原因是缺乏规范研究设计程序及定性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导致研究的可重复性低,以及缺乏支撑研究结论的证据链。我们借鉴了较为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及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尤其是清晰地说明了定性数据编码过程,并通过引用大量的一手访谈资料来支撑我们的研究结论。本文是采纳为国际期刊所认可的规范方法进行案例研究的一项成果,可对规范案例研究方法的推广起一定促进作用。
三、研究反思
在本文发表于论坛案例论文集后,我们曾于2008年12月及2011年12月两次返回研究现场,进一步收集数据,同时对本研究加以反思,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关于K工厂的群体会议促进用户参与的理论解释。尽管本研究引入了Markus & Mao(2004)的分析框架作为理论基础,但并未能很好地回答K工厂的头脑风暴会议为什么能促进用户有效参与。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发现用户在ERP实施前后深层次变化的是其认知,包括用户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实施工作的认知,实施工作是否对部门或组织有影响的认知,实施工作是否能够给个人带来收益的认知,以及是否能对实施工作进行自我掌控的认知,这一认知构念与心理授权(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理论(Seibert et al.,2011;Spreitzer,2008)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引入该理论视角,对数据加以重新编码与分析,并对K工厂的群体会议为什么能促进用户参与进行理论解释。
其次,关于“头脑风暴会议”的提法。头脑风暴是一种以团体的形式生成新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法(Stroebe et al.,2010)。虽然在K工厂内部称其群体会议为“头脑风暴会议”,但该群体会议的主题是“分享我学到了什么”。K工厂的头脑风暴会议本质上是要用户接受和学习SAP系统,同时把测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与内部顾问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更积极地从事ERP实施工作。这与创意生成相去确实有点远,该工厂的群体会议与文献中的头脑风暴的对应关系较弱,称其为“反思性学习会议”也许更合适。
参考文献
[1]Bachore Z,& Zhou L.2009.“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S success,”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San Francisco,California,USA.
[2]Hartwick J,& Barki H.1994.“Explaining 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use,”Management Science,40(4):440-462.
[3]He J,& King W R.2008.“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rom 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5(1):301-331.
[4]Markus M L,& Mao J.2004.“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5(11-12):514-544.
[5]Seibert S E,Wang G,& Courtright S H.2011.“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and team empowerment in organizations:A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6(5):981-1 003.
[6]Spears J L,& Barki H.2010.“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MIS Quarterly,34(3):503-522.
[7]Spreitzer G M.2008.“Taking stock:A review of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at work,”In C.Cooper & J.Barling(eds.)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A:Sage Publications:54-72.
[8]Stroebe W,Nijstad B A,& Rietzschel E F.2010.“Beyond productivity loss in brainstorming groups:The evolution of a question,”In M.P.Zanna & J.M.Olson(ed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Academic Press,43:157-203.
[9]Sutton R I,& Hargadon A.1996.“Brainstorming groups in context:Effectiveness in a product design firm,”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1(4):68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