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让学习者了解中世纪文学的分期、类型、特征和价值。要对中世纪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并理解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民谣、城市文学的概念,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要掌握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重要知识点】
1.中世纪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2.中世纪文学中各种类型文学的概念和代表作品。
3.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
4.但丁的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神曲》的主要内容、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内容概述】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北方外族入侵的打击下灭亡,自此欧洲进入了中世纪时期,直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奴隶制逐渐被封建制所取代,封建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矛盾。欧洲的中世纪被史学家分为三个时期,5世纪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初期,11世纪至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在此期间,由于基督教会在欧洲的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等受到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宗教文学成为中世纪文学的主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业复兴,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城市催生了新的市民阶级的产生,城市文学作为对他们生活和思想追求的反映随之诞生。
就欧洲中世纪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而言,毋庸置疑,它是封建经济的产物,反映了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的社会生活状况,这就决定了中世纪文学的文学性质和区别于前的文化特质。当然,中世纪文学也不是凭空而生的,它在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希伯来文化等东方文明的成果;又因为罗马帝国衰亡时期,北方蛮族国家的相继产生和影响,吸纳了北方蛮族的一些文化成果,因此,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和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
在这样的产生和发展背景下,中世纪文学呈现出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迥异的气质。由于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制约,中世纪文学的创作者中以僧侣和修士居多,他们的许多作品表现出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的宣扬。同时,中世纪时期欧洲封建国家相继产生,中世纪文学也有反映保家卫国的文学作品,它们所体现出的忠君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这时期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另外封建制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催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如骑士阶层、市民阶级等,使得表现该阶层的文学样式得以产生和发展,在主流的教会文学之外,也有像骑士文学、城市文学这样反映世俗人生的文学作品出现。尽管世俗文学与教会文学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它们的产生体现了特定阶级的需要,丰富了中世纪文学的构成。
中世纪文化的主体是基督教,在文学方面,必然要突出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文学史上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创作者主要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它的体裁种类繁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这些作品有的大肆渲染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歌颂基督的伟大,有的对圣徒大唱赞歌。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些是下级教士或非僧侣所作,虽然采用了教会文学的某种体裁,但反映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如14世纪英国穷教士朗格兰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用教会文学中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充分地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精神特征,是世俗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西欧到了十一二世纪,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这种情况使他们要求除了教会文学之外,还要有更直接具体地反映自己阶级意识的文化。这种封建主阶级的文化,首先在其文学——骑士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反映。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叙事诗中的虚构也为后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经验。
在整个中世纪,民间文学极其丰富多彩,有歌谣、故事、传说,甚至还有长篇叙事诗。这些人民集体的创作,主要靠口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些作品渗透着民众反对封建压迫的战斗精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表现了大胆的“异教”精神。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
10世纪至11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商业的兴起,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随着城市发展,产生了城市文化。它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反封建精神和市民的文化要求。城市中还出现了非教会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这种新的城市文化的产生,打破了教会在思想上的垄断,形成了非教会的世俗文化,于是城市文学应运而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不同,它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因此最富有现实性,语言极为生动,深受群众欢迎。在文学体裁方面,城市文学既有像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这样新的体裁,同时也有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城市戏剧在14世纪发展起来。城市戏剧是在中世纪的人民杂耍表演与宗教奇迹剧和神秘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剧种是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中世纪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繁荣起来,对文艺复兴和17世纪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在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独特的社会矛盾作用下,在多种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虽然它的总体成就不如东方的中古文学,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随着其历史和文学的演进,它终于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诞生了自己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诗人但丁。
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标志着封建主义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曾经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段话准确地指出了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丁的前期创作有《新生》,虽然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且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色彩,但其中对纯洁爱情的歌颂,反映了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愿望,具有自然清新的风格。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其后,但丁因为参与政治运动而遭到流放,在流放初期,他创作了《飨宴》和《论俗语》两部著作,《飨宴》是一部用意大利俗语写就的具有“百科”性质的著作,其中既涉及哲学、神学、道德问题,也有其他各种知识。但丁将之作为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但是但丁因为《神曲》的创作而没有继续写下去,只写了4篇。虽然但丁的一些基本观点仍然是中世纪的,但是表达出了一些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新思想。《帝制论》是表达但丁晚年政治思想的政论著作,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神曲》创作于1307年到1321年,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诗人的代表作。《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诗人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诗中包含不少神学和烦琐哲学的知识,有很多难解的象征和隐喻,神秘色彩浓厚。《神曲》具有的梦幻性、奇迹性、象征性和抽象性,都代表了中世纪艺术的风格。《神曲》既有强烈的现实性,又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一方面,但丁在批判封建社会的罪恶时,把矛头对准教会,因为封建制度的中心正是罗马天主教会。另一方面,但丁批判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并歌颂了知识文化和人的才能智慧。在艺术上,他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形象,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在叙事结构上,巧妙严整。《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成,而中世纪正统文学作品均以拉丁语写作。但丁首创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文学作品,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如何全面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2.论述后期英雄史诗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3.论述世俗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神曲》如何体现但丁作为新旧交替时代伟大诗人的成就和矛盾?
