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新闻创作秘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招数九:“朱砂七煞掌”——心理激将

“亮艺”:《面对面》2003年5月2日《王岐山:军中无戏言》

记者:王志 编导:贺健伟

(同期)记者王志:发布会记者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问的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告诉我?

王岐山:实际上最害怕的问题是,也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加强的,我在中间借着记者提问,我们提到了一点:因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污染源的切断。

(同期)记者王志:您的表态您的言行都很容易让我想到您在海南说的一段话:我来海南常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急,不要急。如果急就比较容易出大错,现在您是不是有点急啊?

王岐山:我觉得现在就是说,所谓说不急,在这种事情面前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在研究分析,实际上,最终是在决策的时候要注意,就是在最后那一拍的时候,恐怕要再三提醒自己,不要急,在办事的过程中非急不可。这是什么事啊?在海南我也是有一件事,我非急不可的,就是生态破坏。

(同期)记者王志:去海南的时候,我记得您没有先在媒体上亮相。您就把海南跑遍了,您是低调的人,但是这次来北京,您没法低调,您是高调出台,包括今天的采访,我都非常意外,您能够坐在我们镜头前。

王岐山:我需要媒体向我反映情况,我需要媒体把我的想法,实际上是中央、市委市政府和我们广大干部现在日夜所做的这些事情,把真相通过你们告诉市民。

“High点”:

“朱砂七煞掌”:金庸《倚天屠龙记》里一门奇异掌法,掌风之中隐含一股热气,双掌掌心已变得血也似红,将东西击出丈许。此功夫让对手韦一笑惊叹不已。

采访中的心理激将,就像是“朱砂七煞掌”,记者的提问如发出的热力,让对方心头发热,对一般情况下不愿说的敏感问题,也有诉说的欲望。

设想我们是王岐山,面对这些颇有“冒犯”的问题,是否能顶住?其实,越是坦诚地面对,越是彰显政府官员的沉着自信。

事实上,王岐山是在2003年4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一结束,就直接接受王志采访的。发布会上,他说了一句很坚毅的话:“人不自信,谁人信之?”发布会上,《纽约时报》记者很尖锐地问,“因为疫情,有两位高官被撤职,会不会还有进一步的行动来调查到底有谁参与了掩盖事实真相的行动?”没想到,王岐山先肯定了记者的提问,“不愧为《纽约时报》,问题就是尖锐。”然后,有理有节有情地回答:“说实话,我来的这十天,除了睡觉,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疫情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我们在疫情的分析上,每时每刻都忘记不了。至于政治上的责任和原因的问题,这不是我担心的。但是你应该相信我们的中央和国务院,对这方面是不含糊的。”

高人论剑,双方功力不凡才有悬念。观察到王岐山在发布会上不含糊的回答,王志也就设计了一系列尖锐的提问。当涵养颇深的王岐山,遭遇王志那些心理激将的问题,得到的是一场满足公众知情权,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对话。

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写:质疑的态度和调查的手段并不是只对监督节目、曝光节目才有用的,它是一种理念与方法,它有时同样适用于那些“正面”选题,这里所说的“质疑”不是说要去直接质疑你的采访对象,而是质疑自己的表述方法和目的是否使节目有了真实感和可信度。

要让所报道的典型生动、真实起来,只有真实和生动,才能建立可信度,而只有可信才能可学,只有学习开来,才能发挥典型或榜样的力量。

例如,《新闻调查》曾经对河北“黑脸姜瑞峰”的调查,就是从质疑开始的,从方面对质疑的回答,反而为形象加分,那期节目让观众看到了一名秉公办案、疾恶如仇的共产党纪检干部的鲜活形象。

“心理激将法”有时能改变人的命运。电影《中央车站》里,退休教师朵拉靠在车站替人写信为生,经历过童年阴影而冷酷无爱的她,常随意篡改甚至撕毁信件,孤儿小男孩约书亚出现了,为了一台遥控电视机,朵拉竟然把约书亚卖了,这是导演安排了两个“心理激将”事件。一个是,偷窃少年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这一事件触动了朵拉的良知,另一个是她的女友艾琳愤怒指责朵拉,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有些事情不能过分;自私和作恶,绝对是原则上的壁垒分明。

这两次“心理激将”让朵拉唤醒了内心的一些温情,带着孩子踏上寻父之旅,就如《中央车站》一张海报是这样介绍这部影片的:“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

看来记者们,有时用点心理战术,可以充当心灵魔术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