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职条件

挑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职业道德、知识经验、专业能力和人格特质。

一、职业道德

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这种要求显得尤为必要,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国外许多国家都对这方面十分重视。以美国为例,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为此专门拟订了《职业道德准则》,就职业能力、职业责任、与学生的职业关系、与学校的职业关系、与家长的职业关系、协调与其他专业工作者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七个方面作出了27条规定。[1]在我国,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93年联合起草下发的《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2]和1999年制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者道德规范准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首次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4],以及中国心理学会于2007年颁布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都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恪守哪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呢?

(一)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首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视为己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甘愿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

其次,不谋私利。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目的应在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不得利用学生对咨询教师的信任谋取私利,或假借咨询之名与学生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目前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在开展科研工作,但科研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如果仅以获取资料、出科研成果为目的,就会出现有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象。比如,教师只对特殊、新异的个案感兴趣,而不关心其他学生的心理问题;只对获取资料感兴趣,而不关注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等等。

(二)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尊重学生选择参加与否的权利,或者自愿接受服务的权利。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时,不应该以提高学校就业率为目的,而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兴趣、长远发展等个人需求为出发点。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有关学生的资料,如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测验的结果、咨询录音录像和记录、咨询信件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非保密资料之中,除特殊需要外教师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即使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时,也必须征求本人同意,或隐去可以辨认出学生真实身份的信息,自觉承担起为学生保密的责任。在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学生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长),或与其他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商讨,但应将有关保密的信息暴露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最后,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态度等的不同而对其讥笑、讽刺、歧视,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发展的潜能。

(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例如当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某个学生的心理咨询教师时,应向他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医生;不滥作诊断,不随意给实际并无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也不轻易地用“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根本算不上病”之类的话对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虚假的安慰,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等等。

二、知识经验

(一)心理学专业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必须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和指导,遵循因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机制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因此各国对从事这类工作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资格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学校心理学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以及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5];香港规定小学辅导老师(guidance teacher,指在中小学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经过四个月的培训学习,中学辅导教师则要完成145个小时的课程,教育心理学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即在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主要负责评估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困难、提供教学顾问服务的教师)必须硕士毕业;日本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一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水平[6];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达到由美国心理学会(APA)和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制定的专业标准,参加这两个机构审批认可的培训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并持有州政府颁发的资格证书,才可以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7]

当然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还很难,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至少应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诊断与评估学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的专业知识。

(二)非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博览群书,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都应有所了解,经常接触一些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神话故事、戏剧、音乐、电影、绘画、雕刻等),发展全面的认知结构,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非专业知识与经验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增进教师对具有各种丰富知识和复杂生活背景的学生精神世界的了解。

三、专业能力

为了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专业能力。但究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呢?不同的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王科成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8]贾晓波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沟通和建立关系、对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五种能力。[9]王曦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专业能力:设计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并实施某一主题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诊断、实施个案辅导、心理咨询、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为学生家长提供家教方法培训及提供辅导、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工作。[10]《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也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能力作出了比较权威的要求(见表3—1)。

表3—1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中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的要求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2页。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并综合上述观点得出,他们的专业能力应该由以下几种基本能力构成:

(一)心理诊断能力

进行科学而正确的心理诊断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具备准确诊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避免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种,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二)心理辅导能力

我国台湾学者宗亮东根据心理辅导的过程,将心理辅导技能划分为七个方面。[11]

(1)开始的技能。建立咨询情境,以愉快的话题开始,使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增进相互了解,互致问候,营造温暖、信任、安全的氛围;促进友善关系,以礼貌的态度和委婉的方式把握话题;养成倾听的态度,使当事人感受尊重和接纳,促进情绪发泄;妥善安排桌椅,促进融洽气氛的产生。

(2)利用资料的技能。搜集学生资料;利用社交评量,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利用测验和调查,对学生主客观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3)把握情感反应的技能。注意情感反应,探索当事人谈话的弦外之音,促进其自知力的形成;善用情感反应,促进当事人情感的自我了解,帮助其解除心理防卫。

(4)沉默的技能。在当事人思考、激动、抗拒、触及痛处不愿再谈时,咨询教师应予以应对性沉默,以缓和气氛,打破僵局;遇到外向语急的当事人,可以主动沉默整理思路;碰到内向寡言的当事人以及情绪紧张者,可用主动沉默予以调节。

(5)引导的技能。把握咨询目标,当谈话话题出现偏差时,及时引导,切入正题,以避免无聊的闲谈;采用提问式“撞击”,针对当事人的问题,提出“你是否觉得这个问题有商讨的必要”等一类问题,以使当事人从迷惘中清醒,更加接近自我了解的目标。

(6)恢复信心的技能。帮助当事人建立新的期待,拥有对未来的期待或对一种新的理想的追求,对恢复当事人的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向当事人预告成功的可能性,目的在于增强当事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其心理困扰;恢复信心应择机而行,在当事人缺乏安全感,遇到失败而心情沮丧,环境适应出现障碍或长期抑郁失去自信时,应及时采用恢复其信心的技术。

(7)终结的技能。当问题已经解决或转介其他机构继续处理时,或面谈已达预定目的,则此次咨询过程可予以终结;咨询教师可用提醒、暗示、约定下次谈话时间等方式结束交谈,终结时应力求使当事人感到满意。

(三)组织监控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强调互动情景和丰富多彩活动的创设。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和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它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自知、自觉、自助,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监控能力,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将教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否则,教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如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善于营造和维持融洽安全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善于积极倾听,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我;善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加以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意见进行提炼归纳,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加深领悟;当活动偏离主题时,能采取适当的干预技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训练主题上来,保证活动顺利积极的发展;等等。

(四)校本教研能力

校本教研能力即开展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研究的能力。教无定法,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一方面,教师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规律,广泛学习和参考他校的成功教育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不同地区、文化、民族、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个体差异,探索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校本教研能力因此显得十分重要,它将有助于教师立足本校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特色,调查本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术,实施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具体而言,校本教研能力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抽样、观察、调查、测量、实验、文献研究、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以及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四、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优秀心理品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健康的情绪体验、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求其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人格特质。

(一)情绪调适性

要培养心理素质健全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心理健康。为此全美教育联合会(NEA)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鉴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的影响,根本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且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12]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性,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坚强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认知敏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其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学生的有些心理特征会外显于行为,但更多的则具内隐性。有些即使表现于外,也往往是渗透于言行之中,不易察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具有敏感性,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失去许多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敏感性不仅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敏感,也指教师应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敏感。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动性,师生、生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也应对自己的行为、内部心理变化敏感地作出反应。例如,在对一位有魅力的异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时,高敏感性的教师可以觉察到自己是否因对方的装扮和挑逗性的语言而产生歧念,并及时地作出处理,继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工作。

(三)人际合作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专职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协调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


注释

[1]参见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365~369页。

[2]参见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载《心理学报》,1993(2)。

[3]参见钱铭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载《当代中国心理学》,17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178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5]参见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6]参见樊富珉:《从香港与日本的经验看中国心理辅导的专业化道路》,载《社会心理研究》,1999(4)。

[7]参见边保旗:《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载《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2)。

[8]参见王科成、肖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

[9]参见贾晓波:《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5)。

[10]参见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2)。

[11]参见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360~362页。

[12]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52页,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