【模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欧洲中世纪文学一般是指( )。
A.欧洲中世纪初期的文学B.欧洲中世纪中期的文学
C.欧洲中世纪初期和中期的文学D.欧洲中世纪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文学
2.以下属于欧洲中世纪早期史诗的代表作是( )。
A.《罗兰之歌》B.《贝奥武夫》C.《熙德之歌》D.《伊戈尔远征记》
3.《罗兰之歌》的主题是( )。
A.表达爱情B.歌颂爱国精神C.表达忠君思想D.表现护教思想
4.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思想家,他的基督教经典著作( ),同时被认为教父文学经典之作。
A.《论自由意志》B.《忏悔录》C.《上帝之城》D.《论三位一体》
5.但丁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 )。
A.《神曲》B.《新生》C.《炼狱》D.《地狱》
二、填空题
1.欧洲中世纪文学同 形成和繁荣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
2.《圣经》由 和 两部分组成。
3.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它是 的产物。
4.骑士精神以 、 、 为信条,尚武,重视荣誉,爱慕和崇拜贵妇人。
5.骑士文学的体裁有 和 。
6.中世纪文学中的英雄史诗分为早期史诗和后期史诗两类,其中早期史诗是 的产物;而后期史诗是 的产物。
7.讽刺叙事诗最著名的是 ,它是城市文学最突出的成就。
8. 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9.《神曲》一共由三部分组成,其按照顺序分别是 、 和 。
10.但丁创作的 是具有“百科”性质的著作,是第一部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学术著作。
三、名词解释
1.教会文学
2.骑士文学
3.城市文学
4.韵文故事
5.《罗兰之歌》
四、简答题
1.简述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类别,以及各类别文学各有哪些代表性体裁和代表作。
2.简述《列那狐故事》是如何体现城市文学的独特风格的。
3.简述中世纪文学中英雄史诗的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
4.简述《新生》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五、论述题
1.论述为什么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各种文化和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
2.分析《神曲》的思想内涵。
3.《神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它有哪些突破?
【本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1.(1)整合社会的作用。首先,中世纪的基督教与社会结合得非常紧密,基督教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均具有法律权威。经过统治阶级及其神学家们的精细编撰和阐述,基督教教义已经具体化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达到一一对应的宗教能够发挥的法律权威非常大,整合作用就更大。其次,由于中世纪基督教自身组织建设的日臻完善和精密,基督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系统体现物,其代表组织——教会与社会系统中诸多系统之间形成了广泛而严密的关联,教会与神学研究、与慈善事业、与教育、与卫生医疗……可以这么说,中世纪基督教及其教会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不光是外在的物质生活层面,还有内在的精神生活层面。所以,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基督教的社会整合力对这个时代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和有价值的。最后,我们还必须有一个认识:在特定时期要把基督教和教会做分离。教会作为官方统治阶级的代表,在极大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欲望的驱动下,不可避免地结出了累累恶果。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基督教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更多是指教会和基督教相统一的时候。但我们必须看到,当教会走向反面,与人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时候,不能据此就抹杀了基督教仍然具有的强大的惯性的社会整合作用。
(2)整合文化的作用。实际上当教会趋向反动,与基督教相分离时,基督教仍然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原因就是基督教在第二个层面上的作用。文化一旦深入人心,就将更稳固持久地作用于人的心灵、指导人的行动,并不因外在教会组织的变质而轻易失效。
我们非常熟悉“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这种说法。实际上,可以宣称将文明消灭,但在历史进程中,它却能够以某些方式保留下来。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之中,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基督教即使经过世代统治者的剪裁、利用,其流传下来的文化也不可能被消灭。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并不是说基督教将其他文明都消灭了,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基督教将各种文化兼收并蓄最终融合在一起。基督教自原始宗教发展到世界宗教,已具有无限张力。惟其如此,各种文化、文明才可以在这里汇集、交融,并成就博大精深的普世的宗教。
2.中世纪后期的英雄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的产物,代表作有法兰西民族的《罗兰之歌》、德意志民族的《尼伯龙根之歌》、西班牙民族的《熙德之歌》和俄罗斯民族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恩格斯在谈到《罗兰之歌》时指出,查理大帝体现了法兰西的统一,体现了一个理想的、还不存在的封建王国。诗中的查理是新兴封建主阶级统一国家的象征和理想。恩格斯又说,法兰西是骑士制度发展的中心,11世纪末骑士制度在此首先形成。诗中把罗兰写成一个理想的骑士,他爱国、忠君,对敌勇敢作战,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即将阵亡时,他把脸朝向敌人,以表示其仇恨和不屈。这种刻画都体现了封建主阶级上升时期的理想,符合人民保卫自己土地的愿望。诗中写罗兰同阿拉伯人作战是为了基督教的利益,他死后被天使接到天堂,这正好说明封建统治阶级同宗教的合流。
