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口、就业与可持续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收入预期水平年份差异的分解

(一)分解方法

从2003年到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深刻的变化。2003年是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后本科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首年,高校毕业生供给大幅增加尚未对大学生初次就业产生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没显现;而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的共识。与此相对应,高校毕业生的收入预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将对高校毕业生收入预期从2003年到2009年的动态变化作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将影响这一时期变化的因素分解为个人背景、学业和就业意愿变化的影响和与这些变量相对应的参数变化带来的影响。

文献中常用的分解方法是Oaxaca-Blinder分解(Oaxaca,1973;Blinder,1973),但标准的Oaxaca-Blinder分解模型主要适应于线性回归情况,尹明洙(Yun,2004)与鲍尔和辛宁(Bauer and Sinning, 2006)等把标准的Oaxaca-Blinder推广到非线性模型的情形。在收入预期水平为区间变量,我们采用非线性的ordered probit模型的情况下,本研究应用尹明洙(Yun,2004)和鲍尔和辛宁(Bauer and Sinning, 2006)的做法分解不同年份里收入预期水平值的差异,有:

式中,D是不同年份组收入预期水平的差距,Y是收入预期水平,X是自变量,下标AB 分别表示不同年份,[SβA, XA)-SβA, XB)]表示由自变量的2003年到2009年间的变化导致的收入预期水平差异, [SβA, X B)-SβB, X B)]表示由变量系数从2003年到2009年变化导致的收入预期水平差异。

在此基础上,考虑自变量包括个人背景、学业和就业意愿等多个类别,为了解不同类别变量及其系数对收入预期水平影响方向和影响幅度的具体差异,我们应用尹明洙(Yun,2004)提出的分解方法对方程(6)中的预期水平差异做进一步分解,有:

式中,上标c=1, …, K代表自变量个数;表示由第c 个自变量导致的预期差异在由所有自变量差异导致的收入预期水平总差异中所占比重,表示由第c 个自变量系数导致的预期差异在所有自变量系数差异导致的收入预期水平总差异中所占比重。把自变量归类,就可以计算出各类自变量和相应的系数所起的作用。满足:

(二)分解结果

表2—6报告了基于2003年和2009年两次调查数据对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收入预期水平差异的分解情况。不论是标准的还是推广的Oaxaca-Blinder分解,基期选择的不同会导致分解结果产生差异。为尽快能避免因为基期选择导致的偏差,遵循文献中通常的做法,例如Ham, Svejnar和Ter-rel(1998),我们在基期选择问题上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境,然后求均值作为分解的最后结果。

表2—6 收入预期水平年份差异的分解

分解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在2009年的收入预期水平较2003年平均高出0.898,其中由于两个年份间毕业生的变量特征差异所导致的差距约为0.323,占比36%;由于变量系数差异所导致的差距约为0.575,占比64%。按变量类别继续分解,从2003年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群体在个人背景、学业、就业意愿三方面呈现出的变量特征差异所导致的收入预期差距分别为0.124、0.13和0.07,占变量差异的比重分别为38.3%、40.1%和21.6%;与之对应,变量系数差异所导致的收入预期差距分别为0.09、0.572和-0.086,占系数差异的比重分别为15.6%、99.4%和-15%。

比较而言,不同年份间因为特征变量的系数存在差异对收入预期水平的影响要相对大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本身的变化:在变量特征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求双方对毕业生个人背景、学业和就业意愿等特征变量的既定反应模式出现了调整,从而导致相应变量对毕业生收入预期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幅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群体的收入预期水平。其中,以学业变量的模式调整尤为显著,系数差异导致的收入预期差距达到了0.572,基本可以解释由于变量系数差异造成的全部预期差距。综合来看,在高校扩招的大政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市场环境从2003年到2009年在以下四个方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动趋势,这或许能够部分解释系数差异发挥的主要作用:

(1)就业总体形势趋于严峻。近年来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持续增长,但毕业生供给快速增加稀释了需求增长,导致供需比持续下降,就业压力日益沉重。从统计数据看, 1998—2008年,高等教育当年毕业生数量从83.0万人增加到了559.0万人,增加了近6.73倍参见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48/info948.htm; http://www.moe. edu.cn/edoas/website18/28/info1262244458513828.htm。;反映在供需比上,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情况,2003年为1∶1.02,2004年为1∶0.85,2005年为1∶0.93,2006年为1∶0.83,且当年未实现就业毕业生数量已突破百万大关,劳动力吸纳压力突出。

(2)性别门槛明降暗升,男性较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毕业生的起薪差异从2003年的几乎无差异扩大到2007年的184元,占女性毕业生起薪水平的11%,女性毕业生起薪增长缓慢,且性别差异逐步拉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曹星和岳昌君,2010)。

(3)“买方市场”现象日益突出,学校声誉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因素。截至2009年底,在全国1700余所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有38所,“211”工程高校有108所,所占比例仅为6%左右,与2003年基本持平,但这部分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分化,社会认可率显著提高,就业优势更为明显。有研究显示,2003年“211”学校生源与普通本科院校在求职落实率上没有显著差别,2005年前者较后者显著高出13.9%,2007年的差别也同样较为显著(岳昌君等,2004, 2008,2010)。

(4)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消减,回归理智。2003年正处于全民第三次创业高潮期(赖德胜和李长安,2009),教育部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创业政策,大大激发了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对创业的回报预期相对较高。但从几年来的实际成效看,自主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仅为5%~8%,且创业类型多属于生存型而非机会型(陈成文和孙淇庭,2009),因此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创业参与度并不高,少数创业行为往往也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