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的分析
中国发展信心调查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年,累积了丰富的数据,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我国民众对民生问题、社会发展的看法和信心。本部分将对每一个具体的信心指数展开分析。
(一)健康信心指数分析
2012年至2014年三年的调查显示,虽然与2012年相比,2013年起,受访者的健康信心整体略有下降,但总体而言,健康信心得分在70分以上,民众对健康方面的信心处于中等偏上(见图1)。从各个分项指数来看,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图1 2012—2014年中国发展信心调查健康信心总指数及分项指数结果
1.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三年的调查中,受访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度给出80分左右的高分数,虽然在2014年的调查中分数比前几年略有下降,但受访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100分的占24.7%,接近1/4,说明受访者对自己目前身体健康状况非常满意的比例较高,整体而言,大部分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健康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在受访者对自己的健康水平的信心方面,年龄是影响受访者健康信心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的身体健康信心打分看来,受访者的健康自评状况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22岁以下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健康最有信心,指数高达84.2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30岁之后,健康信心就降到80分以下,而60岁以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拐点,61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信心得分为72.2分,仅有17.4%的受访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是100分的状态(见图2)。
图2 2014年不同年龄受访者的身体健康信心指数
整体而言,中国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抱有较好的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几年伴随着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问题,中国人的癌症及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屡屡攀升,需要引起广大民众的重视,从自身出发做好防护措施,而且更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还给百姓蓝天、净水和健康的食物。
2.看病便利有待改善
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看病便利程度信心得分为71.5分,相比2013年的69分有所提高,但还是低于2012年的72.8分,认为看病条件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善的受访者占了53.9%。看病便利程度的小幅回升,表明了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正在逐步趋于合理化,医院的挂号制度、排队制度、科室设置等也在逐步完善,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也被引入医疗系统改革中,网上挂号大大方便了大城市的民众就医,因此,大家普遍感觉看病还是相对便利的。
从不同地区的受访者看病便利指数的结果来看,三年的调查结果均显示,特大都市区的受访者看病最为不便利,特大都市区受访者看病便利程度的打分逐步下降,到了2014年这一指标下降到63.9分(见图3),到达及格的边缘!这与我们平常的理解大相径庭,一般而言大都市拥有良好的医疗资源,但这种医疗资源的不匹配正是导致大都市居民对于就医感到不便利的原因,由于高水平医疗资源的集中,附近乃至全国的病患集中扎堆某一个大城市的现象并不鲜见,这就给当地原本可以按照正常的次序和频率就医的居民造成极大的资源冲击,原本不需要排队的医院也变得“一号难求”。
图3 2012—2014年不同地区受访者的看病便利信心指数
3.医疗保障切实落实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8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助力医改、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这一消息确实给2014年民众关于医疗保障的信心“注入一针强心剂”,与2013年相比,2014年百姓对医疗保障的信心略有回升,平均达到70.8分,虽然还不足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但这种回升体现了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改革中前行的步伐,以及民众的期盼。但横向比较看来,医疗保障信心一直是健康信心中平均得分最低的一个方面,表明还有一部分群众的医疗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需要国家卫生部门的重点关注和支持。
图4 2012—2014年城乡受访者的医疗保障信心指数
从城乡受访者对于医疗保障的信心打分结果来看,农村的受访者认为现有的医疗保障与过去相比改善了很多,因此打出了很高的分数,而城市的受访者更多认为改善的幅度不大,因此分数相对较低(见图4)。这与国家这几年对于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视和大力推行的新农合保障制度不无关系。2015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指出,截至2014年11月底,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已覆盖全国219个地市、1563个县(市、区),大病保险基金总额达97亿元,全年共有115万人次受益。
4.医疗改革任重道远
医疗改革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民众对医疗改革的呼声和希望比较高,达到了75分,2013年下降到最低点,2014年又有所回升,信心得分为72分。可见民众对中国未来几年医疗改革的信心普遍较高,高达65.8%的受访者表示对未来的医疗改革有较强或很强的信心。