与《罗兰之歌》类似的是西班牙英雄史诗《熙德之歌》。从8世纪初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以后,西班牙人民长期反抗外族侵略,到十一二世纪进入高潮。熙德就是这一斗争中产生的英雄。熙德死后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他的传说和谣曲,史诗《熙德之歌》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全诗长3 700行,分为三章。第一章写卡斯提尔王阿尔方索听信谗言放逐熙德,熙德和摩尔人(阿拉伯人的一支)作战,屡屡获胜。第二章写国王给熙德的两个女儿说亲,熙德根据封建义务勉强答应。第三章写两个女婿对妻子的暴行,熙德和两个女婿比武并战胜了他们。熙德在诗里首先是一个战胜侵略者的英雄,他向摩尔人讨索贡赋,夺取他们的城池、财货,连同俘虏献给国王,强迫各摩尔国王臣服于西班牙国王,这样来体现他的爱国思想。在熙德身上,封主封臣的观念很强。同时,他也是信奉基督教、反对异教的英雄。
德意志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围绕尼伯龙根宝物的争夺,反映了封建主之间的权力之争。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西格夫里特这一骑士理想形象。他在接受爵位的典礼上就表示立志要把一切危害国家的外侮弭平。他忠诚勇敢,模范地遵守和克尽封建义务。诗中的哈根,就像《罗兰之歌》中的加纳隆,阴险、凶残,同西格夫里特形成对比。诗中处处强调封建等级关系,例如布伦希尔特因为她的婚姻是由侍从西格夫里特撮合而成的便感到耻辱。诗中反映的宫廷生活,如宴会、婚礼、丧礼,也反映了骑士道,如打猎、比武、对妇女的殷勤,还反映了宗教生活,如望弥撒、洗礼。同时,也表现了基于政治利益的婚姻,如第十歌中巩特尔决定把妹妹克里姆希尔特许配给一位尚未宣布名字的骑士时,她表示愿意接受。又如巩特尔向布伦希尔特求婚,埃采尔向克里姆希尔特求婚,他们都未见过对方本人。这一切都说明这首诗同《罗兰之歌》一样,也是反映封建主阶级上升时期的生活和理想的。
俄罗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中古时期另一部出色的史诗。作者不详。18世纪末才发现这部作品的16世纪抄本。全诗是根据1185年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的史实写成的,除序诗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伊戈尔出征和被俘。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基辅大公的“金言”,号召各王公团结起来捍卫祖国。第三部分,俄罗斯大地响应人民的呼吁,帮助伊戈尔逃出囚笼,重返祖国,象征罗斯的复兴。
当时基辅罗斯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王公们不断地相互残杀,而突厥族的波洛夫人则盘踞在黑海沿岸,严重地威胁着罗斯人民的安全。作者指出造成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既非敌人强大,也不是神的意旨,而是王公们的争权夺利。作者通过基辅大公的“金言”和自己的呼吁,要求王公们和人民踏上金马镫,为“罗斯的国王”、为“伊戈尔的创伤”雪耻报仇。基辅大公被写成一个捍卫全罗斯利益的英明统治者,他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伊戈尔远征记》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马克思说:“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
史诗一方面谴责伊戈尔贪图个人荣誉、孤军出征的轻率行动,另一方面却热烈歌颂他敢于抗御敌人的英雄气概。“钢铁铸成的”伊戈尔不顾日食的凶兆,誓师出征。他的战士个个都是“在号角声中诞生,在头盔下长大,用长矛利刃进餐”的健儿。作者把这次远征看作全民事业的一部分,伊戈尔的惨败震动了整个罗斯,伊戈尔的妻子在城头上的哭诉正反映了人民的悲痛。
伊戈尔的远征不仅和人民有血肉联系,而且和罗斯土地息息相关。不论伊戈尔出征战败,还是逃回罗斯,罗斯大地上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甚至山川日月,都积极地分担他的命运,从而加强了史诗的爱国思想和抒情气氛。作者虽把自然万物都当作有灵之物,但基本上还是表现了基督教思想,马克思说:“全诗具有英雄主义和基督教的性质,虽然多神教的因素还表现得非常明显。”
3.(1)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也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文学现象。欧洲的封建制度等级森严,小的封建主受封于大封建主而成为封臣,封建主阶级最下层的等级被称为“骑士”。在中世纪早期,骑士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但是这种情况在11世纪开始历时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中大大改观,骑士阶层一跃成为欧洲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恪守“忠君、护教、行侠”的信条,骑士们在学习武艺的同时也要学习礼仪、诗歌、音乐等。骑士要把荣誉看得高过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仪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获得功名。这些特征精确地体现在骑士文学中。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诗歌是在宫廷中发展起来的,其形式多半借助民歌演化而成。普罗旺斯的诗人是西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行吟诗人”,流传下来的有姓名的诗人有数百人之多,但存留的作品很少。这些诗歌多半表现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比如著名的“破晓歌”就是描述骑士与贵妇人幽会之后在破晓时分依依惜别的情景。13世纪初很多普罗旺斯诗人流亡国外,把抒情诗传统带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发展。
骑士传奇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重要部分,英、法、德三国都有传奇名篇传世。骑士传奇的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信仰而战,表现出游侠的冒险精神。
