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三位一体”领域的发展

首先,和谐发展是指“自然、社会、人”根本关涉领域有机统一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自然与社会等诸多关系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其他关系得以存在与和谐的基础,但这些关系的和谐最终要落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上来。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前者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后者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的本质在其社会性。一方面,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另一方面,现实的自然界本质上是“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对象。“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197~1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可见,“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7~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中,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及人对这种地位所形成的自然观是不同的。崇拜自然、顺从自然、模仿自然、支配自然、协调自然就是不同文明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唐)柳宗元:《封建论》,见《柳宗元全集》,1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也就是说,礼、乐、刑、政等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的产生,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越往前追溯历史,一定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然而,随着个人权利的增加,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逐渐建构起来,主体性增强,从而又获得了更多权利。但个人往往面对着强大的社会规则,社会中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在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之前,在现有的“必然王国”中,“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928~9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在伦理视角上尊重和保护自然,在理性视角下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在实践视角下合理利用自然和积极补偿自然;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同时,集体和社会要保证个人的基本权利,按贡献分配又能进行社会调剂,使个人在向社会索取中不断奋斗,并最终贡献社会,社会又关怀与回报个人,在这一良性循环中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要实现人与人在权利、机会、规则、分配等方面的公平;要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就应该使人自身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诚实劳动寻求和获得合理的工作成果与社会地位,享受正当的个人权利与社会福利,特别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实现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就应该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守护好人类共有的家园,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其次,和谐发展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总体实现方式有机统一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和谐发展要有总体的和具体的道路作为实现途径、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并最终统一于和谐发展的实践,这三者也是和谐发展中所创造与积累的三个根本成就领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衔接好,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70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因此,促进和谐发展,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总道路和具体道路所组成。这条总道路经不断丰富,形成了一个内在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七部分。一是“领导核心”,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基本国情”,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三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五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六是“本质要求”,即个体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体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七是“发展目标”,即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具体道路而言,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教、军事等领域的具体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和制度色彩强、中、弱的具体发展道路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等道路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就纵向理论成果而言,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就横向理论组成而言,包括关于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方面的理论。就理论问题域而言,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就理论覆盖面而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领域。就理论涉及学科而言,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涉及法学、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一系列学科。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等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等。显然,这个制度体系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等层级内部还需不断完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还需不断优化,彼此间要有机衔接,进而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根据波朗查斯(Nicos Ar Poulantzas,又译普兰查斯)的意识形态部门理论(regional theory of ideology),意识形态部门按性质可划分为道德、法律、政治、美学、宗教、经济和哲学意识形态等彼此制约的亚部门,且亚部门常从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部门借用该部门所特有的一些概念和表现法。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哲学、道德和宗教意识形态等都从法律政治意识形态借用一些观念,并把这些观念当作自己的想法或作为借鉴,从而建立自己的观念。参见[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230、23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而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及其内部也在一定条件下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排列顺序和作用方式,彼此在变化互动中不断寻求着优化组合。如就其相对稳定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为道路、理论和制度;就其理论抽象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为理论、道路和制度;就其与群众现实生活的相关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为制度、道路和理论。这三者的和谐发展,必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最终也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各领域、各地域、各时域的良性运行和共同发展。

最后,和谐发展是“改革、发展、稳定”具体操作实践有机统一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和谐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3-11-16。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中国当前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关联性强、涉及层面广,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需要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和触动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决定哪些改革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稳中求进,哪些改革重点推进,正确把握形势、科学确定任务、妥善安排步骤,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选择正确适切的发展路径,建立长远全局的发展标准,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离开社会稳定,发展也就失去了社会可承受度,不仅改革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特别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的个别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隐患。因此,要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深刻把握社会稳定形势、认清做好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与人们思想状态的稳定等,才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