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带的概念
一、经济带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具有经济枢纽地位的城市经济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经验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围绕某种优势产业集群,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和高水平的横向协作,将该城市经济带中的各城市较好地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从而发挥其集聚、辐射、扩散的经济功能。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经济的研究的发展,出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的不同,逐渐出现了对经济带的研究,如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环城经济带、交通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经济带的经济功能已经不断地被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所验证,其开发战略和模式目前也正在被各地政府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因此,阐述经济带的发展演化和产业集聚规律,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带的开发与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带的国际竞争力,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这正是建立在经济带开发的理论框架之上的。然而,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就经济带的理论内涵及其发展规律给出一个明确的阐释。
对经济带概念的理解首先应该涵盖在城市群理论的范畴之内。我国学者在国际认可的城市群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大都市圈、城市经济协作区和大都市圈内的城市群的内涵界定是基本一致的,集中体现了城市群或都市圈的非行政区划性、交通空间网络性、经济社会联系性,以及核心城市的辐射集聚性。其次,在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中,高汝熹教授对于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与曾坤先生对城市经济协作区的表述比较接近于经济带的概念。特别要指出的是,姚士谋对城市群概念的理解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对城市经济带的解释,他认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都有与其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建设,许多城市最终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经济。在该经济带内,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的城市构成城市网络。各城市拥有一定的经济吸引范围,它们相互嵌套,形成以城市为节点、以交通线密切联系的地域网络,形成有特色的多层次开放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二、经济带的相关概念
实际上,经济带是城镇区域的一种形式,与之相类似的概念还有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等,我们首先需要从城市间的经济功能联系上进行探讨。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中心。经济带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范围内,依托于某交通网络干线,服从于某种地理疆界的划分,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超大城市为核心,联合其他相邻城市和城镇,逐渐形成区域城市间和产业间频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交互作用,同时又独具特色的狭长的带状城市群。
理论上讲,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属于城市群理论的范畴,经济带的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城市群的特点。但经济带更强调在其区域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托某交通网络所形成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和产业联系的经济特征。从世界范围的城市经济带的形成来看,在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因工业区位等原因在靠河海和铁路沿线等交通方便的地方迅速崛起,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征。
与经济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
城市带(Megalopolis),也称为都市带、大都市带、绵延大都市带、分散大都市带等,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来的。根据1988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Megalopolis的解释是: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或称都市群),是指“以若干个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为中心,大小城镇呈连绵状分布的高度城市化地带”。城市带强调空间的带状分布。城市带衍生出的概念有巨大都市带、大都市连绵带、城市经济带。其中,巨大都市带具有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大都市连绵带可吸纳较多的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各城市具有合理的层级关系,承担不同的功能,拥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在国家和世界经济中具有枢纽作用。
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职能的空间集聚与扩散为条件的,由中心城市与多个周边城市和地区共同构成的,以城市日常生活圈的空间范围为界限的一个多核心的一体化的城市实体地域。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空间。与之相关的还有大都市圈这一概念,它是某一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划或外围化的地区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大都市圈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与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了全国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以大城市为依托,组成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拥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与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连绵区是指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原先彼此分离的多个都市区逐渐在更大地区范围内紧密连成一体而形成的城镇密集地区。大都市连绵区则是指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
三、经济带的概念溯源
经济带的概念属于城市群的范畴,现有关于城市群理论的研究源于欧美。1910年美国学者库恩(Queen)提出了都市地区的概念,1915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内斯(Patrick Geodes)提出了组合城市的定义,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弗塞特(Fawcett)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这些都是经济带概念的雏形。迄今为止,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最先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n)。戈特曼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功能性地域。在这一地域中,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产业高度集聚。在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中,戈特曼运用了两项指标来界定城市群,即总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首先,戈特曼将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下限定为2500万人;其次,戈特曼认为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至少应达到250人/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密度应更高。此外,戈特曼还指出,城市群应具有高度稠密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高效率的网络流通体系。他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将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不断延伸。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干道越发达,城市就越会演化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组合体,而周边的城市群体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以内部作用为主、多中心的云状结构。
