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组织队伍:有量无质与质量并重

政党的理论构建、推进对党和党的事业发展固然重要,但它的传扬,以及依据它制定的党纲党策的实行则依赖于党的组织建设。对于革命政党或革命党转变而来的执政党而言,严密的组织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中国国民党在改组前一直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改组时,孙中山力图效法联共(布)组织原则和模式,把党建设成“具体”而又有力量的党,并重视农工力量。然而,国民党内不少老党员对此并不理解,不愿也不会做基层群众工作。孙中山把希望寄托在年轻的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和保有革命激情的国民党左派骨干身上。改组后,国民党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党员人数翻了两番;中央、省、县(市)、区四级党部、区分部组织逐步形成,三年内区分部达一万多;党员队伍中,青年学生和军人占据一半。但是,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势力背叛革命后,一年时间内,国民党党员被杀害三成多,且大多是左派青年和农工党员,他们留下的组织空缺多由投机、腐化分子和土豪劣绅充斥,国民党的革命性质很快丧失,反革命特色日趋明显。尽管是执政党,但十年内普通正式党员总数都没有恢复到1927年年初的规模(不到96万人)。及至抗战,国民党开始扩大党员规模,国民党要求所有国民党官兵和军校学生,必须集体宣誓加入国民党。到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有党员688万,其中军中党员423万,士兵党员占军中党员的77%,约是全党党员的一半。不过这些党员也只是些宣誓党员,几无任何组织生活。此外,抗战期间,国民党也曾力图在大学扩大党的影响,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但是由于党义教育内容虚伪空洞,党团特关系纠缠不清,加上大学民主空气浓烈,师生不接受“以党治校”的理念,所以进展甚微。1945年5月,国民党不得不撤销学校党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党建不但特务化更为明显,而且在溃败之际采取“撒灰”政策,强拉学生或工人集体加入“三青团”和国民党,其党的影响力虚弱之至。整体而言,中国国民党尽管执政22年之久,但党建党务工作一直效果不佳,除了党的权力操纵于轻视党的工作的军事将领之手、技术手段欠缺外,根本原因在于其阶级本质、指导思想与时代潮流逆向。

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党员人数从5.7万锐减至1万余人。但是自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后,由于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一年后党员人数增加了4倍,到1934年时曾达到30万之众。由于“左”倾错误的危害,土地革命失利,致使1937年年初中共党员锐减至4万人。但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党提出要使组织工作民族化、中国化之后,党的规模急剧扩大,4年中扩大了20倍,到抗战胜利前夕,达121万人之多。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时,党员人数达448万。不但如此,它始终重视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依靠严密的组织系统,尤其是基层支部,不断地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党员、训练干部,改造党员入党前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入党后时时谨防各种错误思想对党员队伍的侵袭,并注重在实际斗争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所以,尽管革命年代党员大多出身于农民、小资产阶级,但是他们的政治素质与任何资本主义国度内的无产阶级政党比较,是毫不逊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