骑士文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时期,很多诗人作家都从中汲取养分。尽管骑士文学中包含种种宗教和封建礼法的因素,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神话般的浪漫情愫仍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本身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世纪城市文学的发展同城市斗争及“异端”思想有很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适应了市民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城市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歌颂市民或农民个人的机智和聪敏,反映了萌芽中的资产阶级的精神特征。其表现手法是讽刺,语言朴素生动,有时流于粗俗。
法国是西欧城市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城市文学最发达。韵文故事是法国最流行的城市文学类型,其特点是故事性和讽刺性都很强。作品无情地嘲讽骑士和僧侣的丑态,但同时也暴露市民阶层的贪婪自私。法国城市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有两部作品:《列那狐故事》和《玫瑰传奇》。前者以动物世界隐喻人类社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力巨大而持久,以至于在现代法语中“列那”一词已经成为一般名词,代替了“狐狸”这个单词。18世纪德国作家歌德对之十分推崇,并将之改写成德语叙事诗《列那狐》。而后者则采用寓意手法,描写梦境、典雅的爱情等主题。这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梦境的作品,甚至影响到了20世纪的现代文学。
4.《神曲》创作于1307年到1321年,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诗人的代表作。《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诗人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诗中包含不少神学和烦琐哲学的知识,有很多难解的象征和隐喻,神秘色彩浓厚。《神曲》具有的梦幻性、奇迹性、象征性和抽象性,都代表了中世纪艺术的风格。《神曲》既有强烈的现实性,又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一方面,但丁在批判封建社会的罪恶时,把矛头对准教会,因为封建制度的中心正是罗马天主教会。另一方面,但丁批判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并歌颂了知识文化和人的才能智慧。
《神曲》的内容相当丰富,十分复杂,它所具有的两重性,是新旧交替时期诗人思想的两重性的反映,也是欧洲两种文化传统的矛盾在但丁身上的表现,说明但丁力图在古代和中世纪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点,使两种文化交融合流。《神曲》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在中世纪文学中透露出了新时代思想的曙光。
《神曲》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
(1)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地狱》里的形象,绝不是阴暗的幽灵,而是一些形式各样、有血有肉的人。这些人有的贪婪、有的专横残酷……这些形象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2)《神曲》的结构巧妙而严整。作品以宗教神学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作为结构框架的依据。全诗分为三部,三行分节,奇偶连韵,而且每部33篇,加上序诗共100篇。这样全诗形成了一个严整周密的系统。在这固定的框架里,诗人用主人公环游的方式把整部作品串起来,采用了严整的漫游式结构艺术手法。
(3)梦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内容要表现的是一个时空跨度极大的世界,用现实主义的写法很难写就。但丁采用了中世纪常用的梦幻手法,通过梦境使自己能够与古今各种人物沟通,进行对话。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其寓指人类从苦难而迷惘的现实走向理想境界的道路。虽然带有不少神学和烦琐哲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代表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但是其所表现的是充满智慧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诗人的切身感受,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4)《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成的。在当时拉丁文是中世纪的正统语言文字,但丁的这种做法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B 5.B
二、填空题
1.封建经济 2.《旧约》 《新约》 3.骑士制度 4.忠君 护教 行侠
5.骑士抒情诗 骑士叙事诗 6.氏族社会末期 封建制度发展以后 7.《列那狐故事》 8.但丁 9.《地狱》 《炼狱》 《天堂》 10.《飨宴》
三、名词解释
1.教会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正统文学,用教会正统的拉丁文写成。它的体裁种类繁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其主要内容是渲染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将世俗人性贬抑到极低的地位。它的基本精神如仁爱、宽恕、救赎等,给当时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教会文学中的某些作品以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些手法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文学。
2.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骑士制度宣扬以“忠君、护教、行侠”为信条,崇尚武力、重视荣誉、爱慕和崇拜贵妇人,表现为为了博取所爱的贵妇人的欢心去冒险的骑士精神。骑士文学作为骑士精神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征战冒险以及他们和贵妇人之间的爱情,其主要的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诗体传奇)。
