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投资金融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收入、劳动力再生产 与消费/储蓄

在货币经济中,国民收入所得与使用、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相互分离,收入的使用和储蓄的决定是相对独立决定的。对于家庭来说,收入通常是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至于收入中多大比例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对不同家庭来说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决定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实际上,在现代货币经济中,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决定要受一定规律的支配。

家庭支配其收入要考虑家庭当前的需要,也要考虑家庭未来的需要,在满足当前需要和满足未来需要之间作出选择。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形成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不可否认,不同家庭由于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现在消费和满足未来需要的选择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家庭作为一个消费主体,都要根据收入约束和需要选择一定的消费与储蓄组合。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消费同时就是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由于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要素,家庭要通过消费生产再生产出社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要素。因此,家庭的消费/储蓄行为既要考虑收入及其变动的预期,同时也要考虑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的平均范围及其变动预期。收入及收入预期与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平均范围及其变动预期是决定家庭消费/储蓄的两个基本经济因素。

在预期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用于当前消费的多了,用于满足未来的部分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家庭在支配收入上首先要考虑如何保证当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当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理解为当前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它包括当前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需要、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需要和劳动力学习文化、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所必需的费用。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的这种基本消费,才能生产出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要素。而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本身也就不同。另一方面,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注4。马克思同时还认为,在一定国家,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由于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现实要素,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否则就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进行现实的再生产,因此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平均范围在一定意义上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生产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平均范围一旦确定,就成为人们确定劳动力再生产支出的一个客观社会标准。决定家庭收入的因素,对不同家庭来说是不同的,不同家庭收入的差别取决于不同家庭所拥有的生产条件状况和再分配收入的多少,家庭拥有生产条件多和再分配中获得的再分配收入多,家庭收入就多;反之,家庭收入就少。而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的决定显然具有社会性,且生活资料的平均社会范围的决定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平均范围将会扩大,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因此会增加。家庭储蓄倾向取决于家庭收入的增长及一定意义上由社会决定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费用的增长情况。显然,在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平均范围增长进而劳动力生产再生产费用增长时期,家庭储蓄倾向将趋于提高;而在家庭收入增长低于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平均范围增长进而劳动力生产再生产费用增长时期,家庭储蓄倾向将趋于下降。由于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消费资料的平均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决定的,且社会生产决定的平均范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高收入家庭的储蓄倾向通常高于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进而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社会费用是影响家庭储蓄的一个重要变量。

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它既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状况,也受制于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也为劳动力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消费资料的平均范围不断扩展。一般说来,生产力发展越快,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扩展越快,反之就越慢。如果生产力停滞,其扩展也就失去了物质技术基础,从而使劳动力再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平均范围的扩展要受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同时又要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相适应,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生产出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与生产关系性质和要求相符合的劳动力要素。因此,社会范围内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总是被限定在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会由于生产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社会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会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从而强化或弱化社会范围内的储蓄能力。这对于理解我国改革过程中居民储蓄的变化无疑是有意义的。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使广大劳动者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市场竞争风险和经济不确定性,应对这种风险和不确定的储蓄因此增加,使现阶段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的扩展受到抑制,这是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显然,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并非取决于个别家庭收入的状况。家庭消费和储蓄不仅受到家庭收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决定的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平均范围的影响。尽管不同家庭的收入多寡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存在一种倾向力求根据社会决定的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进行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即便低收入家庭也总是力图达到社会平均范围,这种倾向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储蓄倾向通常低于高收入家庭。从社会来看,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总是不断扩大的,但扩展的速度在不同发展阶段是有差别的,与收入增长的速度也不一定是同一的。有时收入增长速度可能高于生活资料社会平均范围扩展的速度,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率的提高;也可能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生活资料社会平均范围扩展的速度,从而引起个人或家庭储蓄率的下降。对不同家庭而言,也是如此。收入增长高于生活资料社会平均范围扩展的家庭,其储蓄率就高;收入增长低于生活资料社会平均范围扩展的家庭,其储蓄率可能就低,甚至是负储蓄。因此,消费或储蓄率的变动尤其是长期变动不能仅仅用收入因素来解释。

