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道路打破了对西方路径的依赖

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道难题。二战以后,在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仿照西方模式进行的。

西方为发展中国家指出的现代化路径,以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该理论的基本主张,就是“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1989年,在美国政府和西方金融界的推动下,形成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十项政策主张,后来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其核心内容与新自由主义一脉相承。然而,这一所谓“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在拉美推行以来,拉美国家连续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两极分化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苏东剧变后,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一度令东欧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可以说,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泛滥,令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苦果。

中国道路,是一条成长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路径依赖的现代化道路。当中国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设定的发展路径和辉煌成就时,世界开始注目东方。

中国道路,与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有根本区别。从制度前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从指导思想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强调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看,学者们包括许多西方学者在内的研究表明,中国道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不仅拥有一个“大政府”,而且拥有一个“好政府”。所有这一切,与新自由主义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推行私有制为基本的政治经济前提、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的“小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此外,中国道路还有一些鲜明特点,如出口导向型政策、高储蓄率和投资率、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等等。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道路的主要内涵。

林毅夫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在本质上较为接近。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似性。能够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把握发展机遇,推动中国较好较快地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对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来说,必然要比发达国家创造的理论更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1]。事实证明,恰恰是与西方所推崇的发展模式相区别的中国道路,最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发展,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变为现实。中国道路向世界昭示,每个国家都应当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向世界昭示,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政府、混合经济、宏观调控,同样可以成为现代化的成功元素。在未来,中国模式将进一步打破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迷思。

(二)中国道路能够有效克服“后发劣势”

人们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已经研发出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以借鉴现代化的成熟知识和经验,有开放的国际市场,有丰富的人口和资源红利。一些国家根据这些“后发优势”制定了“赶超战略”,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功。但是,总体来看,“后发优势”更多体现在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优势”就会缩水,反倒是“后发劣势”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一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建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确立的,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残余。在现代化道路上,西方国家绝不会轻易给后来者提供平起平坐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政治领域,西方大国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插手地区冲突。在经济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力图维护国际生产体系中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不等价交换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这是世界南北差距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二是资源、环境、科技、人才等发展要素约束加大。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历史上,它们从发展中国家掠夺能源和原材料,从未考虑什么环境保护的义务。同时,其科技、人才力量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亦成为其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推手。而当发展中国家启动现代化时,这些发展要素和西方国家相比则几乎全处于绝对劣势。虽然中东和拉美一些国家有比较丰富的石油,但其资源构成比较单一,不可能再像当年的“日不落帝国”那样集天下资源为己用。更多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得不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两难。在科技领域,西方国家严格限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和关键技术,设置不合理的商业惯例条款,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发展中国家在科教方面的普遍落后,使得许多本国的尖端人才为寻求更好的科研环境而向发达国家单向流动,这就使其人才匮乏的情况更加严重。

三是资金缺乏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资本主要流向发达国家。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的1.77万亿美元中,1.1万亿美元投向了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但2011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仍然超过发展中国家。而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分布又极不均衡。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国家财力长期不足。受制于资金不足,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而这又反过来导致其投资环境较差,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流入。

中国道路是最有效打破这三大“后发劣势”的现实选择。

首先,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能够有力推动世界新秩序的构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一方面合理运用国际规则,另一方面又必须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国际规则。2015年,中国同欧盟关于光伏产品的一系列谈判,充分表明中国有改变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的愿望和实力。可以说,中国越是发展,发展中国家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机会就越大、筹码就越足。

其次,中国道路能够有效集合全社会的力量,更有力地打破发展瓶颈。在中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一开始就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认识,是实践中的“国家行动”,对破除发展要素约束的有效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先行者。在科技和人才方面,中国的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和尖端科技上实现攻关,更好地培养国家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神舟飞船的上天、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是这种优势的直接体现。

最后,中国重视储蓄的民族传统和强大的国家财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难题。中国人素有崇尚节俭、重视储蓄的传统,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这对缓解发展资金不足、推动经济起飞有巨大的作用。此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税收的激增,以及中国政府对土地等最重要资源的掌控,使中国拥有雄厚的国家财力。这就使中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办成其他国家很难办成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三)中国道路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发展的两难命题

一是“发展”与“稳定”的两难。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但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政治动荡,政治动荡又反制经济增长。这种“发展”与“稳定”难以兼容的局面,源于现代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系统性变化对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造成的强大冲击。阿拉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频频遭遇宗教冲突、社会动荡,其现代化进程被严重干扰或打断,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二是“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两难。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开放的代价,往往是丧失独立自主的发展权利。西方国家以巨额投资、经济援助为诱饵,使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向西方资本敞开大门,按照西方游戏规则行事,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被动一环。拉美国家经济长期依赖外资,这样一旦外资撤走,本国经济就面临崩溃。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真正找到了一条同时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内政治稳定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有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持政治稳定的根本原因。与诸多发展中国家党派林立、攻讦不止,以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芜杂相比,中国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定海神针”。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局面,使中国共产党既能广纳各党派、各群体的智慧,又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走中国道路是在全党全民族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达成了最广泛的全民共识。

中国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有效防止发达国家控制本国经济命脉,保持政治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中国家经济抗风险能力低,与其本国民族经济薄弱,特别是国家直接掌控的重要经济部门相对弱小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国有经济牢牢掌握着能源、交通、金融等重要工业和服务业,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一直坚持全民所有。这一方面有利于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防止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控制本国经济的要害部门。因此,中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实实在在的制度支撑。


注释

[1]玛雅,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