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商贸流通业发展分析
自1978年,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流通业作为竞争性行业成为市场化推进速度最快的一个行业,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渠道城乡一体的流通格局,在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流通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是流通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流通业采取必要的措施,作出必要的调整,为实现三个转变作出更大的贡献。
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早发展的传统服务业,其变迁颇为曲折,其中还包括对商贸流通业范畴的界定,学术界与业界说法不一。本报告在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根据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认为商贸流通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专门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大行业。
第一节 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分析
作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专门从事媒介商品交换的现代商贸流通业,在中国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商贸流通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检验的突破,取得了辉煌而伟大的成就,建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注6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
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逐年增大,2011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83918.6亿元,相对于1978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58.6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增长近117倍。相对于1990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300.1亿元,增长21倍。相对于200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9105.7亿元,增长了3.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不断攀升,自“十一五”时期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6年的7914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3918.6亿元,其总体规模增长迅速。2006—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由15.8%增长到22.7%,2009年有所下降,为15.5%,2010年又回升到18.3%,2011年有所下降到17.1%。“十一五”期间,消费品市场发展规模及增长率都显著高于前五年,社会消费品市场年增长率为12%,2011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2010年增长了17.1%(见表5—1),与“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基本持平。
表5—11978—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二、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的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拉动生产,刺激消费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商贸流通产值对于国民经济贡献逐年上升。自改革开放到2011年,我国的流通业产值由1978年的468.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5105.0亿元,增加了159倍。流通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了促进我国GDP增长的重要动力。“十一五”以后,流通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保持在15%~16%之间;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产值中的比重处于稳定调整期,1978年,流通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3.7%,到2007年为36.9%,比重显著下降,后有所回升,传统流通业还处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变化。2005—2007年,流通业产值增长率由13.1% 上升到22.4%,而2009年产值增长率急剧下降到7.6%,这是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造成的。2011年,流通业产值增长率又迅速回升到19.5%,其占GDP的比重为15.9%,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36.6%(见表5—2),我国的流通业发展较为稳定,但仍处于不断调整升级阶段。
表5—21978—2011年流通业产值及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流通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总体上在不断下降。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我国的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发展迅猛,占第三产业的产值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的房地产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虽然流通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流通业的结构在不断优化,市场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总体看来,我国的流通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也是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必然结果。
流通业内部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1978年以来的变化为后来的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自2007年以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流通业产值的比重在逐年降低,由2007年的35.5%降低到2011年的29.9%。批发和零售业产值占流通业产值的比重在逐年提高,由2007年的51%提高到2011年的57.8%。总体来说,我国的住宿和餐饮业占流通业的比重变化不大,略有降低,2007年,住宿和餐饮业占流通业产值的比重为13.5%,一路下降到2011年的12.2%(见表5—3)。我国流通业内部结构在不断调整,批发和零售业增长速度较快,且占流通业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住宿和餐饮业的增长速度缓慢,且占流通业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表5—31978—2011年流通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三、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我国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8.6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7.1%,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88701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31.8%;零售业全年实现销售额71824.9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24.9%,增速明显。2011年,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为4037.1亿元,较2010年下降了32.6%(见表5—4)。