家庭在支配收入的过程中,自然还要考虑到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周期内相对有利的情况和相对不利的情况,尽可能实现周期内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均衡分配。马克思曾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出于自己的远见和明智而要把对劳动有利的时间和不利的时间均衡起来,即在工业变动的周期循环中这样支配自己的工资,就是使他们的开支实际上永远不超过最低工资,不超过最必需的开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不再局限在劳动力价值范围内,但劳动者依然要把有利的时间和不利的时间均衡起来,并按照这种均衡的要求支配他们的收入。劳动者出于自己的远见和明智把对劳动有利的和对劳动不利的时间均衡起来,把收入在当前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家庭储蓄还要受劳动力再生产周期内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影响。

家庭或个人储蓄长期看是由收入和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消费资料的平均范围进而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费用的变动情况决定的,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收入情况。长期看,个人或家庭收入和生产再生产劳动力费用是决定个人或家庭储蓄的两个经济变量,而短期内个人或家庭消费/储蓄行为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利率、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率、价格等都是受货币因素影响的变量。对于货币形式的储蓄来说,利率代表着储蓄的收益率,利率的变动无疑会对货币形式的储蓄产生影响。不过,在经济学中,利率对储蓄产生何种影响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把利率看作决定储蓄的最重要的变量,认为利率变动会导致消费和储蓄的替代。凯恩斯经济学兴起后,储蓄的利率决定论为收入决定论所取代,在收入决定论中,利率对储蓄的作用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更多的西方学者认为,利率不仅具有替代效应,而且具有收入效应,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对比关系。这里的收入效应是指利率的变动能够影响储蓄者的利息收入,利率提高或降低相应会增加或减少储蓄者的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储蓄者作出增加或减少当前消费的选择,从而减少或增加当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实际上,利率对储蓄的影响程度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及储蓄者面临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可支配收入较少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主要用于当前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储蓄仅仅是平衡有利劳动时间和不利劳动时间的一种手段,由于储蓄量较少,利息收入对储蓄者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储蓄。然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在满足当前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基本消费后的剩余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利率的储蓄弹性会增强。利率直接影响人们的增值动机,无疑高利率会强化人们的储蓄动机,低利率则弱化这种储蓄动机。要说明的是,利率也可能影响人们在不同储蓄形式上的选择,影响储蓄形式的构成,如增加或减少货币形式的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重。总的说来,利率变动影响家庭储蓄行为,而影响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平均范围的变动情况。

受货币因素影响的价格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家庭储蓄,因为价格影响实际收入、支出和人们的预期。在货币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实际收入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引起实际收入减少,由于基本生活消费一般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价格上升会通过收入效应较大比例地降低实际储蓄。如果货币收入增长,但增加的幅度小于物价上涨幅度,储蓄同样会因为实际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在货币收入增长快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虽然实际收入会有所增长,家庭储蓄依然会受到抑制,因为物价上涨增加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在保值性金融资产如股票供给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增加实物购买作为保值手段。因而在价格上涨或预期价格上涨时,人们通常会减少储蓄存款,增加实物购买量,以避免价格上涨带来的贬值损失。在严重通货膨胀时期,这种行为甚至会演变成为抢购风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这种现象。相反,在价格下跌或预期价格下跌时,家庭储蓄通常趋于增加,因为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增加实物购买作为保值手段,储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得到保证。价格变动不仅影响实际收入,具有收入效应,而且会影响家庭消费品支出,产生支出效应。从短期看,人们一般不会因为消费品价格上涨而减少消费品购买特别是基本消费品的购买,人们可能会减少储蓄甚至动用原来的储蓄以维持既定生活水准。但从长期看,物价上涨如果不能得到补偿,人们必然会减少消费品的购买,使其消费水平降到与其实际收入相适应的水平上。可见,价格变动引起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会对家庭储蓄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