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与说法(全四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协调渐进”是研究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协调渐进”应该是研究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横向,在空间方面要重视协调;纵向,在时间方面要注意渐进。这是做好城市领导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或者叫基本的领导方法。

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量变达到质变的,忽视渐变的作用,不做扎实具体的工作,就不可能较快地实现突变。世界一切事物之间,以及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坚持联系的观点,忽视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考察构成这种事物联系的条件及其变化,就不能协调发展,获得好的整体效应。

协调、稳定对我们的各项工作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回顾一下建国以来的历史,许多事情总是干一阵又停下来整顿一阵,走得急、停得长,大起大落,损失实在太大。一条很重要的教训,就是忽视协调渐进。在经济建设中,先行后续的连续性和各个方面相互制约的整体性是不容忽视的。做任何事情,只有对其整体的每个组成部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才能协调地、稳定地、持续地发展。同样,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如果不注意研究它们内在的和相互制约的联系,不注意其整体的协调发展,不讲“微调”,只搞“大修”,没有不吃亏的。

当然,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客观事物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协调、稳定、平衡都只能是相对的。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的过程。先知先觉、百战百胜的领导者和指挥员,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聪明的领导者应善于审时度势,驾驭局面,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及时总结经验,尽量减少失误,避免大的挫折和失败。

《谈城市协调发展》(1988年3月)

必须注意协调适度。

中国人民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长期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生过一些失误,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总是希望发展速度快一些,但是必须注意协调适度,如果忽视经济各种要素、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制约,就可能欲速则不达,即使一时搞上去也还会掉下来。当然,我们也不能放过加快发展的机遇。我们总是愿意积累多一些,但是必须注意积累和分配兼顾,如果积累比重过大,人民的生活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就可能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也反对脱离现实的高消费。我们总是主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果固守平均主义政策,就可能压抑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当然,我们也十分警惕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面临许多新的课题。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十分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不断前进,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智利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演讲》(1995年6月26日)

横向关系协调,纵向发展适度。

我不同意把指标搞得太高。忽冷忽热、大起大落是我们的老毛病。我们国家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希望搞得快一点变化大一点,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这就如同一架机器,各个部件各有功能,各有其定性和定量的要求,其正常运转是由部件和总体性能决定的,盲目求快就会损坏机器。只顾数量不顾质量,只讲效率不讲效益,只看眼前不看长远,或者只管经济不管社会,这种发展,即使一时上去了还得掉下来,乃至造成不良后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横向必须协调,只有协调才能平稳,平稳才不会翻车出乱子。当然,这都是相对的。同样,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量变质变的观点,纵向应当讲由渐变到突变,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一点一点往上搞。有人批评我讲的“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是保守。我不同意,因为保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至于速度指标到底多少合适,要看各方面的条件。横向关系协调,纵向发展适度,这是我一贯的看法。

《同第八届全国政协第十四次常委会议讲话起草人员的谈话》(1995年9月18日)

整体必须协调,不协调就会出问题。

“协调发展”应该是城市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做好城市领导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或者叫基本的领导方法。

大家知道,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以及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坚持联系的观点,就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考察事物,充分注意到构成这种联系的条件及其变化,坚持协调渐进,注意整体效应。

整体不是各个部分、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律结合而成的统一体。古人说“倾国宜统体,谁来独赏眉”。从单个看,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嘴,都是挺不错的理想的五官,但是,如果它们没有按一定的规律结合而成,鼻子、嘴、眉毛、眼,摆得不是地方或者互不成比例,那就会成为丑八怪,吓人一大跳。这个规律简单地说就是整体必须协调,不协调就会出问题。当然,五官的协调还只是人体外貌的协调;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就更复杂也更要紧了,哪个部分出点小毛病都可能引起发烧、全身难受,抵抗力下降,出大问题。一个协调的整体可以具有大于各个部分或要素简单相加的新的功能和性质。如果不注意这种协调或者破坏这种协调,那么事物的功能和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整体遭到破坏。比如一辆汽车,从大的方面说,由启动、传导、控制、运载部分组成;再进一步细分析,每个部分又各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构成,无论缺了哪一个都不行。但是,如果零部件都齐了,而且单个看质量也都不错,是不是一定能组装成一辆好汽车呢?也不一定。更重要的是,必须注意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各个部件和零件之间的配合协调。一辆好的汽车,起码要说跑起来平稳,坐下去舒适,驾驭灵便,操纵自如,既节能省油,又经久耐用。关键就在于其结构合理、关系协调。如果结构不合理、彼此不协调,即使各部位都不错,整个汽车也好不了。到处有摩擦,内耗丛生,怎么能高效节能?齿轮总打滑,吃不上劲,怎么能高速平稳?要直走轮子打晃,要拐弯前轴不转,结果只能以抛锚告终,还谈什么经久耐用?不协调,整体受到了破坏,既没有了平稳的发展,也无法再持续地发展。协调,是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在天津市城市协调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1988年3月12日)