表5—42008—2011年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1.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带动我国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2011年,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数为164225个,同比增加了10.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个数为66752个,同比增加了12.3%;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数为58471个,同比增加了11.8%;限额以上住宿业法人企业个数为16506个,同比增加了5%;限额以上餐饮业法人企业个数为22496个,同比增加了4.2%。2011年,限额以上流通企业从业人数为1344.6万人,较上年增加61.3万人,增幅为4.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从业人数为373.5万人,同比增加了6.4%;限额以上零售业从业人数为527.6万人,同比增加了5.2%;限额以上住宿业就业人数为215.7万人,同比增加了2.3%;限额以上餐饮业从业人数为227.8万人,同比增加了3.4%(见表5—5)。
表5—52007—2011年限额以上流通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在限额以上的批发和零售消费品中,2011年,食品、饮料、烟酒的销售额为23197.4608 亿元,较上年增长2566.8536亿元,增幅为1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的零售额为13897.2049亿元,较上年增长1265.0161亿元,增幅为10%;金银珠宝类销售额为501.5289亿元,较上年增长94.1116亿元,增幅为23.1%;日用品类销售额为2873.4571亿元,较上年增长50.4205亿元,增幅为1.8%;五金电器类销售额为2041.1284 亿元,较上年增长240.8993亿元,增幅为13.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为682.717亿元,较上年减少98.591亿元,减幅为12.6%;中西药品类销售额为880.0668亿元,较上年增长29.6亿元,增幅为3.5%;文化办公用品类销售额为1316.303 亿元,较上年增长97.5473亿元,增幅为8.0%;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为2259.812 亿元,较上年增长393.1651亿元,增幅为21.1%;化工材料及制品类销售额为3077.5949亿元,较上年增长93.6114亿元,增幅为3.1%;金属材料类销售额为23122.672 亿元,较上年增长4845.2333亿元,增幅为26.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销售额为4350.8595亿元,较上年增长512.9492亿元,增幅为13.4%;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销售额为1325.3256亿元,较上年减少31.5918亿元,减幅为2.3%;汽车类销售额为5790.4877 亿元,较上年增长563.6051亿元,增幅为10.8%。
我国已基本建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建成了包括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市场体系,2011年,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为:亿元以上市场总数为5075个,摊位数3334787个,年成交额为82017.3亿元,营业面积达到26234.5万平方米。在数量上综合市场个数为1368个,占总数的27%,摊位数1173555个,占总数的35.2%;而专业市场数量为3707个,占总数的73%,摊位数为2161232个,占总数的64.8%。在规模上,综合市场营业面积为5899.6万平方米,占总数的22.5%,成交额为16102.8亿元,占总数的19.6%;专业市场营业面积达到了20334.9万平方米,占总数的77.5%,成交额达到了65914.4亿元,占总数的80.4%,所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我国专业市场都在交易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综合市场按成交额,农产品综合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分列前三名。专业市场按成交额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生产资料市场40.7%,农产品市场19.1%,纺织、服装、鞋帽市场16.4%(见表5—6)。
表5—62011年中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
续前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2.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1年,我国境内内资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为119949个,其中国有企业6946个,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113003个,其他所有制企业占总数的比例为94.2%;批发零售业年末从业人数为783.6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91万人和692.6万人,其他所有制企业从业人数占总数比例为88.4%,;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313922.4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分别为62369亿元和251553.4亿元,其他所有制企业占总销售额比例为80.1%。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总数为36738个,其中国有企业3688个,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33050个,其他所有制企业占总数的比例为90%;住宿和餐饮业年末从业人数为363.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49.6万人和313.9万人,其他所有制企业从业人数占总数比例为86.4%;住宿和餐饮业商品营业额为5521.8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分别为706.4亿元和4815.4亿元,其他所有制企业占总销售额比例为87.2%。外商投资性质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批发零售企业中的外资企业数占比为3.2%,营业额外资企业占比为12.7%。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中的外资企业数占比为1.4%,营业额外资企业占比为0.4%(见表5—7)。总体上看,我国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市场化程度都较高,但开放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住宿和餐饮业的外商投资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加。
表5—72011年中国按登记注册类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四、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