而不同学历水平的受访者对于医疗改革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调查显示低学历的受访者对医疗改革有更高的信心,而硕士及以上学历、中青年以及高收入群体的信心相对较低。可以看到,这一问题在三个调查年度都呈现出一样的趋势,大专以下受访者对医疗改革抱有相对较高的信心,而硕士及以上受访者对医疗改革信心指数2014年却只有56.5分,与大专以下受访者的信心指数(74.4分)相去甚远(见图5)。高学历的受访者在看待医疗改革的问题上,更多地看到了改革的难度和阻力,因此信心相对较低。
图5 2012—2014年不同文化水平受访者的医疗改革信心指数
在2014年进行的追踪调查中,受访者的健康信心和总体受访人群的评价趋势一致。相同的受访者对自身健康水平评价比2013年小幅度降低,但健康程度还是处于一个较高的评价水平;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改善程度和医疗改革信心程度比2013年都有所增强,体现了民众对政府医疗改革、医院服务改善等措施的初步成果的正面评价和美好愿景。
(二)教育信心指数分析
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了多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高考制度、教师工资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政策和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提振了百姓对中国教育发展的信心。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信心保持稳定(66.8分),但与健康信心相比水平较低,因此,政府应该注意到百姓对于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态度,了解背后的原因,从根源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教育信心指数各分项指数的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2012—2014年中国发展信心调查教育信心总指数及分项指数结果
1.学校教育满意度尚可
2014年,受访者对所在地的学校教育满意度为68.2分,这一信心指数比2013年稍有回升,表明民众对当地的教育整体来讲还是满意的,有62.1%的受访者在这个问题上打分高于60分,应该说,各地的教育满意度还是达到了及格的水平。当然,不可否认一些地方的学校教育依然存在择校费、教师素质低等问题,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整治。
从不同职业受访者对所在地学校教育的感知程度来看,其他非就业者和在校学生对当地教育的满意度最高,均达到70分以上。作为教育事业的服务对象,学生的满意度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还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们感受到相对满意的学校教育。而其他已经离开学校的群体对于教育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一方面是他们作为“过来人”,对教育的评价带有自己当年的感受,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目前在校学生的家长,相对而言比孩子更容易接触到教育问题的一些弊端,因此评价也相对较低(见图7)。
图7 2014年不同职业受访者的学校教育信心指数
2.教育作用得到认可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地方也在逐步改变对学校的评价标准,评价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的好坏将不以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综合考察学生品行、身心健康和课业负担等。这样的标准改变无疑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的转变。关于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对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的作用大小的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学校教育对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作用认可度较高(达到72.2分)。
不同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三年调查的结果均显示,随着受访者学历的升高,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持认可态度的受访者越来越少,这一趋势在2013年和2014年的调查中更加明显,2014年,硕士及以上受访者对学校教育作用的评价平均打分为66.6分,低于大专以下受访者的打分73.8分(见图8)。由此可见,随着受访者的学历和见识的增长,更加能够认识到当前学校教育对学生培养方面的不足。
图8 2012—2014年不同文化水平受访者的教育效果信心指数
3.教育投入居高不下
关于教育投入,中国发展信心调查主要询问受访者教育投入高不高的问题,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出一个逆向的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受访者认为当前的教育投入越高。可以看到,这一指数在2012年达到了最高值76.5分,表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前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是比较高的;这一指数在2013年有所回落,这主要归功于教育部等五部门在2013年出台的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八项意见的实施效果;但2014年又有所上升,可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需要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否则,各种教育乱收费的现象在检查整改后再次出现,会进一步打击民众对教育的信心。
进一步分析受访者的收入水平是否会对教育投入的评价产生影响,可以看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受访者反而认为当前的教育投入较高,这一趋势在2012年的调查中尤其明显,可以看到,2012年的调查中,月收入水平为8000~10000元以及10000元以上的受访者给教育投入的打分都在80分以上。2013年,这一趋势稍趋于平稳,到了2014年,虽然在收入水平为8000~10000元组有一个较大的落差,但整体而言,随着收入水平上升,教育投入也呈现同向的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会倾向于投入更多的钱用于子女或者自身的教育培养,上一些辅导班、培训班等等,而目前此类教育培训大部分是价格不菲的,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反而感受到教育投入的居高不下。而相反,低收入的受访者大部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和农民,他们为子女的教育投入一般只是普通的书本费和学杂费,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部门对正规学校收费的严格管制,这部分的投入额度不高,因此低收入受访者反而觉得教育投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高(见图9)。