稳定必须协调,协调才能稳定,稳定就是协调。

稳定的方针,是协调发展的方针。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例关系。因此,要取得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使各种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各方面不协调,畸形发展,就犹如一辆轮子不全的汽车,强行驾驶必然导致翻车。因此,稳定与协调是前进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不断地做好稳定协调的工作,才能求得在稳定中前进,在协调中发展。稳定与协调密不可分,稳定必须协调,协调才能稳定,稳定就是协调。保持稳定,搞好协调,这是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也关系到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不仅关系到局部,而且关系到全局;不仅关系到眼前工作的开展,而且关系到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有利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作为一条长期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的领导方法,确定下来,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自觉性,以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能够较为平衡地顺利进行,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在中共天津市委四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7年12月26日)

改革要配套,发展要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这些情况,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搞好国内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对外经贸合作。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更加重视配套改革。我国初始阶段的改革从较简单和较容易解决的矛盾入手,使生产力从严重的桎梏中一下子解放出来,见效很快,受益面广,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个放权让利就激发了无数企业的活力。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许多更深层、更复杂的矛盾,既涉及旧体制的彻底改革和新体制的逐步完善,也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再调整,以至难度越来越大。例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战略重组必须减员增效,这就必然增加下岗分流人员,为此就需要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分流人员和城镇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这又进一步涉及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类似的情况表明,改革必须重视配套。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要考虑前行后序,左邻右舍,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审慎地把握好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荡减小到最低程度,使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更加重视协调发展。20多年前,我国尚处于短缺经济阶段,许多产品供应不足,人民群众生活存在很多困难。我们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经济出现了大发展,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许多原有的不平衡得到缓解或解决,但原来的某些不平衡更加凸显,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平衡。比如,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在群众需求层次提高的情况下,出现了阶段性的低水平生产过剩。由于思想道德建设滞后,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某些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状况。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类似的情况表明,发展必须重视协调。在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协调问题愈加突出,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零部件配备不齐全、不合理,就很容易出事故。协调发展是按比例的增长,是在不断平衡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和联系的观点,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妥善处理经济内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在协调中求得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而配套改革能够为调整好各方面比例关系提供有效的机制。大的协调只有通过配套改革才能实现。配套改革是协调发展的动力,协调发展是配套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对两者统筹兼顾,以配套改革促进协调发展,以协调发展支持配套改革,不断解决新矛盾,不断取得新平衡,一浪高一浪地前进。

中国加强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需要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的配套改革会更加注意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协调发展也会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所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和产品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在加中贸易理事会举办的午餐会上的演讲》(2000年5月11日)

改革必须及时地解决不平衡现象,以经常性的“微调”来避免在严重失调情况下的“大修”。

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交互发生作用的今天,多种因素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出现了矛盾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一个领域中局部的或者单项的改革,可能暂时突破,超前发展,但如果没有相应方面的改革与之配套,其成果很难巩固。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各项改革之间的综合协调,相辅相成,不能孤立地突出某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新体制框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要求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必须相互衔接、同步配套。改革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宏观经济不平衡,外部环境不宽松,必然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缓解和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理顺基本经济关系,实现经济的合理运转和良性循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它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改革必须立足现实条件,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改革的内在逻辑,确定一个时期的改革重点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有时需要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和灵活变通方法,力求平稳推进,减少社会震动;改革必须及时地解决不平衡现象,以经常性的“微调”来避免在严重失调情况下的“大修”。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把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8年4月22日)

要注意重大比例关系的综合平衡,保持稳定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考虑到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衔接,综合配套,不能孤军深入。