3.城市文学是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出现的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的世俗文学,它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不同,它取材自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因此富有现实性,语言极为生动,深受群众欢迎,其主要文学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笑剧。
4.韵文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体故事,题材来自日常生活,情节滑稽搞笑,故事性和讽刺性强。
5.《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后期的代表作品。它取材于8世纪末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的史实,但人物和事件都艺术化了。《罗兰之歌》是一部爱国主义诗篇。史诗热情歌颂了查理大帝、罗兰和奥里维等赤胆忠心保卫祖国的英雄,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封建时代人民理想的英雄,表达了人民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
四、简答题
1.在欧洲中世纪文学中,因为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占据主流地位的是教会文学,除此之外,还存在世俗的骑士文学、英雄史诗,以及反映市民阶级的城市文学。
(1)教会文学,其内容主要是以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和宗教剧为主,宣扬基督教教义和禁欲主义。其代表作有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2)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其内容是对骑士精神的反映,体裁主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诗体传奇),在法国最为兴盛。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郎斯洛》。
(3)英雄史诗,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成就。它分为早期史诗和后期史诗,早期史诗的代表作品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夫》。后期史诗的代表作品有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以及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城市文学,城市文学是在中世纪中期城市兴起后反映市民阶级生活的一种文学类型,大多为民间创作,在法国最为发达,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笑剧。《列那狐故事》代表着城市文学的突出成就。
2.《列那狐故事》是一部讽刺叙事诗,它是城市文学最突出的成就。作品由27组故事构成,写狐狸列那与各种动物之间的斗争,以兽喻人,讽喻社会现实。它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形象描绘,反映出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现实。诗中歌颂了市民的机智,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讽刺和嘲弄。这种寓意和讽刺的风格,是中世纪城市文学的突出特点。
3.中世纪的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根据其反映的内容来区分,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英雄史诗,一类是后期英雄史诗。
(1)早期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反映封建化以前各民族的部落生活,歌颂部落英雄,并带有神话色彩。这类史诗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夫》。
(2)后期英雄史诗是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产物,反映各民族建立封建国家的历史进程,歌颂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英雄,体现人民要求清除国家内乱、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其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以及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1)《新生》是但丁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其内容是但丁自1283年来所写的献给贝阿特丽采的31首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而成。在这些诗里,诗人抒发了对贝阿特丽采纯洁热烈的爱情,也表达了由于她的早亡所引起的深切悲哀。
(2)在艺术风格上,《新生》是当时意大利流行的“温柔的新体”诗派代表。以短诗抒情,通过散文说明短诗的来源和意义。作品中采用了中世纪文学常用的梦幻、象征、寓意的艺术手法。但丁克服了骑士抒情诗矫揉造作、僵化刻板的描写手法,采用了朴实、明晰的诗体,流畅、柔美的语言,富于想象力的构思,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风格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委婉,从而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
五、论述题
