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篇
第1章 中国四大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四大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与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可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其中,东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个省区;西部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广西11个省区;东北区域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012年,东部区域的土地面积为91.6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的比重为9.5%,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38.2%;中部区域的土地面积为102.8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的比重为10.7%,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26.7%;西部区域的土地面积为686.7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的比重为71.5%,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27%;东北区域的土地面积为78.8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的比重为8.2%,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8.1%。从总体上看,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的人口密集(其中,东部区域的人地矛盾尤为突出),西部区域地广人稀,东北区域的人地资源总量基本平衡。那么,就第三产业服务业来说,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这些区域表现出怎样的差别,它们是否与区域经济地位相符,将是以下分析的重点。
一、四大区域第三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
2012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8∶7.7,1∶4.4∶2.9,1∶3.8∶2.9,1∶7.2∶6。可以看出,东部区域的第一产业比例最小,中部区域和东北区域的第二产业比例最大,占到50%以上的比例。具体到第三产业,四大区域的差别不是太大,东部区域所占的比例最大,为46%;其次是东北地区,为42%;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均较小,分别为35%和38%。金融业、房地产业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东部区域、西部区域、东北区域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例均为14%,只有中部区域最低,仅为10%;在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例中,东部区域最高,为10%,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为9%,东北区域最低,为6%;综合来看,东部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和发达,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最快。此外,无论在哪个区域,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都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见表1—1。
表1—12012年四大区域三次产业比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
二、四大区域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较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金额和所占份额代表了此行业未来的发展动力。比较四大区域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区域农、林、牧、渔业的投资仅占全行业投资的2%(见表1—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行业的41%;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最大,为57%。与区域各行业所占的GDP比重进行比较,东部区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低于它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它占GDP的比重相当,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于它占GDP的比重。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情况比较类似,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占3%,远低于第一产业占GDP的份额;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50%和40%,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当;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47%和58%,远高于现阶段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而东北区域的情况是,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农业占GDP的比重相当;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85%,而它占GDP的比重仅为5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2%,但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9%。由于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故未来快速发展的势头可以预见;但是,东北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比较乏力,该区域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其在GDP中的地位并不相称。
表1—22012年四大区域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所占比例
说明:因四舍五入,数据略有出入。
三、四大区域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较分析
表1—3是2012年我国四大区域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从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上看,东部区域最多,其数量是中部区域的3.7倍,西部区域的4.2倍,东北区域的5.6倍。其中,东部区域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近60%,数量优势十分明显。从企业规模上讲,中部区域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人数最多,为212人。由表中可知,四大区域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人数相差不大,东北区域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人数最少,为176人。在企业的平均收入方面,中部区域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收入最高,东部区域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收入最低,为25392万元,但东部区域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进出口总额远高于其他三个区域,分别为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和东北区域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进出口总额的2.8倍、1.7倍和3.3倍。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规模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东部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大,但规模差距悬殊,说明小型企业的数量多,在企业的平均人数和平均收入上并不占优势,但巨额的平均进出口总额说明其发展实力强劲,因而东部区域的发展优势明显优于其他区域。
表1—32012年四大区域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较分析
四、四大区域现代服务业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我国四大区域现代服务业的概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四大区域间、行业间现代服务业的差距显著。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括的行业很多,各行业在四大区域的发展情况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无法采用统一的政策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所有问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同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东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明显高于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和东北区域。东部区域在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动力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东北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服务业所占的份额小、现代服务业的结构有待升级、未来发展的驱动力不足等方面。因此,四大区域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 要根据本区域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 制定适合本区域现状的政策, 避免盲目的发展。从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角度看,制约电信产业提高服务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垄断经营的局面还没打破。虽然金融业也存在打破垄断的问题,但除了垄断制约金融业发展外,金融企业改革滞后、信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着力点不仅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还应建立信用制度、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制约教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职能定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是促进教育发展政策的着力点。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合理规划、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不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应是加强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呈现东部区域的发展水平最高,而西部区域和东北区域相对落后,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也是吻合的。各地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与其经济水平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尤其是与区域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服务业所占比重密切相关。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依赖于三次产业的协调与均衡发展。鉴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又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国情,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因而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关系,确保农业与工业稳步发展,保持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处理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现代服务业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它离不开当地经济基础的支持,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整体发展, 现代服务业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东部区域要合理调整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正确处理和协调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只有做好传统服务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好基础,东部区域的现代服务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强调发展传统服务业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具有特殊意义。对于传统服务业,要注重用新的技术、业态、方式对其加以改造。第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第二,通过组织创新,运用现代新兴业态进行改组;第三,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长远来看,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东部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保持经济增长的后劲,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层次服务的需求必然加大,我们有必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这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层次的需要。因此,既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又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
第四,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各省市间现代服务业差距巨大,需要重视现代服务业向优势城市集聚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覆盖的关系。按照经济发展趋势,在未来10年中,城镇化率将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这种社会变迁将随之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为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现代服务业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及集聚效应会进一步扩大,其服务产品供给对非城市的拉动将会进一步增强。另外,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的支撑。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为农村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农村社会事业的开展,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也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农村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城乡之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发挥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和提升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东北区域应坚持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东北区域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但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有形工业产品中包含越来越多的知识与信息,使工业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无形方面,如设计与营销等。要协调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一方面,从产业发展顺序来看,制造业是上游产业,服务业是下游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才能分流到服务业,而收入水平的增加使人们有条件去满足个人更高的精神需求,再加上工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到东北区域的情况,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的国际趋势使得该区域产业经济活动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企业服务业活动外包趋势的发展,产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与传统产业各自发展的模式不同,在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将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