图9 2012—2014年不同收入水平受访者的教育投入指数
4.高等教育助力就业
2014年,受访者对高等教育的作用评价打分较2013年有明显提高,从70.9分上升至73.0分,虽然还没有恢复到2012年平均74.1分的水平,但整体而言,党和国家实行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日益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再加上中国高校在近几年蓬勃发展,学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国内学习也不比出国差,能够帮助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进一步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
而对于大学教育是否对就业有所帮助,不同文化水平的受访者认可度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升而升高,这一趋势在2012年尤为明显。大专以下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平均打分为74.0分,而硕士及以上受访者打分高达84.1分,多了约10分!高学历人群自己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经历,更加能够切身体会高等教育给他们带来的直接的就业质量的提升,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深刻。当然,2014年的调查结果已经显示不出这三类不同学历水平的受访者在这一问题上看法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2013年、2014年,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分别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业年”,这一现象动摇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评价,甚至有些人会认为,上学耽误时间,不如早点工作为好!因此,可以看到,这两年对于大学教育的评价显著降低(见图10)。
图10 2012—2014年不同文化水平受访者的高等教育信心指数
5.对教育改革满怀期望
对于教育改革的整体信心的调查可以看到,受访者对教育改革的信心比对医疗改革的信心强(2014年达到74.0分),有23.7%的受访者给教育改革信心打100分,表明民众对于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并且这一信心在调查的三年中有增强的趋势。近年高考制度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多地引发人们的关注,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规定,今后考生们将不再分文理科;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考生们的综合素质考察将进入高考档案并经历公示等系列程序。这些高考改革政策直接惠及了还在校园里的学生,大大提振了他们对于教育改革的信心。
图11 2012—2014年城乡受访者的教育改革信心指数
来自城乡的不同受访者对教育改革的信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整体比较来看,城镇的受访者对教育改革的信心较低,而农村的受访者较高(见图11)。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受访者对于当前的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相对较少,因而对于改革也是信心满满;另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受访者通常是处在改革第一线,受到改革冲击最大的一群人,比方说高考命题制度,几乎年年改,改的效果如何且另当别论,但是家中有高考生的家庭,就会对这样的大改小改抱有一定的负面看法。
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相同的受访者对所在地的学校教育满意度有明显下降,但他们对教育投入(逆指标)的抱怨程度只是小幅度增加,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效果以及教育改革的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就提醒了教育部门,应该关注一下基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差、乱收费等等,逐步改善居民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满意度。
(三)生活水平信心指数分析
如果说上面分析中提到的健康和教育是普通家庭离不开的两个重要方面,那么菜篮子工程、物价水平、生活质量等则是百姓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三年的中国民众生活水平信心指数调查显示,百姓的生活水平信心持续低迷,三年的调查结果均低于70分(见图12),虽然达到了及格水平,但还是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在生活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不满。三个分项指数的结果分析显示:
图12 2012—2014年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生活水平信心总指数及分项指数结果
1.高涨的物价得到控制
2012年以来,物价上涨迅猛,CPI持续上升,百姓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控物价,两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CPI全年上涨2.0%,顺利完成3.5%的调控目标,年度涨幅创出自2009年以来新低。这一点从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的生活成本指数方面可以得到印证,可以看到2014年的平均分为78.9分(逆指标),相比2013年的82.6分,有明显降低,表明受访者认为2014年的生活成本有小幅度的降低。物价水平总体平稳,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从不同地区的受访者对于生活成本的感受来看,很明显,特大都市区的民众受到2012年物价飞涨的影响很大,在2014年物价回到平稳状态后,分数立刻有了显著的下降(见图13)。其他几类地区的民众也同样感受到物价的变化对于生活成本的影响,总体而言,沿海发达区的受访者对物价变化的反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环境导致了当地的物价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一直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图13 2012—2014年不同地区受访者的生活成本信心指数
