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在总结养老保险扩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并对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比较,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借鉴,书中对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水平进行了测算与评价,进而提出了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所面临的四大挑战,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方法对影响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本书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在对未来老龄化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估算了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对基金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扩大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结论及观点包括:
1.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水平偏低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把广大农民和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了养老保险保障体系,但是根据本书的计算,2011年我国养老保险总体覆盖率水平只有63.7%,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及OECD等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在参保人员结构上也不合理,具体表现为非正式部门参保率低、年轻人参保率低、参保缴费档次低(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特征。
2.养老保险扩面工作面临许多挑战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扩面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制度碎片化的挑战。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表现为各种不同项目的累积,没有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导致的制度不透明和交易成本上升降低了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二是财务可持续性的挑战。在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的趋势下,未来养老金支付风险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担心政府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参保人的措施来解决困难,这种预期影响了制度的可信度以及公众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制度设计缺陷的挑战。过低的替代率、转移衔接制度不完善、统筹层次低等问题都降低了制度的吸引力。四是现行的养老保险经办能力难以满足参保人数快速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基层经办体系建设落后提高了参保成本。
3.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吸引力
本书依据我国最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采用保险精算方法构建了养老保险参保模型,并通过对参保人的行为分析,研究了参保年龄、收入水平等个体特征,以及缴费比率、退休年龄、个人账户记账比例、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政策因素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目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不够,如果采取完全自愿参保方式,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的扩面存在较大障碍;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设计存在较大的制度性不公平,现有制度对于大龄参保人员比较有吸引力,但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够,这将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以及化解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风险。
4.制度设计与个体特征对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不同群体(包括城镇居民、农民工和农村居民)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书发现,制度设计(包括费率、替代率等)和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等)对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另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还受到雇主因素的影响,如全日制雇员比非全日制雇员拥有更高的养老保险参保率,而雇主单位的所有权性质、规模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其参保行为。
5.未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将逐渐增大
基于对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本书研究了养老保险扩面对未来基金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将会加速增大,如果不考虑财政补贴与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基于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对未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进行的预测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016年之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将收不抵支;而关于扩面对基金收支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加快扩面进度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基金支付压力,但长期来看将导致更大的支付压力。
6.建立城乡统一的二维养老保障体系是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长期来看,则要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二维养老保障体系。第一体系是职工养老保险:针对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雇员与自雇人员,采用强制方式建立缴费型高保障的养老制度;第二体系是国民养老保险:为没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低收入居民提供非缴费、低待遇的养老保险项目。在短期内,应当避免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现象,停止对各类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验,在国家统一制度安排下,设计有序组合的多元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包括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老年津贴制度在内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覆盖全体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