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洋务官僚粉饰裱糊的徒劳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18世纪50年代中期后,英国、美国、法国为扩大在华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1856年10月,英国借“亚罗号事件”挑起事端,攻进广州城。第二年,法国借广西发生的“马神甫事件”,准备出兵中国。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6月,北上的英法联军炮轰大沽口,攻陷天津,迫使清政府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但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60年2月,英法联军在进攻大沽口失败后,扩大侵华战争,9月攻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这期间,沙俄乘机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这一系列战端和冲突,统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内地;鸦片贸易合法化、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华工出国更加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战争赔款1670万两百银。战争结束后,1861年1月,清政府设总理衙门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1862年1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其镇压内乱。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图为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在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外合剿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中,清廷内部出现了顽固派(清流派)和洋务派两个官僚集团。尽管在维护王朝统治方面他们的立场一致,但在对待西方的态度上却存在差别。前者拒绝一切外来事物,后者认为西方有其所长,尤在坚船利炮,可以学习借鉴。洋务派对内的口号是“自强”——“练兵为要”,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改革军制;“求富”——“裕商为本”,创办民用工业。在外交问题上,洋务派竭力主张维持“和局”,遇事力主妥协。在指导思想方面,他们的主张概括为“中体西用”,即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学习和运用西方的机器制造和科技知识、国际公法知识、现代商务(主要是对外贸易)知识。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

洋务运动前后坚持了30余年,创办了一些近代工商业企业,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还创办了同文馆,培养了一批外文和外交人才,翻译了一批西方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的书籍。然而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时人对洋务知之甚少,多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顽固派每每掣肘使之难施拳脚外,最重要的是洋务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只能用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来经营近代企业,他们既是企业的创建者又是破坏者。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进一步说明,在不触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地主阶级“器物”层面的“中兴”努力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