2.生活水平提升缓慢
关于民众对生活水平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显示,民众对于生活水平现状的评价处于一个中等的状态,2014年的平均得分为72.3分,虽然与2013年相比有小幅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非常缓慢。可以说,当前我国民众的生活基本上都达到了温饱水平,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发展,基本上没有“吃不饱”的局面,但是生活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从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生活水平的评价来看,离退休人员对自己的生活最为满意,紧接着是在校学生和其他非就业者,总结起来,就是不工作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水平比较高(见图14)。而处于社会中流砥柱的大量劳动者和工作者,却相对而言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有较低的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对于就业者而言,有工作,有收入,每天都在从事着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按道理来说应该对生活有较强的满足感,但现实是,工作累、压力大、工资低、物价高、没时间陪家人等等,尤其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对生活的满意度最低,建议用人单位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业绩。
图14 2014年不同职业受访者的生活水平信心指数
3.生活提高信心较强
相对于生活水平现状的评价,民众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持较强信心,2014年的平均分达到75.8分,并且有21.5%的受访者给出了100分,表明民众对未来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很有信心。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婚姻状态的受访者对生活提高的信心所显示出来的反差,可以看到,三年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已婚的受访者对于未来生活提高的信心低于未婚的受访者(见图15)。一般而言,已婚人士有了自己的家庭,应该是年龄比较大和阅历比较丰富的人群,却反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期望不如未婚人士,这说明一部分已婚人士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幸福度不太高,才会使这部分受访者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不高的期望,相反,未婚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信心满满。
图15 2012—2014年不同婚姻状况受访者的生活提高信心指数
4.看病、住房、物价“三座大山”压人民
为了进一步了解民众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发展信心调查还设计了一道排序题,希望各位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出自己生活中最担心的问题。给出的选项分别是住房、看病、孩子上学、食品安全、物价、交通、就业、养老、婚姻、收入、税收、治安、人际关系以及其他。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2012年,百姓认为生活中最担心的问题前三位是物价(13.6%)、看病(13.5%)和食品安全(11.9%),这三大问题成为阻碍百姓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2013年,前三位是住房(13.1%)、看病(12.4%)和物价(12.0%),住房难、看病难、低收入家庭维持生计难,这三大问题成为2013年阻碍百姓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而2014年,百姓最担心的前三位问题是看病(13.6%)、孩子上学(13%)和住房(12.8%),这三大问题是当前百姓对民生改善有所忧虑的重要因素。
综合三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看病难、住房贵、物价高这几个问题反复出现在前三甲,体现了百姓普遍对这几个问题的强烈担忧。在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环境下,基本民生保障问题的解决还需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
表4 2012—2014年受访者生活中最担心的问题排序
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层的百姓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到,22岁以下的年轻人最担心的是住房、食品安全和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的年轻化,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严格监管和治理的地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年轻人对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族群会通过网络工具传播一些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提醒。而23~30岁的青年群体除了关注住房和食品安全之外,孩子上学也逐渐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同时成为31~40岁的中青年受访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甚至到了41~50岁的群体,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丝毫不弱,可见,对于有孩子的家庭,父母认为孩子上学也是一个难题,这充分暴露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弊端,大家都往名校、重点校扎堆,催生了很多腐败和寻租的现象,而普通的学校门可罗雀。教育部门应该把政策和师资的调配向中低层次的学校倾斜,消除或减少学校的差异,使得百姓不再苦恼上学难。随着受访者年龄的上升,看病难又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到了51岁以上的群体,养老问题也出现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医疗和养老注定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向发达国家取经,合力解决好养老和医疗一体化及服务问题(见表5)。
