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仰: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精神支柱与价值支撑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总的来说,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信念、信仰还是占主流的,这是我们对整个社会指导思想或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判断。但同时,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念在不同人群中流传并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青年人的影响较大,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调查中发现的公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与对社会主义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不同步的问题也应引起注意。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但对它们的认知认同不同步至少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和指导思想如果能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信守,并且能上升到信仰的层面,则更容易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社会公众的价值观问题,要十分关注其信念、信仰问题。信仰问题是其中尤其重要和当前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
信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信仰是一种追求价值确定性的意向性活动。有了坚定不移的信仰,就有了价值确定性,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有了定向机制和价值支撑。信仰是人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统摄着人的精神家园,统领着人的主导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永恒的凝聚力;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有高尚的道德风尚和稳定的意识形态方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信仰的根本问题或本质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问题。对社会而言,它通常表现为某一社会、民族和社群所选择并确立的一以贯之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对个体而言,它总是呈现为某一特殊的成熟个体在其生活实践中所选择并坚信不疑的主导价值观,对其言行有着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影响。”(注: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载《清华大学学报》,2001(1)。)
从个体层面来说,信仰给人一种终极的价值关怀和指导,为人生确立意义和目标。信仰能使人们真正地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使人生充满意义。正如尼采所说:信仰对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即使过着富足安稳的生活,他也会因生命的无根基而感到难以忍受的空虚和焦虑;如果一个人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即使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多舛的命运,他也不会丧失生存的勇气。一个人若缺乏信仰,就容易产生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以及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就会期望获得财富、权力或者知识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利己的行为选择,从而使道德也无从谈起。
从社会和国家层面来说,信念、信仰提供了“应然”的价值理性,有助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有助于社会整合。价值信念、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在社会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价值信念、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在个体、群体和社会各个层面调控人的活动,使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遵守行为准则。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强大的信仰支撑,一个稳固的政权同样也需要共同的精神力量来维系,价值信念、信仰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重要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