1.连锁零售业发展迅速
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普遍应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锁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额逐年递增,连锁经营率整体上也呈现出一个递增的趋势,2007年,我国连续经营率为11.4%,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经过小小波动,2011年,连锁经营率达到12.9%(见表5—8)。
表5—82007—2011年我国连锁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2.物流配送总费用较快增长
我国物流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物流需求虽然增幅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物流业增加值加快增长,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与此同时,社会物流总费用较快增长,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2011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3.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9%,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7%。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4.4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保管费用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4.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在保管费用中,利息费用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占保管费用的41.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持平,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3.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支持,电子商务近年来有着飞速的发展。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员将逐步规范化、公司化、制度化,以往单一的小作坊式的网商将逐步转型向品牌化运作发展。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在企业区域的分布上,排在前十位的省份(含直辖市)分别为: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福建省、河北省、河南省。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3%。2011年上半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3492亿元,截至2011年12月,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019亿元,同比增长56%。
五、流通企业不断壮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商贸流通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经营业态,直至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历年以来,我国商贸流通始终坚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为经济建设大局服务,商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效益的显著提高、经营主体和业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成了商品流通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开辟了更多的渠道。世界500强中流通企业数量在每年发生变化,同时相对于中国连锁500强,流通企业中的零售企业门店数量也呈现不同的变化。注7
2008年下半年,大型全球流通企业在2008年受到较强冲击,逐步蔓延的金融危机渐渐对流通企业产生影响,大型流通企业受到的冲击更明显。2008—2011年的数据显示,世界百强流通企业数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虽然在2008—2009年上升缓慢,但是从2009—2010年以及2010—2011年整体看来呈现明显上升,这突出表现在零售业上,例如2008—2011年,零售业从10个增加到33个,所占比重从2%增长到6.6%。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仓储、运输和邮政业为18个,占比3.6%,住宿和餐饮企业为12个,占比为2.4%(见表5—9)。全球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时,零售业百强稳定发展。全球零售业百强总体盈利,但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居民消费收缩,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导致各零售企业全年业绩受到影响,增长放缓。全球排名靠前的三位零售企业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在后上榜的几大零售企业中稳住了自己前十的位置。国外最大的流通企业沃尔玛,2011 年的销售额达到4218.49 亿美元,利润也高达163.89亿美元(见表5—10)。
表5—9流通企业在世界500强中所占的个数单位:个
资料来源:根据《财富》(中文版)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5—102011年世界500强前十名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财富》(中文版)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整理而得。
六、流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2650609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780353万美元,增长率为231.26%,并且每年的增长率都呈现增长趋势。在流通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7—2009年这三年都是负增长,2010年猛增了173.54%之后,2011年又出现负增长,在2012年的对外投资净额是298814万美元,相比2007年来说为负增长即-26.50%,并且在流通业中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2007年的660418万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304854万美元,增长率为97.58%,并且每年速度呈增长趋势,占流通业的比重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表明我国在对外投资的流通方面,批发零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住宿和餐饮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2007年的955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3663万美元,增长率为1330.68%,每年的增长率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住宿和餐饮业在流通业中的比重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不过在最近两年有所下滑。对于流通业来说,直接对外投资净额从2007年的1067921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617331万美元,增长率为51.45%(见表5—11),并且每年增长率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对于总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来说,流通业的比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表5—112007—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第二节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情况分析
