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主体利益结构:朝阳轿车的技术层级结构与部门间关系变迁(1978-200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几个相关概念

(一)技术与技术体系/结构

1.技术

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箱或者概念谱系中,技术是与行动者、制度相并列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范畴。然而,在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以及研究演进历程中,技术作为一个分析要素,却一直未有前后一贯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脉络(Marx,1997)。具体到组织社会学研究领域而言,技术也始终是一个很不确切的概念。如何透过技术这一概念,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大量组织现象,并发挥社会学想象力和理论、方法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综观已有研究,组织社会学研究者主要关注过技术的三个基本属性:首先是物质原料属性,也就是物质原料的稳定性、变化性;其次是原料转化为产品的中间过程(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属性,即任务分工和劳动分工属性;最后是生产方式属性,其核心要素是工人和机器在工作中以哪方为主(Hachen, 1988:341)。概观对“技术”这一概念的各种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认为技术是物质实体或人工制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化技术,如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另一取向则关注应用者对于技术的认知和使用(Mackenzie & Watchman,1985),强调技术的社会文化属性(古莱特,2004),重视应用技术的行动过程面向以及行动主体的技术能力。但总体而言,当前社会学研究者越来越从社会-技术综合体角度,凸显技术所同时具有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Hughes,1987)。而具体到技术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领域,“技术”往往不是单指某一项具体的技术实体,而是包含了技术创新、技术应用的过程性概念。综合上述考虑,本研究所使用的“技术”概念可以理解为:


应用特定工具和设备,将原材料、中间品输入转换成为产品或服务输出的过程及方式。


显然,技术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具有过程和结构属性。相应地,本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概念不是指某一项具体的物理实体,而是涉及技术的物理属性、社会属性和组织属性等多种特质的“社会实体”;同时,它也不是某一时点上的存在物,而是包含了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整个过程的一套程序、规则和方法,是特定社会主体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具体问题的方法。但需要指明的是,虽然有些研究者将其划分为机器设备、产品技术、制造工艺和操作技术四大类,但本研究并不做此区分,只是整体性地分析所选案例对象的生产技术。


2.技术体系/结构

一来,任一技术本身就由其他相关技术构成,可视为其他已有技术的一种系统组合(Arthur,2009)。二来,任一现代组织尤其是大型生产制造类企业往往包含不止一种技术,而是具有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在这一意义上,技术体系就是各类技术的聚合、集成,特指用以生产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机器与手段的组合(Goodman &Sproull,1990:255),同时也包含内嵌于其中的组织化结构要求。与此相应,本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包含各类不同技术并具有一定结构性特征的技术体系,而非单一的某类技术,以强调企业组织中不同类型技术构成的技术体系的结构性影响(Weick,1990)。基于此,在某些章节段落,出于便于分析的需要,笔者将使用“技术体系”概念代替“技术”这一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使用的技术体系概念,不同于SST学派(技术的社会形成学派)将社会网络、文化和制度等要素都纳入其中的广义“社会技术系统”(Law,1992),仅指向不同技术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层面(富田彻男,2003)。

与技术体系相对应的一个分析性概念往往是“技术结构”,不过在本书中较少直接使用。实际上,技术结构就是结构化的技术体系,也就是不同类型技术或者不同层次技术系统之间的结构性组合方式(Arthur,2009)。一方面,作为一套为组织所建构的技术体系,它通过自身的组织化结构逻辑强化或者重塑既有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技术体系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建构特征(Hughes,1983),同时为组织及其行动者创造新的行动空间,行动者会策略性地运用这一新的技术体系来重建组织结构,或者改变技术体系本身(刘振业,2004)。

因为本研究主要讨论部门间关系变化,而部门间关系模式与技术层级分工有一种天然对应关系,所以,本研究只强调技术体系变化中的一个结构性维度——技术层级结构,即企业组织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其技术体系内不同技术之间的层级地位关系。因此,本书仅从技术层级结构这一个维度对“朝阳轿车”的“技术体系”变化进行讨论,以分析其生产技术层级结构与部门间关系结构之间的互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