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成中英文集·第六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子[1]

随着中西方哲学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随着中西哲学会通与融合进程的加快,不仅中国的学者,而且海外致力于中国学术研究的学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课题,那就是:正确地评估中国哲学的过去,掌握中国哲学的现在,并开拓中国哲学的未来。亦即以古见今。但同时又必须知己知彼,既借西方以了解东方,又使西方能了解东方,从而走出一条通向“世界哲学”的道路。

然而,若把“世界哲学”当作人类对世界所做的理性思考的话,那么,现在的“世界哲学”并非是一个具有完整内涵和内在关联的系统,而只是分布于地球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哲学的一种集合而已。

因此,真正的统一的“世界哲学”至今还没有形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系,即理想的、能呈现整体秩序的整体哲学。这也是人类走向整体的一个前提。

“世界哲学”是与世界意识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在20世纪现阶段已初见端倪。

人类所关心的整体哲学,要求每一个民族都对它有所贡献。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民族都应放弃自己的传统。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文化生活的经验,以及人际关系的体验等,都有自己的特性。不仅如此,每一个民族要想对“世界哲学”有所贡献,就必须发展自己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每一种传统哲学都像一棵树,它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意识之中,有自己内在的活力。如果各民族的传统哲学不从内在生命的发展着眼,那么,它就无法吸收外部的营养,就无法保存自身,当然,也就不可能对“世界哲学”有所贡献。

中国哲学和文化如要真正吸收西方哲学的长处,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哲学生命的源头。这里有三种含义:

第一,打破目前哲学的架构,回到根本。这是因为,现有的哲学架构束缚了哲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这些框架,去寻找背后所隐藏的生命力量。从中国哲学来看,无论是先秦、两汉、隋唐,还是宋、元、明、清,每一种新哲学的出现,总是仿佛向原始出发点的复归。因此,今天的中国哲学工作者必须对原始出发点进行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始出发点是《易经》哲学。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及大乘佛学等,无一不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其影响。故而,要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色,就不能不对《易经》哲学重新进行认真的研究。

第二,只有回到原始出发点,在更高、更广的平面上和更深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才能开拓出新的世界哲学,形成新的理论架构。否则,就如同面对一个万花筒而无所适从。

第三,中国哲学必须去迎接许多外来哲学的挑战。我们应站在怎样的立场上来对待当代西方哲学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充分地去了解它;其次,应当认真地去评估它;再次,应当大胆地去吸取它。唯有这样,才能使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和条件,而不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咨询的事实材料而已。而在这中间,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更是摆在大陆许多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学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注释

[1] “引子”至“后记”,录自《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