表5 2014年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生活中最担心的问题前三位
2014年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相同受访者对于生活水平信心的评价在这一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这部分受访者要比总体受访者对未来生活水平信心更强。
(四)社会环境信心指数分析
社会环境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方面,调查涵盖了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社会信任、交通便利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受访者对社会环境的评价不高,2014年的平均得分仅为63分,2013年更低,仅为60分,刚刚达到及格的水平(见图16)。受访者对于社会环境的这种较低的评价,主要源自对环境问题、贫富不均问题、信任问题等方面存在的不满情绪。
图16 2012—2014年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社会环境信心总指数及分项指数结果
1.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2014年,雾霾遍布大江南北,笼罩中国,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访者对于当地环境保护平均满意度仅为62.4分,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得分较低的环境满意度鞭策着政府要继续采用多种措施,努力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从不同地区的受访者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评价比较来看,除了2012年,近两年来,农村受访者对于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均高于城镇的受访者,由于雾霾集中影响的是车辆集中、人流密集的城市地区,相比较而言,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会比城市里好一些,因此农村居民对于环境的评价也相对较高(见图17)。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我国污水处理厂在不断增加,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全国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得不到处理,农村污水排放量在污水总排放量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上公共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村大量人口饮用不到洁净水。相关调查表明,我国7亿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其中大肠杆菌超标率达86%。农村的污水乱排放不仅给自身环境造成破坏,对流经的河流也是很大的污染。乡村的沟塘、水库已呈相当严重的富营养化,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不断发生,广大农村地区的水污染问题很严重,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更需关注。
图17 2012—2014年不同地区受访者的环境保护指数
2.贫富不均依然严重
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始终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存在,其经济动力发展不足,起落势出必然,影响最终会波及每个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关于贫富差距的研究很多,但鉴于个人收入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大部分的研究都只能从宏观的收入数据来分析贫富差距问题,然而,百姓生活于社会中,每天会观察和接触各种现象,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能够为宏观或微观的收入分配数据提供很好的佐证。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贫富差距程度大(81.3分(逆指标)),53.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状况非常大(80分及以上)。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他们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值得关注的是认为中国当前贫富差距现象比较严重的是收入在3000~8000元的两个中等收入群体,而收入较低的和较高的群体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见图18)。可见,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广大劳动者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比较敏感,表明他们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相对不满的状态,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通过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和法律体制,尽可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图18 2014年不同收入水平受访者的贫富差距指数
3.社会信任有所回升