在目前国内对城市群理论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基本上继承了国外对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对大都市圈、经济带的研究。我国学者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大都市圈理论的,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先生认为,与西方大都市连绵带和相类似的新型城市群空间组织形式相比较来说,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城市群都可以被称为大都市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他认为都市连绵区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此外,周起业、刘再兴等人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大都市圈“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与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了全国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以大城市为依托,组成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高汝熹教授则在《论中国的圈域经济》一文中首先明确了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他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的,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此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1993年的研究中也提出,“大都市圈,也就是某一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划或外围化的地区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国家计委宏观院出版的《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把大都市圈定义为“以经济比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另外,曾坤先生把城市协作区定义为“以一个特大城市或一组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为核心并联结周围地域所组织起来的经济协作区”,城市协作区“更讲求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辐射作用”。沈立人先生也认为,“大都市圈是以大都市为核心,超越原来边界而延伸到邻近地区,不断强化相互的经济,最后形成的有机结合甚至一体化的大区域,又称大都市地区或大都市连绵区”。除此之外,代合治、薛东前、周玲强和姚士谋也陆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的定义和特征,相对而言,姚士谋给出的定义比较完整,考虑到了城市群的经济职能、地区空间概念和自然要素等,他认为城市带(或称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拥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依托交通干线,形成人口、产业、城镇集聚,能够实现畅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具有自我发展功能的带状地域,被称为经济带。
四、经济带和相关概念的异同
一般来说,目前在学术界用都市圈来表达Megalopolis含义的学者居多。尽管城市群、都市圈、都市连绵带等概念的物理空间布局形态并无太大的区别,但都市圈体现了城市间的功能互补,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内城市间只能是主机和终端的关系,发展结果不可能是各城市平等协调发展,因此,都市圈带有行政管理的色彩。都市连绵带则强调了各城市之间的逐渐过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功能的辐射,而城市群则属于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其中的城市与城市群总体之间是网络结点关系,各城市的地位平等、功能互补,容易促成共赢,也更符合戈特曼的Megalopolis的原义。此外,把戈特曼的理论首次引入中国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宁越敏教授指出,都市带和都市区所反映的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也是不同的。都市带的形成是靠大都市带动的,整个区域由核心城市扩散、连接而成。举例来说,波士华城市群中,波士顿和纽约这两个城市的界限就是相当模糊的。都市区则反映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像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一带,县域经济发达,尽管各地和周边大城市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但仍然是以县(级)市为主体的。
至于城市群与城市带,二者在大城市与其周围城市的组合及相互关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均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资源的配置、大中小城市的功能等级与分工的含义。但由于带是指一个狭长区域,强调城市带的点-轴的辐射特点,而群有一种云状区域的含义,更强调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对其周围城市的辐射半径,因此,这两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此外,就经济带而言,其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城市群的特点。但是,城市经济带更强调在其区域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某交通网络所形成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和产业联系的经济特征。美国在其东北部形成了工业城市经济带,大西洋沿岸和河口地区也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经济带。这种带状的城市布局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集聚的经济性;二是城际的通达性。城市经济带与一般意义的城市群相比,特别强调某产业沿着交通干线布局,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是通过各种现代发达的交通纽带联结起来的经济走廊。它既是人类文明的阶段性产物,又是不可逆转的市场经济现象,更是经济综合竞争能力的展示平台。因此,城市经济发展以经济带布局的最大益处就是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地区竞争的两种经济发展表现形式,城市经济带与都市圈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城市经济带更强调某交通运输干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经济带的发展需要依托于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交通轴两侧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狭长带状经济区域,例如我国的京津塘经济带、哈大齐经济带等。而都市圈则更强调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增长极,由此形成发展程度和特点不同的内、中、外都市经济圈层,例如英国的伦敦都市圈和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等。可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经济带:城市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网络空间连绵分布,以一个或两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其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并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彼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联系密切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经济区域。具体来说,城市经济带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其发生、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其主要的动力源是作为城市经济带内核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其景观表现是城市和产业所构成的城市组群和产业集群,其本质联系是城市经济带区域内城市间和产业间存在的经济联系网络。城市经济带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经济区域,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城市经济带中的城市是以节点或非节点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聚集体,产业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