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对于教育如何触及个体心灵以唤醒内心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千百年来无数思想家和教育者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背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直接认识对象,以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和反映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为根本认识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的宗旨在于,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成果来最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实现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这个根本旨归正是实践教学的宗旨所在。实践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引领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实践活动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关系,通过剖析教育教学内容与其所体现的相关社会实践的逻辑关联,使受教育者从理论层面上加深对课程内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在内心深处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更为深刻地认识课程内容所反映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关系活动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质性运行过程与结果,在更深层次上从信仰高度内化课程内容的观念形态,并将之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形态,外化为追求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实际行动。

(一)理论忧思——源于认知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性实践活动,以其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的实现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的达成,在我国处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地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以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手段的运用配合着理论教学,完成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是一个有着深刻价值意蕴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被注入了时代内涵的鲜活生动的实践论题。《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件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宗旨,各高等学校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着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著作形式出现的还比较少,相当一部分研究停留于对实践教学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或是针对具体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展开相关论述,或是对于理工类学科教学实习、实训经验进行介绍,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整体的思考和理论架构。以期刊论文形式出现的研究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形式、特征、作用、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一致的观点。期刊论文作者大多是工作在一线的教育者,谈及的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借鉴价值,但存在理论性不强、论述的视角单一、实践经验的提炼不充分等问题。从整体来看,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发展。因此,实践教学的发展呼唤系统的理论成果作为学术支撑,需要构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众多的教育者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去。

(二)现实困惑——源于教育实践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单纯的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授课方式单一,以理论讲授、灌输为主,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实践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学内容是活生生的事实、图像和声音,教学形式是近距离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接触和亲身的感受,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社会现实生活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创造者和施教者,这就需要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介、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作为课程改革建设新方案的“05方案”提出了新的教育实践课题。在“05方案”课程改革建设的新思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组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切实地提升理论课教学的质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不断思考,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索理论课程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构建既有针对性又有适用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实践探索方面的困惑,迫切要求加强对这一论题的深入研究,在专业化建设层面深入、系统地建构其理论体系,指引我们更为理性地对待及全面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使实效性评价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建设。

(一)有利于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

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我们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提升对其价值的认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历史考察,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廓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界定其范围,剖析其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关系,论证其科学性及其依据,这有利于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客观、科学地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这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文献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长期以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探索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其经验,尤其是要进一步明确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意义与价值。

(二)有利于推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

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我们总结推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推动其改革创新。理性对待及全面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使实效性教学过程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体系模型,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途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大学生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动态把握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本论题的研究试图推进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及方法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基本理论研究,促使研究向纵深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三)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

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研究,拓宽学科研究视野。本论题研究试图从宏观、整体上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努力拓展这一领域研究的视野与空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之所以还困难重重,理论研究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以往实践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其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使基本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从整体上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视野和途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这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借鉴教育评价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紧密联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具体实际,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框架,最终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从整体上学习、掌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在本质上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和价值铸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则是使大学生产生心灵震撼、激荡、升华的信息熔炉,是完成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任务的不可缺少的措施和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采取原著阅读、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参见李松林、李会先:《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载《思想教育研究》,2006(7)。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参见何振鹏、何少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及意义》,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体验教育,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教育,它是基于对实践价值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而进行的开放式教学,它与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和间接经验的传承不同,是个体亲临当下的在场体验,那种触动和冲击是难以言表的,是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参见闫红卫:《我校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见http://www.sdipsl.edu.cn。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参见柳礼泉主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41页,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还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将实践教学的方法、形式、理念等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基础上,根据课程的需要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在运用、观察与体验中,感悟、消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参见叶芃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5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也有人提出,主要应从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意义,而不是从教学场所和方法的角度去理解实践教学。参见黄国俊、王斌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新跨越》,385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应该说,上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定义与理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中央“05方案”的精神,我们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界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目标和大纲,在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环节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主题为场景,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为基本形式,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性提升为目标,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验证,并把它们消化、吸收和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达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实践应用要求,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教学过程。关于这一定义,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实践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把握和判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内涵标准,主要不是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实践教学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教学过程需要解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社会实践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实践教学内容并非课程的基本内容,而是课程内容的深化、扩展和具体化,它可以直观、注解和丰富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开阔受教育者的认知视野和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它也可以分析和解答社会实践问题为主,当然这种分析是紧密结合课堂讲授的理论观点进行的,是理论的具体应用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是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场域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在场域上既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开展,是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教学活动。以往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只是简单地从教学场所的角度去判定,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内容的结合以及综合运用“观”“听”“访”“演”“帮”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掘课外场域等若干重要的评定标准,以至于出现了削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以要车、要钱的方式带领大批学生“浩浩荡荡”走出校门的情况。这种强调教学场域、忽略场域利用发掘的观点,不仅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还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多样化教育途径的探索,不利于大学生通过多样化途径参与实践教学。事实上,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比如高校扩招后在校学生人数递进式激增,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等,能够在校外开展实践教学的较少,反倒是模拟法庭、情境表演、辩论赛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常见。可见,实践教学的场域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第三,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场”并且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从实践教学过程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由教师主导,离开了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则不能称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彰显,是实践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中指出“要对无产阶级运动有益处,这些人必须带来真正的教育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6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同时,马克思还提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揭示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单凭学生自发地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体悟是难以实现的。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结合理论背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现实场景,精心组织、巧于安排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产生心灵震撼、激荡、思考,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感受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创新过程,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深刻性。