1.中世纪文学的发展伴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对中世纪文学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居住于罗马帝国的北方各民族,在对抗中逐渐走向联盟,这种联盟关系的存在,促进了北方蛮族部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实际上促进了整体性欧洲文化的形成。(2)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大量的土地,成为大地主阶级,从而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在文化上,虽然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几乎在南侵过程里被一扫而光,但是毕竟先进的文明仍然会有余温,新兴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继承和发展这种旧有文明的成果,但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新文化的产生便得益于这种蛮族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交融。(3)欧洲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和基督教分不开的。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早期基督教文学产生于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正是基督教在欧洲发展的时期。基督教文化是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由矛盾、冲突到交流、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在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及其文化在欧洲并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罗马帝国日趋腐败,和被残酷镇压的人民一样同属于被压迫阶层的基督徒开始不断地宣传基督教,所以当他们掌握政权时,便破坏奴隶制的旧文化,而拥护基督教为它们建设的新文化。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它的教义被译为希腊文、拉丁文等,得到广泛传播,并最终确立了其在欧洲大陆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基督教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色,并逐渐成为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4)欧洲中世纪文学体现了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融合。在中世纪,基督教在逐步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排斥古希腊、古罗马的世俗文化,但是又将其中的某些材料和体裁加以改造为己所用。另一方面,中世纪产生了像骑士文学、城市文学、英雄史诗等,虽然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们作为世俗文学,反映了市民阶级的一些世俗愿望和追求。
2.《神曲》创作于1307年到1321年,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诗人的代表作。《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诗人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诗中包含不少神学和烦琐哲学的知识,有很多难解的象征和隐喻,神秘色彩浓厚。《神曲》具有的梦幻性、奇迹性、象征性和抽象性,都代表中世纪艺术的风格。《神曲》既有强烈的现实性,又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一方面,但丁在批判封建社会的罪恶时,把矛头对准教会,因为封建制度的中心正是罗马天主教会。另一方面,但丁批判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并歌颂了知识文化和人的才能智慧。在艺术上,但丁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叙事结构上,巧妙严整。《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成,而中世纪正统文学作品均以拉丁语写作。但丁首创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文学作品,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神曲》的内容相当丰富,十分复杂,它所具有的两重性,是新旧交替时期诗人思想的两重性的反映,也是欧洲两种文化传统的矛盾在但丁身上的表现,说明但丁力图在古代和中世纪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点,使两种文化交融合流。《神曲》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中世纪文学中透露出了新时代思想的曙光。
3.《神曲》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
(1)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地狱》里的形象,绝不是阴暗的幽灵,而是一些形式各样、有血有肉的人。这些人有的贪婪、有的专横残酷……这些形象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2)《神曲》的结构巧妙而严整。作品以宗教神学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作为结构框架的依据。全诗分为三部,三行分节,奇偶连韵,而且每部33篇,加上序诗共100篇。这样全诗形成了一个严整周密的系统。在这固定的框架里,诗人用主人公环游的方式把整部作品串起来,采用了严整的漫游式结构艺术手法。
(3)梦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内容要表现的是一个时空跨度极大的世界,用现实主义的写法很难写就。但丁采用了中世纪常用的梦幻手法,通过梦境使自己能够与古今各种人物沟通,进行对话。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指人类从苦难而迷惘的现实走向理想境界的道路。虽然带有不少神学和烦琐哲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代表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但是其所表现的是充满智慧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诗人的切身感受,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4)《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成的。在当时拉丁文是中世纪的正统语言文字,但丁的这种做法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