必须注意协调同步发展。联系与制约的关系不仅表现于事物内部,而且表现于事物之间。在改革和建设中,我们决不能孤立地看某一个问题,干某一项工作,必须注意到事物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改革的内在规律稳步前进。不仅要注意对事物的定性分析,而且要注意对事物的定量分析,要认识和把握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在工作上注意采取渐进的、同步的、迂回的方式。要注意重大比例关系的综合平衡,保持稳定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考虑到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衔接,综合配套,不能孤军深入。

《在中共天津市委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88年12月25日)

我们既不能样样都强调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都没有成效;也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重要,不讲全局,顾此失彼。

要注意统筹兼顾。各级党委任务繁重、头绪很多,特别是岁尾年初,中央的会议比较集中,都需要贯彻落实。我们既不能样样都强调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都没有成效;也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重要,不讲全局,顾此失彼。要“学会弹钢琴”,分清轻重缓急,讲究先行后续,抓住重点,兼顾其他,使各方面工作互相促进,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

《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6日)

坚持统筹兼顾,区别轻重缓急,讲求先行后续,实行配套推进。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异常复杂的局面,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准备。我们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新的事业。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而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疑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崭新探索。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们把计划与市场看成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对市场经济采取批判、排斥的态度,使得人们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素了解甚少以至完全陌生。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市场调节的比重逐步扩大,但我们对现代市场经济通行的法则、机制和国际惯例,还不很熟悉。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也是新的课题。我们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刻的革命。长期以来,从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习惯,都形成了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东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将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触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的各个环节。它要求我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行一系列相应的转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切实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相融合,并为它的健康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有力保证。我们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度很大的工作。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了不少老大难问题,有的甚至积重难返。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又难免引发一些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好坏并存、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使得我们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许多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尤其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如果处理不慎,就可能引发社会波动。我们还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基础薄弱、计划经济影响很深的东方大国,实行这样深刻的社会变革,尽管有许多有利条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新旧体制的转换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僵持或反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在工作中注意坚持统筹兼顾,区别轻重缓急,讲求先行后续,实行配套推进。

《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8日)

稳定全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梯度推进。

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总的讲不算慢。但是,我们总觉得应该也可能再快一些。

我们酝酿了这样一个构想,即:稳定全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梯度推进。

稳定全局,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在全局和总体上,实行稳妥的方针,尽量避免和减少大的波折和社会震动,特别是把占人口80%的广大农村稳定住,按照“七五”计划要求,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在安定的前提下使经济稳步前进。重点突破,就是按照把东部地区作为发展重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缩紧拳头,在一两个能带动和影响全国的沿海城市,实行大胆突破、超前发展的方针,集中各类人才,放手利用外资,形成综合优势,加快建设步伐,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的水平。以此为基地,由点及面,梯度转移,波浪式前进。

提出这个构想的主要根据是:(一)改革是一个探索搞活创造历史的过程,新旧体制的交织、转换必然要持续较长时间。10亿人口的大国,千差万别的状况,如果不加区别地实行同一办法,企望同步转换,必然增加改革的难度,延缓改革的进程,也容易加重社会的心理负担。若选择一两个有影响的城市,给它们以更多的条件,先行一步,取得经验,以此来带动和指导全局,这样做可能对整体改革更加有利。(二)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达程度很不平衡。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平均分配,分散使用,其结果必然是大家都想上,谁也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如能按照区别对待、确保重点、有快有慢、梯次发展的原则分配和使用力量,从眼前看,对某些方面会有点影响,但从全局和最终结果看,可能会更好些。(三)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国际资本迅速增长,频繁流动。日元升值,石油降价,发达国家资本过剩,急于寻求出路。这不仅为我们利用外资提供了一个极好机会,也对我们使用外资的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得好,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用得不好,也会造成债台高筑。如果我们选择一两个经济技术基础好,消化吸收能力强,有创汇和还款能力的大城市,把特区的成功经验推而广之,让它们放手利用外资,加快行进速度,像上海、天津,10年各用上它百把亿美元,就全国来讲,也不会有大的风险。

如果这个构想得以实现,我们就可以较快地建立起反映当代科技水平的新兴工业体系;就有了我国自己的用现代技术改造国民经济的基地;就能够为全国提供参观、借鉴的现代化城市样板。特别是全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认识,就会更加直观、更加具体,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也就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现代化的美好形象,使我国的开放政策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就像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根据地那样,先红一点,再红一片,燎原之势,遍及全国。

当然,实施这个构想,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写给邓小平同志的一封信》(1986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