第四,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场”且学生必须主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培养和提高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探索为主,需要他们参与一定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不是静态地接受知识的过程。有学者提出:“一切有效果的教育工作,都应以受教育者本人的德育活动为其内在条件……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就取决于这种德育工作,取决于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并指导这种德育活动。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此。”[苏]伊·斯·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牟正秋、王明辉译,105~10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并非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主动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升华认识、培育情感、砥砺德行。相对于其他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对象——大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不是物。实践教学的旨归——人内在思想素质的提升,是通过切身参与实践活动,以自己的认知图式来诠释、选择、内化教师所传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所具有的行为指令意义。

由上可知,实践教学内涵的准确理解有四个层面的要义: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相联系;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在教师主导之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其中,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是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是实践教学的信息熔炉;在教师主导之下的是实践教学的调制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素质升华的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论前提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涵盖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指物质生产劳动、社会关系活动以及科学实验。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视野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个体人、现实社会(人)与历史社会(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在实践中得以生成并发展的。实质上,这些联系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作为关系型范畴,正包括在以上三重对象性关系之中。其中,解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矛盾的物质生产劳动是解决其他关系矛盾的前提与基础。人类正是在利用工具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之中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46页。。由此,实践成为人类生存的前提,实践活动不断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实践成为了人的立命之根、生命之本。同时,实践又受到一定价值观和世界观(方法论)的支配,又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成果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并在实质上以成果与内容为其主导和本质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是我们把握和理解实践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把握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论前提。

这一认识前提告诉我们,应当用实践方法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思政课程内容所提炼和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系统集成,是实践的结晶,也是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实践经验进行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在实质上,思政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直接认识对象,以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和反映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为根本认识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的宗旨在于,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成果来最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实现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这个根本旨归正是实践教学的宗旨所在。实践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引领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实践活动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关系,通过剖析教育教学内容与其所体现的相关社会实践的逻辑关联,使受教育者从理论层面上加深对课程内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在内心深处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更为深刻地认识课程内容所反映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关系活动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质性运行过程与结果,在更深层次上从信仰高度内化课程内容的观念形态,并将之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形态,外化为追求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实际行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践论基础

马克思的实践论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5、56页。。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从广义上理解的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狭义的实践则与理论(认识)相对,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区别人以思维、精神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同上书,341页。。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基本形式包括生产活动、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还有科学实践活动;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论视角

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16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广义的教学是指与社会生活等同的所有经验、知识的传授或获得的活动;狭义的教学则特指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自觉锻炼和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只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理论教学就是将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例如举例法、课堂讨论法、辩论法,这些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都只是在学生自身范围内采用,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主体没有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它不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只能是思想活动、理论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则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实践的方法,使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身等亲自参与和感受客观世界,学到课堂上难以获取的东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为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类似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的相关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此类活动中灵活运用、检验自身在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并外化为自身行为习惯的教学形式的总和。从内容上看,此类活动既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环节,也包括生产劳动、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诸多内容。实践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其中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梳理