作为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之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国民经济有着比较强的制约作用,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部门,交通运输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为9.32万公里,比2007年增长19.5%;公路里程2011年为410.64万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14.6%;内河航道里程2011年为12.46万公里,与2007年比基本持平;航班航线里程2011年为349.06万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49%;管道输油(气)里程2011年为8.33万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52.8%(见表5—12)。
表5—1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单位:万公里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整理而得。
二、邮电业务
我国邮政业正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向现代邮政业转型,努力发展壮大,达到邮政行业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1年,我国邮电业务总量达到了13333.5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1607.7亿元,同比下降了19%;电信业务总量为11725.8亿元。邮路总长度为514万公里,同比增长50.4万公里,增幅为10.9%;农村投递路线长度为363.3万公里,同比减少5.8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为98625.3万户,同比新增12725万户,增幅为14.8%;固定电话用户为28509.8万户,同比减少了924.4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和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分别为19121.7万户和9388.1万户,分别较上年减少2.7%和4%;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为23239.4万个,同比增加4458.3万个,增幅为23.7%(见表5—13)。
表5—132007—2011年我国邮电业务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整理而得。
第三节 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情况分析
批发和零售业作为商品流通的主体行业,在引导生产、推动消费、利用市场运行规则,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促进作用。2011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企业数是195779个,其中内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为169699个,占全部批发零售企业的86.7%,占据了绝大多数比重。从2003年至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从48613.2亿元一直上涨到360525.9亿元,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从2003—2011年的销售额看,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情况一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2011年,零售企业门店数为195779个,比2003年增长了3.2倍,规模迅速扩大。随着流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零售企业从业人员也是逐年稳定增长的,相对于流通企业销售额的增长速度,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但是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一、批发企业的经营情况
2011年,中国国内批发业法人企业单位数为63170个,占比94.6%,比2007年增长了1.27倍;从业人员数为322.3万人,占比86.3%,比2007年增长了40.4%;销售额为251717.2亿元,占比87.2%,比2007年增长了1.6倍。2011年,中国港澳台投资批发业法人企业单位数为1261个,比2007年增长了2.24倍;从业人员数为18.51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2.66倍;销售额为9503.1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5.1倍。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批发业法人企业单位数为2321个,比2007年增长了1.84倍;从业人员数为32.72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1.19倍;销售额为27480.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7倍(见表5—14)。
表5—142007—2011年批发企业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内资企业总体上维持上升的趋势,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港澳台投资以及外商投资批发业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并且比重也是逐渐增加。对于内资批发企业来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长率又出现反弹,但是其在总的批发业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却是一个下降的趋势。港澳台投资销售额不断增长,总体上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并且其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上升,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情况类似。
二、零售企业的经营情况
2011年,中国内资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为56779个,占比1.6%,比2007年增长了1.18倍;从业人员数为461.3万人,占比87.5%,比2007年增长了45.2%;销售额为62205亿元,占比86.6%,比2007年增长了1.61倍。2011年,中国港澳台投资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为287466个,占比83.3%,比2007年增长了1.38倍;从业人员数为28.7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1.37倍;销售额为4123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94倍。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为901个,比2007年增长了1.14倍;从业人员数为37.5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47.1%;销售额为5497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5倍(见表5—15)。零售企业中,内资企业数与港澳台资企业数比,比重甚少,但其销售额占比较大,表明内资企业单个企业的效率较高。
