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口、就业与可持续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首都高校毕业生的起步工资及性别差异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全都关注的热点问题。与2010届相比,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毕业生有以下结果: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继续缩小,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比2010年公布的2479元增长11.58%。而在608.2万毕业生中,据推算,有57万毕业生尚处于失业状态,而约有70万大学生“学非所用”。同时,我国目前的“985”、“211”项目中,这些学校的大学生是否能够有好的就业质量,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是否得到了高效的回报?对于这些问题,尽管国家每年都会公布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是仅以此来判断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为研究大学生就业情况及困难,从而更好、更快地找到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发展之路,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而在诸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大学生工资是衡量就业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际上,在对大学生工资的研究中,国内对于大学生性别工资差异研究是相对比较缺乏的。而在国外如安杰尔和威斯曼(Angle and Wissmann,1981)在研究性别工资差异时,发现专业似乎并没有对性别工资产生较大影响;麦考尔(McCall,2000)在研究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群组时,发现男女在这两个群组中均有较大的工资差异,但是,女性的工作条件等较男性要差;乔伊(Joy,2003)发现市场型变量如大学生所在行业等与学生教育型变量如学分绩等相比,对于性别工资具有更大的影响。在国内,纪月梅和秦蓓(2004)研究了教育和毕业后工资,结果发现女性教育投资高于男性,但是工资却低于男性;张丹丹(2004)分析了市场化对男女性别工资的影响,发现市场化只对特定人群产生影响,如教育程度较低,非国有企业等;柴国俊(2011)等人认为市场型变量对大学生性别工资差异具有重要影响,说明市场化对大学生性别工资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本章将采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课题组前三期的问卷调查结果,即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就大学生就业的起步工资问题作进一步的性别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