对研究现状的关注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切入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现实的意义。只要仔细审视当下的实践教学研究,就会发现,有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实践教学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学术成果从多种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更好、更有效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此外,我们也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进行梳理,以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借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我们将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进行梳理。

1.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定义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界定。

黄焕初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一文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含义作了一些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要与理论教学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相区别,并指出:以实践为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主要区别;具有相应的课程结构,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以社会为课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朱振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下定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并依据这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本含义的界定,认为“案例教学”和“参与教学”是误把一些课外的理论学习活动当成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法又可称为实践锻炼法、实践教育法。实践教学法是寓教于“行”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磨炼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当前学者已经对其含义基本形成了共识,都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强调其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程中的作用。

(2)关于实践教学作用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事例印证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使学生把对理论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通过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增加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三是有利于解决某些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矛盾,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总之,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赵亚芝的论文《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邓先奇、段喜春的论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郑振锋的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初探——以广西师范学院社科部的教学实践为例》,等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张少兰、李薇、陈煜龙在《构建高职特色社会实践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一文中,对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社会实践体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其中涉及社会实践内容服务于思想政治的内涵。王静、杨惠欣、王冬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企联合办学双赢战略探索》一文,介绍校企联合办学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选择,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辟了新的阵地,应尝试利用二者优势,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好地使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经济。

这些界定和论述有较强的借鉴价值,但是并未深入地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具体形式是怎样的、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4)关于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组织实施的研究。对于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属于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且研究的可操作性、指导性不强。对此做了相应研究的有张吉雄、李晓衡、谢四平、伍人、白玲、李明华、钱杭园、张敏生等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集中在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的探讨——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对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探讨,主要有:要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后勤保障、制度保障;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直接责任人,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既对他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又要给他们合理的待遇;要建立相对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使实践教学能够长期坚持。许多高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大力开展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的感召作用,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来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湖南大学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及其他实践活动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视野。曲阜师范大学创建了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后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咨询,为学生排忧、解难、释惑。中南工学院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加强劳动教育,将学生的劳动课成绩纳入学生德智体综合评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祖嘉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把实践教学法分为社会服务、参加劳动、社会考察。鲁洁先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校内实践是指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演讲、辩论、讨论等活动,还包括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明建设等活动;校外实践则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李宇飞认为,实践教学可分课堂模拟性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前者包括案例分析、行为分析、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形式,后者包括参观学习、行为训练和社会实践以及访问学习先进典型人物。黄焕初认为,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以及先由老师出题、让学生在书报杂志上寻找一些材料然后开展的讨论或演讲,不能称为实践教学;还有组织学生阅读马列原著、开展知识竞赛、观看纪实电影或录像、听名人名家来校作报告等也都不是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只是课外的一些理论学习活动。由于对实践教学的方式分类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歧。

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做法

国外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对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国外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大学生对于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维护自然与生态平衡、反对种族歧视、倡导男女平等为主题的活动一向是比较关心和热衷的,许多社会政治活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就是大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方面,主要是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这在国外许多学校是非常普遍的。根据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1984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的资料,美国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按参加人数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筹集资金(用于社会服务)活动,选举与竞选活动,为老年人、残疾人和退休者服务活动,环境治理项目与医疗服务活动。美国大多数学生都自愿参加这些活动。为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实效性和制度化,有些州还通过专门法案,并拨专款进行支持和推行;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把国民服务正式定为国家政策,又成立了“国家和社区服务委员会”,专门负责志愿活动的全国性协调工作。

做法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证和实践研究,促使研究微观化。20世纪以来,西方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如道德失范、青少年犯罪剧增且犯罪年龄下降等社会现象,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现实状况。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学者们开始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微观研究,用可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做法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环节,体现实践性特征。1896年杜威在美国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是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合作的一个团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学生的经验而设计。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

做法三:讲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注重教育方法的使用。国外很多高校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各学科、各活动、校园环境、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注重全方位渗透,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如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律协会达成协议,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商学院也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