表5—152007—2011年零售企业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三、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情况
2011年,中国内资连锁零售业门店数为169699个,占比86.7%,比2007年增长了22.9%;从业人员数为198.2万人,占比79.6%,比2007年增长了37.9%;营业面积为11475.8万平方米,占比83.9%,比2007年增长了47.2%;销售额为29530.1亿元,占比85.6%,比2007年增长了1.06倍。2011年,中国港澳台投资连锁零售业门店数为5624 个,比2007年增长了1.73倍;从业人员数为20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1.63倍;营业面积为857.7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了1.96倍;销售额为207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42倍。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为20456个,比2007年增长了77.6%;从业人员数为30.8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31.1%;营业面积为1337.3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了66.2%;销售额为2902.6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44.5%(见表5—16)。
表5—162007—2011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港澳台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增长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外商占总比重前几年较为稳定,近几年波动较大。在2006年门店大幅度扩张后,总体趋于比较稳定的数量。内资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上升,但是总体来说增长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占总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也变化不大。港澳台连锁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逐年递增,占总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的人员比重在上升。外资的从业人员数呈上升趋势但是增长率有所下降,占连锁零售企业总从业人数比在2009年达到顶峰后有所下降。港澳台连锁企业销售额不断增长,2009年增幅较高,占总体比重也不断上升。外资销售额不断增加,但是销售额的增长率在2009年之后较低,销售比重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又下降。
四、流通业态的发展
百货店是一种较早的流通业态,20世纪初期就存在于我国上海、广州等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原有流通格局被逐渐打破,流通主体多元化形成,流通业态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百货业逐步向连锁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家具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种业态发展,呈现出流通业态多样化态势。本报告以百货店、超级市场、专业店及便利店作为典型业态来进一步分析我国流通业态的发展。
1.百货店
2007—2011年,从百货店门店数、从业人员、零售额的发展情况来看,总体上经历了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尽管在绝对指标上有所增加。这正是百货店发展日益成熟,市场日趋饱和,竞争更加激烈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流通业态的多元趋势。由于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和先进技术的运用,百货店在坪效、单店零售额、人均零售额等效率指标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2007年,百货店门店数为6064个,2008年,流通市场行业结构调整,门店数降为3805 个,降幅为37.2%,2011年,百货店门店数回升到4826个,比2010年增长了13.8%。2011年,百货店销售额为3226.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13倍。从业人员呈逐年递增,但增幅较小,年增长率为8.8%。不管是单位营业面积的销售额、单店的销售额,还是平均每人的销售额的指标,2007—2011年这三者都处于增长阶段,2011年,坪效为每平方米18735.5元、店效为6686.3万元/店、人效为平均每人实现121.6万元的销售额(见表5—17)。
表5—172007—2011年百货店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2.超级市场
2011年,超市门店数为38554个,比2007年增长了53.1%;超市销售额为3398.2亿元,与2007年相比,基本相当;但从业人员人数却明显下降,2011年比2007年下降16.6%。2011年,超市的坪效为每平方米15510.7元、人效为平均每人实现57.6万元的销售额。2007年,超市单店的销售额为1323万元,到2009年呈下滑趋势,2011年又有所上升,为881.4万元(见表5—18)。
表5—182007—2011年连锁超市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连锁超市的绝对指标有大幅变动,2009年门店增速-13.2%,从业人员增速-37.1%,零售额增速-31.2%。但到2011年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5%、18.2%、22.8%。整体上看,连锁超市同百货店一样在坪效、人均销售额上实现稳步增长,反映出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在单店零售额上有所下降,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空间不足,而中小型超市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其单店销售规模下降。
3.专业店
专业店是专门经营某一门类商品并且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该类商品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目前,专业店的发展已经成为零售业的新潮流,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应消闲生活的发展需要,专业店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2011年,专业店门店数为95680个,比2007年增长了12.6%;专业店零售额为22919.3 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27倍;从业人员人数为96.3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43.7%。专业店的单位营业面积的销售额、单店的销售额、平均每人的销售额、分别为32088.5 元、2395.4万元、238万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了45%、1.01倍、57.8%(见表5—19)。
