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展望

结合西部地区未来阶段的发展趋势,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发展格局、城乡格局、开放格局五大方面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发展动力向内外力互动转换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总体上是以“国家主导、地方配套、企业参与”的方式推进的,开发性投资主要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领域。2000—2010年国家对西部地区重点工程总投资达到2.89万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超过3万亿元,西部地区的发展动力呈现出外力主导的特征。随着西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以输出初级原料为主向深加工综合利用转变,加上能源资源开发垄断格局的打破,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将得到显著增强,发展动力将会逐步向内外力互动转换。

(二)发展机制向增长发展互促共进转换

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原因在于: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增长迅速,但区域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太高,特别是西北地区如内蒙古、陕西、宁夏等能源资源密集区。同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并未根本转变,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问题比较明显,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较弱。随着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和健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西部地区发展机制将逐步向经济增长和发展互促共进转换。

(三)发展格局向协调有序推进转换

“十五”期间,中央明确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实施的是总体性政策。西部12个省(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延续了原先各自为战的散状开发格局,“十一五”期间,才明确并逐步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战略,来推进重点经济区的发展,发挥其增长极的集聚与辐射作用。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推进,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性政策将向差异化区域政策转变,西部地区发展格局将呈现协调有序的特征。

(四)城乡格局向城乡统筹发展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并没有经历明显的农村工业化历程,城镇化进程缓慢。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对各类基础建设的投入以城市地区为主,地方政府城市化建设也有着明显的城市偏向,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此外,从西部地区以资源能源产业的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趋势看,其产业结构和从业结构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2000—2009年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结构变动幅度小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幅度大于从业结构的变化幅度,说明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是资本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西部地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与全国其他地区将会呈现明显的差别,城乡制度统一建设的重要性将会更加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加快,以及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西部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和要素流动将会加快,城乡格局将逐步转向城乡统筹发展。

(五)开放格局向全方位开放转换

西部多数省区属于内陆或边境地区,往往处于全国交通网络的边缘和经济交流的末梢,难以直接参加国际国内的生产分工和市场交换,具有地缘上的边陲和经济上的边缘双重特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缓慢。随着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和内陆开放进程的加快,西部地区将逐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新门户,开放格局将向全方位开放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