服务学习是美国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传统形式。通过社区服务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参与能力的“好”公民,这是美国高校进行公民教育的传统形式。随着社群主义的兴起,社区服务吸取其政治观点,取得了更好的发展。1994年,《国家和社区服务信托法案》在美国获得通过。各级政府对社区服务投入了数额巨大的资金,占志愿服务资金来源的43%以上。“以1998年为例,当年志愿组织收入总额为6214亿美元,其中约2500亿美元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刘志军:《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比较研究》,载《青年探索》,2009(2)。“1998—199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两年制学院近五分之一,四年制学院近四分之一,在过去两年内至少开设了一门服务学习课。”Anne Colby et al., Educating Citizens:Preparing America's Undergraduates for Lives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Jossey-Bass,2003, p.201.“在2005—2006年度,有超过317万大学生参加了志愿和服务学习,平均每个学生每周奉献5.6小时,学年平均180小时,总计奉献了3.77亿小时的服务,估计创造了71亿美元的服务价值。”沈蓓绯、纪玲妹:《服务学习:美国大学实践教学与公民责任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路径及启示》,载《现代教育理》,2009(8)。服务学习使大学生形成为当地社区需要服务的意愿,培养了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公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美国社会培养具有参与能力、责任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好”公民的基本途径,是美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其蕴含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一,培养高校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服务学习通过将大学生从一个消极的消费者转化为一个积极的社区服务提供者,让大学生学会诚实、负责、关心和服务精神,挫伤他人积极性、问题行为、违纪行为趋向减少。“对于那些缺乏学习动机、不合作、低自尊以及缺乏社会技能的学生,当他们参与到服务学习中,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社会能力、目标感、决策、合作以及写作和思考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8)。第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服务不是星期一和星期三做2到4次;它是一种生活和存在方式,是一种态度。”Anne Colby et al., Educating Citizens:Preparing America's Undergraduates for Lives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Jossey-Bass,2003, p.246.通过服务学习,大学生更能理解美国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内容,并熟悉美国政治运行的基本模式,相信自身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改变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能力,也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参与社区服务的大学生通常更倾向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生活态度。第三,凝聚美国社会的精神力量。倡导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大学生在参与救济、救灾、募捐、重建和关怀等广泛而充满同情的非同寻常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在心理上、精神上激起了民族凝聚感。美国高校对服务学习的开展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安排,一般围绕某个特殊的问题展开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区问题。以杜克大学的“社区服务的领导机会”为例,服务学习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共同强调大学生思考与合作的阶段:一是理论知识准备阶段。大学生在春季学习“公民参与与社区领导”课程,进行充分的理论知识学习,广泛探讨涉及社区的价值冲突问题、公民参与问题和政府政策问题,并完成大量的学习笔记。二是暑期实践阶段。大学生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社区开展项目计划制定、实地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组织各方会谈、进行纪实服务等内容的社区服务,形成关于知识运用和社区的直接、感性认知。三是反思阶段。大学生结合进一步的阅读对服务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形成大量的有关实践经验和思想观念的积累性周记,并在分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社区服务的领导机会”的相关论文。通过良好的服务学习计划,服务学习得以有效地开展,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系统反思能力的思想得以贯彻始终,从而保证树立起坚定的社会服务信念,成长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工作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关注现实,凸显时代特征,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途径注重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是全方位和多样性的;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评价十分重视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并把已经成熟的一般教育评价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评价,具有自主性和综合性。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我们将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梳理。

1.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

30多年来,社会实践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1980—1983年,是社会实践的萌芽阶段,或者叫自发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从组织形式看,以学生在节假日自发开展活动为主,虽然有些活动是由学校团组织或学生会组织的,但更多的是学生的自发活动;第二,从活动形式看,以进行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为主,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一些学生1982年寒假开展的“百村调查”活动,北京、辽宁等地一些高校学生开展的“我把知识献人民”咨询服务活动;第三,从活动规模看,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学生参加,没有成为高校学生的普遍活动。

1983—1986年,是社会实践的推广阶段。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向各地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发出《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的通知》。1984年5月,团中央在辽宁省召开社会实践现场观摩会,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此后,社会实践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这个阶段社会实践的特点是:第一,从组织形式看,由学生的自发活动成为团组织有组织进行的活动,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增强;第二,从活动形式看,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等形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社会考察、科技文化服务、挂职锻炼、劳动锻炼、勤工助学活动这几种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三,从活动规模看,发展成为高校学生普遍开展的活动。

