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口、就业与可持续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性别工资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2),可以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的小时工资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在表3—2中,明显得到的结果是男女之间存在有性别工资差异,无论是平均值、中位数或者是众数,女性均低于男性,而男女起步小时工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范围也明显存在着差距。其中,毕业生中男生起步工资的小时工资比女生起步工资的小时工资高出22.4元/小时,也就是说如果每周有40个工作小时,那么女性毕业生每个周将会比男生少896元,每个月将会少3584元,每年少43008元,女性工资约占男性比例为80.65%。

表3—2 性别工资统计性描述

由于男女本身有各种不同的特征,简单的统计分析无法说明男女工资性别差异是否源自歧视或其本身的特点。表3—3,显示在各个维度男女性别之间都确实存在着差异。

表3—3 相对性别工资差距的描述性统计

表3—3显示如下结果:具有不同的户口特征的性别间工资差异也是不同的,具有当地户口的大学生间的性别工资差异较外地户口的性别工资差异要高出约7%。在不同的专业间,管理学领域男女性别间工资基本没有差异,而理学、医学和工学显示男女的性别工资差异增加,也就是说随着操作性的增加,所学专业的性别工资差异就会扩大。这可能源于男女性别的本身特征,这些操作性的专业本身更适合男性。家庭经济地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男女性别工资差异,家庭条件更为优越可能本身会对这种性别造成的差异进行弥补,从而降低男女性别的工资差异。在学校类型方面显示,对于“985”、“211”院校的学生,男女的性别工资差异会降低,由于学校受到政策的支持,确实使得大学生间的就业更平等。而在不同的行业间,随着行业人均工资的增加,男女性别工资差异较大,可能的解释是在这些行业内,女性并非处在核心岗位,从而造成了相对较高的性别工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