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设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既是G20峰会的要求又是经济发展之必须。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会计准则趋同通常意味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此展开论证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但是实务中频发的会计造假使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以推断,会计准则仍存在不完善和不完备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修订会计准则。目前,会计准则中的主要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夹杂了很多对未来事项的估计和判断,特别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使用,多重计量成为财务报告面临的一大问题。财务报告信息成为历史数据、现时数据、未来数据的混合体,财务状况表中既有真实数据又有估计数据,利润表中既有已实现金额也有可能实现金额。在此背景下,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受到质疑,分析师、监管者和越来越多熟悉会计知识的投资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财务报告数据分解、还原,以得到他们决策需要的会计原始数据。会计视角下的决策信息能否真正满足决策者需要尚不明朗。
第二,会计准则制定尚存在“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之争。虽然会计准则在其概念框架中强调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但现实中的会计准则制定经常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其结果必然造成某些利益相关者获益,而另一些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同时,会计准则与利益相关者的特殊需求糅合在一起,致使会计准则出现一些特殊例外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导致具有类似经济实质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截然不同,打破了会计准则自身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这些例外规定在会计实务中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经济后果,如何权衡其利弊,会计准则如何在“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之间取得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尚待研究。
第三,面对实务中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准则制定者通常选择修改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会计信息质量由会计准则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共同决定,因而在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时,有必要将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环节区分开来,对症下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现有准则框架下,究竟应该从准则本身入手还是从准则执行抑或两者兼有角度入手,并不十分明确。
以上困惑中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的存在会导致会计不对称现象。不对称是指对于同一事项或交易,主体双方确认和计量并不对等,这可能源于会计准则制定仅仅基于交易个体对业务信息有用性的考虑,未从宏观角度考虑业务信息对中观和宏观决策的影响。如果说在信息化尚不广泛的背景下,独立主体的会计信息能够与基于该主体视角的决策具有相关性,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其在中观和宏观决策中的作用显然极为有限。只有把个别主体作为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相关决策,才能使决策具有应有效果。在此种决策思路中,会计对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会计对称性理论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中立性和宏观信息客观性的一种理论描述,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企业间会计信息对称,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也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会计信息对称,也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与企业会计信息间的对称。如果将对称性理论落实到一个个具体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上,对称性理论指导下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极其庞杂。
我对会计对称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源于1994年关于稳健性的思考,经过不断讨论并吸收同行的批评意见,于2004年在《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第一篇关于会计对称性的文章《会计对称性理论及其在多层面信息需求中的应用》。此后,会计界开始关注会计对称性这一问题。在我招收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中,张国源和程亚琼对会计对称性问题有一定兴趣,自2010年开始与我进行合作研究,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当代财经》《会计研究》杂志发表《会计对称理论:会计准则制定的优化路径》和《会计对称性原则与公共信息会计:关系梳理与实现路径》。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项目研究品牌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030250),我们专门进行了《会计对称理论:会计准则制定的优化路径——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分析》项目研究。本书正是我们研究会计对称性问题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研究后得出的初步结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会计对称性不仅仅是一种会计系统表面现象,实际上它反映了会计信息间的规律。会计对称性由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决定,同时也是会计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实现会计对称性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和如实反映,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助于实现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质量。
第二,会计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很多时候是由于会计准则制定者出于对经济后果的考虑修订会计准则而产生。我们以稳健性原则和遏制盈余管理的准则规定为例说明了会计不对称现象引发的经济后果。稳健性原则在实务中主要产生有利的经济后果,属于合理的会计不对称现象;而遏制盈余管理的准则规定主要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属于不合理的会计不对称现象。
第三,会计确认和计量环节实现对称性,会计报告环节有差别地实现对称性,即在财务报表中保留合理的不对称现象改正不合理的不对称现象,在报表附注中实现对称性披露,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不对称现象的正面效应,同时尽量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分层财务报告实现了计量属性的分层次列报和披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计量属性的不对称。这样处理可以使会计准则制定兼顾“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两方面,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在大数据背景下,以对称性原则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鉴证,对于抑制盈余操纵将起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本书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感谢出版社陈永凤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苦劳动,感谢所有被我们引用的文献的作者,是他们的研究贡献为会计对称性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会计对称性是一种制定准则的新视角、新思路,本书仅仅是对会计对称性常识性研究的初步成果,书中观点尚不成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乃至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赵西卜
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