1987—1991年,是社会实践的全面展开阶段。1987年以后,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实践全面开展。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从组织形式看,由以共青团为主组织发展为党、政、团齐抓共管,由以学校为主组织发展为学校和地方共同组织。多数高校由党政领导亲自抓社会实践;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由党、政领导同志带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社会实践领导机构。第二,社会实践被纳入教育的轨道,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作出了规定,许多高校还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绩考核、奖励等作了规定。第三,社会实践被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一项社会教育工程。除省一级外,许多地、市、县也成立了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把组织好社会实践作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在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第四,规模进一步扩大,每年暑期都有逾百万学生参加活动。

1992—1997年,是社会实践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社会实践也在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转换机制,深化内容,探寻新的突破。此间,团中央提出了社会实践的“三个一致性”的指导思想,即“社会实践教育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一致,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一致,与学生自身成长的渴求相一致”,进一步为社会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也由以往单纯使学生“受教育”转变为“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把社会服务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提出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作为实施两个重点工程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收到了巨大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生校内社会实践也集中转向了培养综合素质、营造校园文化、强练内功的自我提高阶段。

1998年至现在,是社会实践的创新服务阶段。党的十五大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进一步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途径和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高校社会实践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和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在全国高校组织开展了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阶段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实践还有:大学生支教团、博士团“三下乡”服务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公民道德”实践服务队等。全国每年有几十万大学生参加这些集中活动。高校社会实践在组织领导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层次和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十七大以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响应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以实践创新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选择,在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形式内容、基地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知行统一,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来开展实践互动,以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能力。十八大报告中也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回顾社会实践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从“感知”实践到“参与”实践再到服务社会的发展,从片面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向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从“单向结合”到“双向结合”的发展,从无序实践向有序实践的发展,在大学德育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

学生事务管理是美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美国高校也拥有一支类似我国辅导员的工作队伍,即学生事务管理队,其使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实现了项目化、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根本宗旨、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文化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大学生“市民”意识和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权利,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很强,为大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美国高校通过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排解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类机构,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包括个别咨询形式、课堂形式、电影教育等,从大学生的诉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较弱,通过法制化管理强化学生的行为指导,使校园规则和纪律成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美国高校对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视和慎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修订一次学生行为规范,充分听取各管理部门、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大学生等多方意见和建议,征求律师的意见,以确保大学生的权利不受侵犯。

校园文化是强化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美国高校善于通过使命宣言表达自身的价值追求,并转化为价值化的校园文化生活,唤起大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强化高校倡导的共同价值,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墨菲和哈特勒对美国300多所高校进行了关于使命宣言的研究分析,指出“各类型的美国高校包含了服务、博雅、公民责任、全球性、多元化、领导能力、共同体意识和参与世界等价值,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素质,服务本地与全球,履行公民责任”Morphew, Christopher&Matthew, Hartley, “Mission Statements:A Thematic Analysis of Rhetoric Across Institutional Type, ”The J 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6,77(3).。要使高校使命宣言成为校园文化,就必须从高校的校长开始努力践行使命宣言所提倡的价值,从而使整个校园形成体现宣言使命价值观的浓厚氛围。美国高校注重采取多种方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传递校园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和道德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学生。这些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包括“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观、构造学校仪式、创立荣誉体系、传递校园故事、塑造学校物质文化等”唐克军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49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校园使命宣言是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校园使命宣言和校园文化是隐形而不可忽视的推动高校前进的精神力量,是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立足的重要亚文化系统。

