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论虚拟商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生产和消费是实体经济中的两个主要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时候,人们生产的产品只够自己消费,但是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有过剩的产品时,就产生了交换,彼此用多余的产品来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样生产和消费就逐步分开,出现了市场(交易的地点)和货币(交易中介),当人们手中有过剩的货币时就出现了借贷行为,由此出现了虚拟经济,这是本书话题以外的另一个话题。

所谓虚拟商务,是指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实体经济的最初生产环节一直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联系起来,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达到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果的目的,这是我对虚拟商务的定义。

我酝酿提出“虚拟商务”的概念差不多有二十多年,1981年到1984年,我在美国学习,主修管理科学(实际上就是系统工程),辅修管理信息系统。1984年学成回国以后,我一直在努力推动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991年,在钱学森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由我牵头组织了12个部委,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我担任了两届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1984年到1998年这十四年当中,我们对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逐步深化的。最初的时候,只是想到用在生产管理上,实现管理和控制的一体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追求工厂的整体优化,甚至企业的整体优化,由此我提出了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这样一个思想。

过程系统工程在国内外发展都很迅速,但是主要的思想还是围绕生产企业为中心,还是围绕生产过程的优化,包括管理方面的优化。我在1995年以后感到单纯有这种思路还是不够的,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优化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的问题。因此,在2000年,我在发表的《解读新经济》一文中,把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三大组成部分。这时候我的认识就从单纯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扩大到在经济领域中的探讨,由此我也发表了一些文章,谈到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等。

网络经济的发展又引起我进一步思考:我们以前总是以生产企业为核心,这个思路究竟有没有问题?随着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我们国家也从稀缺经济的阴影中走出来,商品供应逐步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就不能只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这里头有几个很明显的问题。

第一,我们总讲要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但实际上并不单是总量上的平衡,而是结构上的匹配,而结构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比如说在能源里头,石油和天然气彼此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这是一个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

第二,作为生产者来说,他不了解到底有多少消费者需要他的产品。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又不知道有多少生产者能够生产他所需要的产品。生产者无法从中选择最好的满足消费者的生产方式,而消费者无法选择最好的生产者,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

第三,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消费占到GDP70%以上的情况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重视消费这个环节,可能就很难实现实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因此,在2005年,我逐步形成了“虚拟商务”的思路,提出了“虚拟商务”这个概念。2005年,我同时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名虚拟商务的硕博连读研究生。2008年7月,在我担任主任的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内部,正式挂牌设立了虚拟商务研究室,并且和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讨虚拟商务的发展问题。此后我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虚拟商务的演讲和文章。把供应链管理、第四方物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联系起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初步的思想。2011年11月,在我担任名誉校长的华东理工大学又成立了虚拟商务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了虚拟商务的研究力量。

近年来,中科院的虚拟商务研究室在发展虚拟商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60余篇论文,出版了几本专著,获得了一些国家奖项。但是,从总体上看,从我的目标来看,我觉得距离还比较遥远。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以后,一个企业供应多个电商,一个电商有多个企业供应商,这种系统工程模型的建立是很费事的,而且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消费经济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我认为虚拟商务还处在十年磨一剑的阶段,本来还不到出一本书的时候。但是,由于我的很多学生、同事需要了解虚拟商务,社会上不少企业也希望对此有所了解,因此由虚拟商务研究室的张秋利研究员和田歆博士共同整理了这些年来我发表的文章和讲话,构成了本书的内容。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后来者有所启迪,能够推动我国消费经济的发展,让消费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成思危

201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