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规划实施以来的产业及支撑发展状况

一、产业发展正在突破

(一)品牌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积极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截至2012年6月末,黄河三角洲地区共建成绿色种植业基地和健康养殖基地185个。30万亩的东营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乐陵百万亩优质金丝小枣种植基地、高青10万头山东黑牛繁育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区内共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5家,其中国家级1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90家;已建成登海种业、农兴农业等省级以上良种繁育科技平台15家,新品种繁育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培育了寿光蔬菜、沾化冬枣、山东黑牛等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业知名品牌。2011年,黄河三角洲粮食总产量达到769万吨,畜产品230万吨,水产品136万吨,蔬菜997万吨,分别完成2015年《规划》目标的109.7%,109.4%,67.5%和101.7%。

突出循环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庆云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项目,综合利用鸭粪、鸡粪、牛粪等动物粪便及啤酒渣、化工厂产生氢气等工业衍生物,不仅集中对粪便、污水、废气进行资源化处理,还利用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广饶花官镇循环农业综合园区以及高青等地,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探索瓜菜、食用菌等产业上的循环农业模式。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总体规划确立“一区双核多园”的建设思路,突出了循环经济的特点,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二)高端化推进第二产业

培育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已建成的东营石油装备制造、莱州汽车零部件、滨州轻纺产业等7个特色工业基地,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装备产值占到全国的43%,山东科瑞陆地9000米石油勘探装备技术水平全球第一,山东金麒麟汽车刹车片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魏桥纺织产品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位居全行业首位。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见表1—9。

表1—9 黄河三角洲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两区”建设重要文稿汇编提供的数据整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东营市25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有20个建成投产。滨州市培育形成高新区生态化工产业园、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西王集团工业园、铁雄能源工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1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是总体来看,黄河三角洲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比重大,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区内石油化工、电解铝、化肥、造纸等资源消耗型和高耗能产业占比还比较高,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重。产业大进大出特点突出,部分重点产业所需资源主要从省外、国外输入,受原料市场的波动影响大。工业发展的高端化、轻型化、信息化、环境友好化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以城镇化、科技化提升第三产业

以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全区城镇化率呈稳步上升态势,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222家,总资产225亿元。

以信息化和科技化改造提升第三产业,着重培育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乐陵(义乌)国际商贸物流园、博兴京博物流等现代化物流基地已经发挥作用;启动建设黄河三角洲优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科技示范工程,保障了黄河三角洲优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和食品质量安全。黄河口湿地公园、东营天鹅湖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初具规模,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小清河复航正在推进中,这些措施都将推动黄河三角洲服务业的发展迎来高潮。

二、园区建设促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园区化趋势明显,产业向园区集中,布局得到优化,遍地开花的发展方式得到扭转,产业发展呈现集约化、规模化趋势,这将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整个高效生态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一)四大临港产业区集聚功能显著增强

充分发挥区内未利用地资源优势,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是《规划》确定的主要建设任务。两年来坚持以港带区、港区一体、协调推进的思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四大临港产业区已初具规模,见表1—10。截止到2011年末,黄河三角洲规划的四大临港产业区已进驻中海油、华泰、万达等883家企业。预计到2015年,四大临港产业区企业总数达到2000家,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四大临港产业区的建成将极大地优化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利用临港物流优势实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表1—10 2011年黄河三角洲四大临港产业区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两区”建设重要文稿汇编提供的数据整理。

但是四大临港产业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东营、滨州由于开发时间短、投入跟进不足,还没有形成港、产、区三者良性互动的格局。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升级

全区共有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29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28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国家级开发区3家,省级开发区26家。《规划》实施以来,积极推行园中园和一区多园模式,29家园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特色日渐鲜明,形成了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东营胜利工业园已建成为全国产业集中度最高、行业科技水平领先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邹平韩店现代生命生物工程园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油生产和出口基地;乐陵泰山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器材生产基地之一;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获得批准建设。

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主营收入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19家,截止到2012年6月末已进驻企业3500多家。

但是园区发展当中,仍然存在定位模糊,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有些园区尽管园区内比较集中,但缺少产业上的配套关系,企业间关联度低,主导产品企业与配套企业间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2011年全区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8家,占全省的13.8%,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占全省的10%。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3%,黄河三角洲只占到25.6%。总体上看黄河三角洲的科技支撑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自从《规划》实施以来,科技整体发展水平提速。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获批,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全面启动,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地级市开展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黄河三角洲19县市区联合成立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了盐碱地改良、循环经济、生物质能源等一批核心技术。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营与滨州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新企业数都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发展较快(见表1—11)。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09年占全省3.5%,增加到2011年的占全省10.1%。

表1—11 2009—2011年东营与滨州科技载体建设状况 单位:个

资料来源:科技厅年度厅长工作讲话,山东省与东营市、滨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东营与滨州年度统计公报。

总体上看,黄河三角洲区域公共科技平台建设仍相对滞后,尤其是跨省区、省部共建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无法带动更多的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国际机构参与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中的科技瓶颈问题需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