英国高校德育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应变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自主摸索自行解决难题的素质,而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满堂灌”;注重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协同协作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局限于课程内容的简单学习。这些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学生在校期间,经历的实际演练环节包括随堂作业、论文报告、项目设计和社会实践等。例如,英国德蒙福特大学依托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学生优势,在实践教育方面大胆创新,组织学生参与全方位的社区实践活动,聘请优秀企业人士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把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直接推向企业,把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历练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力。参见杜小红:《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创新实践教学》,载《教育评论》,2014(9)。与此同时,英国高校还在政府财政计划、建立制度建设保障几方面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的支持。英国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资助在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方面表现优异的高校,推动了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下,英国高校管理层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现在英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专门创业教育机构,并配备专职教职人员,开设了多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很多学校的校院级管理者都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英国高校除了建立校内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外,外部质量保障系统随着大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也趋于成熟。实际上,在详细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迪尔英报告和布朗报告,对英国大学教育的外部监控体系的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1997年题为“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迪尔英(Sir Dearing)报告主要就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工作提出了从高校外部确保大学教育质量的建议。根据该报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前期工作包括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形成评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校外考官的遴选数据库、建立健全公正的教育服务质量投诉体系等。Sir Dearing, List of Recommendations, http://www.leeds.ac.uk/educol/ncihe/,1997-07-23.另一方面,2010年题为“确保未来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布朗(Lord Browne)报告的三大目标之一确定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该报告为此主要建议构建高等教育理事会,设立并实施高等教育最低质量标准等。 Lord Browne, Secu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HigherEducation:An Independent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Student Finance, http://www.Independent.gov.uk/brownereport,2010-10-12.

在德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着眼于基本的政治知识与能力、基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格。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高校教育改革后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首先,重视专业实践活动。在德国,专业实习受到高度重视,如工科院校规定学生参加实践或实习不得少于26周,理工科学生在学完一至三年后参加“中间考试”,合格后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性实习。在专业实习中,学生在道德、价值等方面的观念、态度、品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自我管理。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与行政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并深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在德国高校的校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中,学生代表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参与学校和系里重大事务的处理,成为学校和系里决策的重要力量;学生自行通过选举,组建大学生的最高组织机构——学生议会,它拥有财政权和教学管理的相应权利,与校方关系完全平等;由学生议会选举出来的学生联合委员会对内和对外代表所有学生的权益,负责学校一级的日常学生工作,为同学提供一些服务,如提供租房信息、办理国际学生证、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等。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学生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比如,由学生组成的宿舍委员会管理宿舍分配工作,每栋公寓选出楼长,代表本楼的学生维护权益,等等。参见宋丽慧:《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载《中国大学教学》,2007(4)。再次,注重社会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德国,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形成了一整套全国性的制度,最富有特点的是义务民役制。《联邦德国基本法》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均有义务在武装部队、联邦边防军或民防部队服役”。1960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服民役代替服兵役法》,规定在联邦妇女与青年部下设民役管理局,义务民役实践为一年。青年学生经过一年的服民役后,能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锻炼洞察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此外,还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勤工助学赚取学费与生活费,了解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生活现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品质。参见《外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b9fec0100i2p6.html。

法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国家、政府和大学生自己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的,其基本情况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显现:一是构建全面参与机制。法国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也有很高的热情。“法国大约50%的大学生打工,大约10万大学生在从事一种类似半日工的工作,每年至少持续6个月。”罗公利、毛常明:《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及启示》,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法国大学生通常利用假期打工的形式参与,也利用科研项目的契机主动承担科研任务,以做课题的形式参与,广大企业提供众多机会接收大学生,国家也提供可观的科研经费来支持与鼓励,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全民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二是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导向。法国重视环境育人作用,提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国民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实现公民意识的培养。法国社会中存在的志愿者协会形式多样,学生自己也成立了许多志愿服务组织。这些服务活动中极其重视道德行为的实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站在何种政治立场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帮助都是每个人必须遵守且实现的行为道德准则,也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道德底线。在这种思想氛围的影响下,法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此为培养方向,来实现法国公民意识的培养。三是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法国的课堂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两方面。在法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突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法国大学十分重视实验课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课是必修课,不允许学生缺席。实验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深。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的分数按比例算在总分之内,不及格也要补考。而且学生要有几个月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接触生产和科研实践,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杭勇敏:《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载《教育与职业》,2014(31)。在法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且是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而实践课题又来源于国家各部门和一些企业直接提供的任务,这些课题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参与项目的完成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法国大学生既亲自接触了生产和科研实践,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也锻炼了应对实际情况的解决能力。

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重视咨询指导,注重个性化教育,增强教育对象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近年来,西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西方国家把心理咨询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咨询指导与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此外,还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政治和服务活动。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让学生参加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保护环境、反对种族歧视等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主平等意识等;在社会服务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各种志愿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