信任,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直是联系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下降,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社会中陌生人之间,减少了早些年的那种单纯、友善、包容、谦让,互相之间猜疑、嫉妒、攀比、防范。人们已经习惯于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身边的人和物。这一普遍的社会感受在本次中国发展信心调查中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调查显示,2014年的社会信任平均得分仅为53.6分,虽然已经比2013年有所回升,但依然是问卷所有问题中得分最低的一项。在现代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淡漠,找邻居借工具,找陌生人借手机打电话,这些在十几年前非常普遍的事情,现在在大都市里却难得一见,究其根源,是整个社会道德体制的不完善和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不同职业受访者的社会信任指数结果来看,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相对较为乐观。而没有就业的人相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说,对信任度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的,这主要与其社会接触面相对较小有关。相比较而言,离退休人员和其他就业者对社会的信任评价比较中庸,而占社会经济主体的个体经营者、企业从业人员和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对于信任的评价最低,尤其是身处复杂职场的个体经营者和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制度的不公平、市场竞争的不合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这种低信任度,短期会影响工作效率,增加交流成本,长期则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见图19)。
图19 2014年不同职业受访者的社会信任指数
4.交通出行快捷方便
交通出行方面,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全面开工建设,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已经变得十分方便快捷,而对于城市内部的交通,针对目前城区道路拥堵、停车难,城际和县域道路交通不完善的问题,政府也是积极出台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妥善解决出行方面的问题,因此,受访者对交通便利程度的改善满意度较高,2014年的平均得分达到78.5分。
图20 2012—2014年不同收入水平受访者的交通便利指数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可以看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受访者对交通便利程度的评价反而降低(见图20),这主要是由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交通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而目前各地区的公共交通相对而言都比较发达,价格也比较合理,因此中低收入阶层的民众感觉出行便利。而对于高收入阶层,大多数是有车一族,私家车使用的便利性与限号限行、停车难、停车贵、上下班拥堵等城市交通问题形成巨大反差,反而让他们觉得交通方面存在不便利的因素。
5.社会环境改善信心足
调查显示,民众对社会环境改善的信心平均得分为74.3分,有38%的受访者打分在80分以上,比2013年的平均得分高出近4分,可见相比于2013年,民众对环境改善的信心更强。虽然社会环境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大多数受访者还是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社会改善存在较强的信心,表现出民众对新一届政府依旧充满信心。
图21 2012—2014年不同地区受访者的社会环境改善指数
不同地区的受访者的社会环境改善信心比较结果显示,特大都市区的受访者比较悲观,与2013年相比,社会环境改善信心指数不升反降(见图21),与其他区域的结果形成较大反差,究其原因,还是特大都市区的民众虽然享受着最好的社会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最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冲击,因此信心比较难以提振。
(五)热点问题信心分析
2013年起,中国发展信心调查还针对百姓比较关心的反腐问题、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改善问题、厉行节俭的倡议以及房价调控进行了调查。2014年,受访者在这几个热点问题方面表现出信心提升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反腐(得分为74.5分)、房价调控(得分为58.5分)的提升上。其中,受访者对反腐行动的信心较2013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可以看出2014年大规模强有力的反腐行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厉行节俭举措(满意度得分为78.7分)自八项规定施行以来继续受到受访者的认可。对于未来环境改善的信心(得分为68.3分)基本与2013年持平,仍然处在中等的水平(见图22)。
图22 2012—2014年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热点问题信心指数
在2014年的调查中,我们抽选了2013年的432个样本进行追踪调查,相同的受访者在2014年和2013年对于社会时事热点的信心跟总体受访者的情况基本一致。受访者对反腐行动的信心较2013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对厉行节俭举措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追踪的受访者对房价调控的信心比2013年有所增长但涨幅小于总体受访者,对未来环境改善的信心与2013年基本持平。
1.反腐行动大快人心
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权力和资本的结合,即腐败问题。2014年政府大规模的强力反腐行动,从“拍苍蝇”、“打老虎”,到“海外猎狐”,都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其成果也得到了民众的肯定,从而提振了群众对反腐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百姓在反腐方面的信心较2013年有提高,整体信心指数得分为74.5分,其中有超过2/3的受访者对反腐行动充满信心,甚至有约1/4的受访者打出了100分,显示了他们对反腐的高度支持。
据统计,近三年来,中国查处副部级以上贪官高达18人,可见反腐形势之严峻程度。从不同地区民众对于反腐信心指数的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到,在沿海发达区、中度发展区和西部边远区,反腐信心更加强烈,相反,特大都市区往往是腐败高发的地区,公众的信心相对较低,显现出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担忧(见图23)。
图23 2013—2014年不同地区受访者的反腐信心指数
2.公众期盼环境改善