2007—2011年,我国专业店的零售额、单店零售额、人均销售额都稳步上升,说明我国专业店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业态整体看,2011年,专业店总数95680个,从业人员近96.3万人,商品销售额22919.3亿元。从业态分布看,专业店无论是门店数、从业人员、零售额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业态,分别为48.87%、38.67%和66.41%,其次是连锁超市;而传统强势的百货店门店、就业人员和销售额占比仅为2.5%、10.64%和9.4%。这表明我国流通业态单调的现状已经改变,商业错位经营、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表5—192007—2011年专业店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4.便利店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便利性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其发展是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相对于其他业态,我国便利店的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我国便利店尚处在初级导入阶段,其发展具有销售毛利高、客单价低、周转快的特点;内资便利企业综合竞争力还比较弱,集中于一线城市发展,网点布局以区域内集中加密为主。
2011年,便利店门店数为13609个、从业人员数为7.1万人、销售额为22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5.3%、8.4%(见表5—20)。2011年,便利店销售额占比仅为0.65%,作为未来我国大力发展的流通业态之一,便利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流通方式的改革、组织方式的创新、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等等。当然,便利店的进一步发展有一个前提,就是经济不断增长及消费者购买力不断提升的宏观环境。
表5—202007—2011年便利店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第四节 住宿和餐饮业发展情况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营业额持续增长,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也成为繁荣经济,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住宿企业的经营情况
2011年,中国内资住宿企业数为15503个,占比93.9%,比2008年增长了13.9%;从业人员数为189.7万人,占比87.9%,比2008年增长了10.3%;营业额为2706.7亿元,占比83%,比2008年增长了52.6%。2011年,中国港澳台投资连锁住宿企业数为574个,比2008年增长了4%;从业人员数为15.3万人,比2008年下降了4.4%;营业额为320.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0.9%。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住宿企业数为429个,比2008年下降了8.1%;从业人员数为10.7万人,比2008年下降了10.1%;营业额为235.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0.2%(见表5—21)。
表5—212008—2011年住宿企业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我国内资住宿业的增长率比较低,但是其占总体比重不断上升。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住宿企业的增长率有负增长,占总体从业人数的比重也是不断下滑,内资住宿企业在2010年的增长率最大,其占总体比重越来越大,港澳台资住宿企业的营业额总体上升,但是增长率有所下降,其占总体比重也不断下滑。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极度相似。
二、餐饮企业的经营情况
2011年,中国内资餐饮企业数为21235个,占比94.4%,比2007年增长了62.2%;从业人员数为173.8万人,占比76.3%,比2007年增长了33.3%;营业额为2815.08亿元,占比73.9%,比2007年增长了1.12倍。2011年,中国港澳台投资餐饮企业数为642个,比2007年增长了40.2%;从业人员数为1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1倍;营业额为303.82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5倍。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餐饮企业数为619个,比2007年增长了18.6%;从业人员数为38.1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30.9%;营业额为690.16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85.8%(见表5—22)。
表5—222007—2011年餐饮企业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港澳台投资餐饮企业在2008年增长率最大,其他年份都是低增长率,占总体比重不断下滑。外资增长率占总体比重也是不断下降。内资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呈现一个上升趋势,所占比重略微下滑。港澳台资餐饮企业每年的增长率也较高,但是2011年相比前一年有所下降,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外资营业额的增长率也较高,所占比重也是缓慢上升。
三、连锁餐饮企业的经营情况
2011年,中国内资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数为6684个,占比41.0%,比2007年增长了25.3%;从业人员数为28.59万人,占比34.3%,与2007年相当;营业面积为60.8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了49.2%;营业额为351.53亿元,占比31.4%,比2007年增长了41%。2011年,中国港澳台连锁餐饮企业零售业门店数为2094个,比2007年增长了1.09倍;从业人员数为8.1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75.3%;营业面积为77.88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了91.2%;营业额为147.83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36倍。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数为7507个,占比46.1%,比2007年增长了62%;从业人员数为46.61万人,占比56%,比2007年增长了83.1%;营业面积为317万平方米,占比38.6%,比2007年增长了70.1%;营业额为621.04亿元,占比55.4%,比2007年增长了86.6%(见表5—23)。
表5—232007—2011年我国连锁餐饮企业经营情况
内资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数在经过2007年大幅度下降之后,增长率缓慢上升,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港澳台资的门店总数增幅较大,所占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外资餐饮连锁企业门店数也不断增加,门店比重不断上升。关于企业年末从业人数,港澳台资连锁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相似。外商投资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总数、从业人数、营业面积及营业额方面,从比重看都是最高的。
【参考文献】
[1] 黄国雄.中国商贸流通业60年发展与展望.财贸经济,2009(9).
[2] 王耀.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年增长600余倍.http://www.jmnews.com.cn/c/2009/09/14/16/c_5955095.shtml, 20090914.
[3] 宗颖.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评价分析.商业研究,2009(11).
[4] 商务部.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http://www.gov.cn/zwgk/201209/10/content_2220743.htm,20120910.
[5]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中国连锁百强.http://www.ccfa.org.cn/pages/upload/up_fj/O0Jelm5WdL0g1366178830324.pdf, 201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