关于民众对中国环境改善是否有信心的调查,2013年和2014年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大家对于环境改善的信心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一方面,百姓希望居住的环境,包括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等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经常爆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让民众对政府是否有能力改善信心不足。
从不同年龄的受访者对于环境改善方面的信心看来,22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于环境改善抱有较高的信心,而23~30岁的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面临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出行环境都是相对较差的,因此,他们对这个问题比较没有信心,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环境改善的信心逐步上升,61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这个问题最为乐观,平均得分为75.7分(见图24)。
图24 2014年不同年龄受访者的环境改善信心指数
3.厉行节俭深入民心
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生活方式。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于建立节约型社会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题为“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做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铺张浪费绝非小事,只有杜绝“中国式剩宴”,才能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共圆一个中国梦。在中国发展信心调查(2014)中,民众对于当前国家厉行节俭的倡导和举措的满意度得分较高,说明厉行节俭的意识深入民心,其政策贯彻卓有成效。这一项的平均得分为78.7分,比2013年的77.9分略高一些,大于60分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5.3%,其中对这项举措打100分占28.3%,这些都说明受访者对当前国家厉行节俭的倡导和举措是很满意的。
从不同职业的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其他非就业者和离退休人员对于厉行节俭的倡导和举措的满意度最高,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生活,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而个体经营者、其他就业者和无业的受访者满意度位居第二梯队,主要是由于这项举措的实施大大减少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应酬的开支。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在校学生的满意度排在第三梯队,说明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在校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配合贯彻厉行节俭的政策。来自企业的受访者对于这项举措的满意度最低(见图25)。
图25 2014年不同职业受访者的厉行节俭信心指数
4.房价调控信心不足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出台了五项政策措施,被称为新“国五条”。其中,制定年度房价调控目标被重点强调。随后,在各地出台的新“国五条”细则内容中,年度房价调控目标的条款引发关注。一年后,房地产市场各个层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多数城市房价普遍上涨、市场供求矛盾明显。关于房价调控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整体信心为58.5分,较2013年的47.9分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说明百姓对过高的房价仍然比较担忧。2014年房价涨幅明显减小,部分地区房价下跌,百姓对房价调控信心有所增长,但调查结果还是显示出他们对政府调控房价感到无力,超过半数的老百姓不认为政府政策能够把房价拉回正常轨道,房价调控仍然是百姓非常担忧的问题。
图26 2014年不同收入受访者的房价调控信心指数
“高房价”多年来一直被公众诟病,也是目前大多数社会公众面临的切身难题。此次新政被认为是政府下最大决心调控房价的一次,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最新的一项房地产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大中城市房屋交易量骤减,但房价降幅较小。从不同收入阶层的受访者对房价调控的信心看来,反而受访者收入水平越高,对房价调控的信心越低(见图26)。主要是由于低收入群体期盼房价的下降,否则他们可能辛苦一辈子也很难在城市买到一套像样的房子,因此他们对房价调控抱有强烈的希望,而高收入群体,大部分是已经有了房子或者在当前的高房价下顶住压力购买了房子,这部分受访者当然不希望房价被过度打压,因此信心不强。房地产问题涉及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产业问题,因此国家应该考虑好各个阶层民众的需要,让民众能够负担得起“安居”的费用。
(六)整体信心分析
综合上述各个方面对中国发展信心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从高速到放缓的过程,民众信心变化也呈现出一个向中心回归的状态,与前两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14年的信心呈现出一种中庸的态势。整体来看,2014年整体发展信心较强,达80.6分,打60分以上的受访者占81.8%,大部分人对中国发展持有较强的信心,2014年的发展信心高于2013年的79.8分,说明2014年民众的发展信心有所增强。在四个维度信心指数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健康信心平均得分73.5分、教育信心平均得分66.8分、生活水平的整体信心65.0分、社会环境的整体信心63.0分,都超过了及格的水平(见图27)。
图27 2012—2014年中国发展信心调查整体信心总指数及分项指数
图28 2013—2014年追踪调查受访者整体信心总指数及分项指数
从追踪调查的结果看来,两年同时被访问到的受访者,在2014年的整体信心有所下滑,这种下滑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信心的小幅下滑带来的,而各分项信心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见图28)。整体而言,民众对中国发展方方面面的满意度和信心趋于平稳。政府部门应该注重民众生活的实际困难,重点解决大部分民众集中关注的诸如房价调控、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